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 | 田栋梁

通讯员 | 杨沉静 泰心医院

刘晓程院长在职业生涯中,曾两次离开北京去创建医院。第一次是他38岁那年,作为阜外医院最有前途的青年医生,他举家北迁,在东北边城创建了中国第二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在那片土地上,他一举结束了我国地方无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的历史,并完成了牡丹江市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还完成了我国首例心肺移植手术。

然而,他的脚步并未停歇于此。1994年,刘晓程奉调回京,肩负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院校长、党委书记的重任,并成功为北京协和医院创建了心脏外科。但那颗医疗改革梦想的火种,在他心中越燃越旺。2001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辞去所有官职,奔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亲手创建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并担任院长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于创建医院时,刘晓程对“医学界智库”说:“心血管疾病如同高悬于人类健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健康的头号劲敌,而彼时全国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是我前行的永恒动力。再者,我作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理念深深触动了自己,取消行政级别与事业编制是改革的关键标志。2009年新医改方案虽推进了四项重点改革,但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等却进展迟缓。我决心打造一家100%公有制却又摒弃传统体制束缚的医院,去探寻一条能让医院轻装上阵、回归公益初心、大幅提升效率与质量的康庄大道。”

如今,他的心血结晶——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已成为国内首家参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公有制医院典范。医院成功去除行政级别与事业编制,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建立起岗位绩效工资体系,护理管理实行全院垂直管理和岗位分级管理,后勤保障实行完全社会化等措施。《求是》杂志称其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先行者”,国务院医改办领导更赞誉其为“全国唯一全面完成新医改任务的公立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传统枷锁,铸和谐医风

回首21年前医院开业之际,业内质疑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断言不久便会有二手医疗设备被回收。但刘晓程心中笃定,只要秉持以患者为核心的理念,持续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时间自会证明一切。如今,医院外省患者比例稳定在40%左右,这一数据不仅是医院影响力的有力见证,更是对他多年坚守与付出的最好回馈。

刘晓程深知,一家优秀的医院,不仅要让患者满意,更要赢得职工的心。

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职工流动率每年仅为1%上下,这一数据背后,是医院独特的文化与管理模式的生动体现。去年,在医院20周年院庆之时,众多工作满10年、20年的员工齐聚一堂,他们来自不同岗位,有医生、护士,也有后勤人员。刘晓程感慨地说:“在这里,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等级枷锁,解放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而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医院文化。我们秉承‘博爱·济世’的院训,与天斗与地斗与疾病斗,就是不与人斗,尽管矛盾不可避免,但我们成功避免了系统内耗,这实属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的公益之举,更是刘晓程心中的骄傲。医院免费提供护工服务,患者还能享受免费用餐待遇,住院患者家属陪护率在1%左右;医院连续20年开展慈善手术,已有16000余名孤困先心病儿童获得新生。这些善举无不彰显着公立医院的公益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停车难”这一困扰众多公立医院的顽疾,刘晓程在院内建起一座拥有1400个车位的停车大楼,并通过暖廊与医院各角落无缝连接。尽管建设过程中面临资金压力,但他说:“只要患者有需求,我们责无旁贷。哪怕背负债务,也要咬牙坚持。”这座停车楼将于2025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它将成为医院关爱患者的又一坚实见证。

在运营管理方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模式,在医疗行业中脱颖而出。全院1060名员工,人人身兼数职,例如人力资源部仅2名员工却能将人事管理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刘晓程自己也同时担任党委书记。在廉洁作风建设上,“红包”现象在此绝迹;医院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摒弃传统的劳模评选,大力推崇献血状元,每当医院用血告急时员工们都会踊跃献血,刘晓程院长更是坚持献血直至年龄限制;在职称评定体系上,打破常规实行医生评聘分离,使职称不再与医生的职位、手术类型以及收入挂钩,真正实现了医院、医生与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

人工心脏领域的卓越领航者

刘晓程院长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医院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位顶级心外科专家,尤其是在人工心脏这一前沿领域。一些极具挑战性、富有教学意义的手术,他至今还会亲自主刀,并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双心”领域——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

中国心力衰竭患者人数众多,约有890万,全球性供体严重短缺制约了心脏移植的广泛开展。2015—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共完成心脏移植2819例。2022年,美国马里兰州医院为患者植入转基因猪心,开创了人类心脏移植的新纪元,但患者只存活了2个月,异基因心脏移植还任重道远。而随着现代科技、工业和医学的发展,以人工心脏为代表的机械循环辅助正日益解决着心脏移植供体短缺的问题,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福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心脏技术的发展,为无数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曙光。

自2009年起,刘晓程带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携手共进,开启了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HeartCon磁液悬浮血泵(火箭心)的医工结合研发之旅。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医工团队10余年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取得一系列良好动物实验成果后,2019年3月,医院以人道主义救助的方式,成功将“火箭心”植入两名晚期心衰患者体内。

那一刻,整个医院都沸腾了,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完全“中国制造”的人工心脏取得了重大突破。随后,经过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严格验证,“火箭心”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得到充分证实,于2022年7月正式获批上市。

这一路走来,刘晓程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与汗水,但他们从未放弃,因为他们心中始终装着患者的渴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的人工心脏研发起步较晚,大概比国外晚15年。人家已经成熟了,我们才起步。但最近四五年国内人工心脏开始突飞猛进,累积植入数量加起来已上千例了。”刘晓程院长解释,人的心脏是搏动性的,加上一个平流的人工心脏后,会让人体循环产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心外科、心内科医生对人工心脏患者的术后管理很陌生,“人工心脏装上不难,一个熟练的心脏外科主治医师就能做,但管好可不容易,技术层面有很多挑战。很多专家做了一辈子手术,看了一辈子病人,但没见过植入了人工心脏的病人。我们关注到这个现象后,从四五年前就开始编写一本书,就是为了让国内同行可以得到借鉴、少走弯路。”

今年9月,刘晓程院长主编的《心室机械辅助循环》横空出世。这部专著填补了中国在心室机械辅助循环医疗实践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台北振兴医院院长、心脏外科教授魏峥对该书赞不绝口,称其为中国医学领域的一座巍峨里程碑,为心力衰竭患者开启了一扇通往新生的希望之门。而这扇门背后,是无数患者对生命的渴望,是刘晓程和他的团队多年来不懈努力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目前,刘晓程院长帮助全国的19家医院做了200余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也做了70多例。为确保患者术后得到妥善管理,医院创新性地设立了“协调员”岗位。协调员全面负责患者的心理、药物、生活方式等指导。“我们医院已经有4位协调员了。协调员很辛苦,不分节假日,不管白天黑夜,要不断和心衰科医生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远程管理,必要的时候还要请患者回到医院接受复查,就像汽车要定期去4S店一样。这些服务我们都不额外收费,都是无偿的。”

在良好的术后管理下,人工心脏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火箭心”的首位临床试验患者马先生,今年已经快70岁了。他戴着人工心脏登上三山五岳,钓鱼聚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刘晓程院长看来,目前的人工心脏技术对心力衰竭几乎达到了根治的效果,他也坚信随着医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工心脏未来一定会取代同种心脏移植。目前,患者需要随身背着装有控制器和电池的背包。刘晓程院长和工程师们正在朝着“全植入式人工心脏”的方向努力,他说:“听说国内最近在电池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我们也欣喜地认为全植入式人工心能够实现。到那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寿命和安全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会真正实现人工心脏的技术革命。这一天我相信不会太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刘晓程院长透露,他们研发的第二代“火箭心”在动物实验中表现惊艳,相较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顶尖人工心脏产品,其体积更小,性能更为优异。有望明年初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曙光。

虽然随着技术革新,不断涌现新一代的人工心脏产品,但昂贵的费用还是将大多数心衰患者挡在了门外。“过去中国老百姓望泵兴叹是因为中国没有泵,现在望泵兴叹是因为没有钱。中国医生和老百姓久盼人工心脏,盼到了以后又买不起,我感到很遗憾。”

近些年来,刘晓程院长反复强烈呼吁医保管理部门能够高度重视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困境,组织医疗专家与卫生经济学专家深入论证人工心脏纳入医保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饱受心衰折磨的患者搭建一座通往希望的桥梁,让这一挽救生命的技术能够惠及更多患者,真正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医疗的护佑下绽放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晓程院长以其矢志不渝的改革决心、无私奉献的公益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医学追求,在我国医疗改革与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一曲充满爱与希望的赞歌,激励着无数医疗从业者在这条充满挑战与使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更多的生命在医疗的阳光下焕发蓬勃生机。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