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往往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利,做事杀伐果断,手中的无形的屠刀,随时准备斩向任何令自己不悦的角色。
但是,在华夏历史绘卷中,也有一些皇帝,他们的血液中,骨子里,流淌着仁爱的美德,鲜少痛下屠刀。面对臣子,他们虚心纳谏,面对民间万众,他们爱民如子
要说皇帝中仁爱属性的天花板,宋仁宗赵祯绝对是其中翘楚。他到底有多仁爱?能够让宋朝大敌辽国都为其哀悼,能让天下百姓泪眼婆娑?今天,笔者就来聊聊他的故事。
一、排除纳谏樯橹
对皇帝提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本是一件好事,但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好脾气。有时一个建议,能够让自己升官发财,但也有可能一个建议,会让自己魂飞天际
历朝历代的大臣,进入朝堂之后,就需要绞尽脑汁的想着,如何在不得罪皇帝的情况下,让皇帝听进去自己的建议。
宋仁宗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好皇帝,对臣子的意见,都会认真的考虑,再做决定。他在纳谏方面的理念是:谏言可以是错的,可以态度不好,可以关乎朕的私人生活,但一定要把谏言安安稳稳的送到朕手上,让朕认认真真的看完,并且思索其中理论是否成立。
某一天,宋仁宗回到寝宫中,开始翻看朝中大臣的谏言。过程中头痒,让跟随自己多年的太监,为自己梳头。这位太监询问皇上看的谏言中,都写了些什么
谁知道这一问,问到自己头上了。宋仁宗说:“大臣让我削减宫中宫女和侍从。”宋仁宗并没有明说这个谏言之后的多个理论要点,但是这位梳头太监却坐不住了。
“这些大臣的家里还有些歌舞艺伎,凭什么就让陛下削减,写出这样的谏言,实在是太过分了!皇上,你应该不会去采纳吧
宋仁宗直截了当的表示:“大臣给到的谏言,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朕没有理由不采纳。”此时这位梳头太监,仗着自己被宋仁宗宠信,说出了一句话:“皇上若是采纳的话,那就将奴才放上削减名册的第一人吧!
很显然,这位太监不服,想要用感情绑架宋仁宗将此谏言的决策放弃。然而宋仁宗直接召唤了太监主管,将一众梳头太监全都削减出宫。
主管接到命令的时候很纳闷:“皇上,这些可都是您多年的亲信太监,削减也不至于从他们先开始啊?”宋仁宗表示:“一个能让我不听谏言的太监,朕留着干什么
二、换个皇上早死了系列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宋仁宗对于谏言的重视程度,他不会因为臣子干涉到了自己的私生活感到愤怒,但凡有胆量说出来谏言理论能够说服他,他便会选择施行。
宋仁宗的仁爱,还体现在对臣子想法的换位思考,对人心理解,对情怀共情上。可以说,在宋仁宗当政期间,有些臣子和下人做的事情,但凡换个皇上去处理,他们早死了。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包拯就是在宋仁宗时期走向人生巅峰的。他这人说话,嘴巴开了就容易停不住,声音还忍不住放大。
有次甚至还把唾液溅到了宋仁宗脸上,看着宋仁宗拿龙袍的衣袖擦脸的样子,包拯感觉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走到头了。谁知道宋仁宗并没有发怒,而是让包拯继续发表自己的建议。
历史上有着赫赫大名的三苏之一苏辙,年轻的时候可不是善茬。考进士的时候,他在试卷上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小意见”,大致意思是:
“我是在路边听人说得,皇宫中的美女,可是有上千位,皇帝每天看姑娘跳舞奏乐,品酒作乐,沉浸于纸醉金迷中。对于百姓疾苦并不关注,面对朝廷谏言也不重视,没有和大臣们商讨治国安邦的心
这些考官们看到苏辙的试卷,当时就吓坏了。要知道考取进士的试卷,皇上那是要亲眼看的,,更何况宋仁宗此时就在他们身边。但凡皇上发个火,自己肯定要想着如何破解这个尴尬的局面。
这些考官当即表示:“这苏辙知道什么啊?皇上日夜辛苦,怎么就如他所说那么不堪。这种无中生有的考生,便拒了他,皇上您要是气不过,那就罚他吧。”实际上苏辙这个举动,
一边的宋仁宗看着试卷,虽然眉头紧锁,但却没有发怒。经过一番思索后他说:“我设定科举,那就是为了让这些学子在未来敢于谏言,治国安邦考的就是这个。苏辙就是一个小官来的,说话这么直接,我很喜欢,他的脾气和才华,配得上更高的功名。”
除了对臣子,他对下人们,也是尽可能的关爱。在吃饭时,他吃到了一颗沙子,牙齿疼痛难忍。身边贴己的宫女看到,就要让下人拿水过来给皇上漱口。
宋仁宗第一时间对宫女小声说:“千万不要暴露我吃到沙子了,这样做饭的下人,免不了一顿责罚,没有必要。”无论是对待大臣,对待下人,面对百姓子民,宋仁宗都将自己的仁爱,展现到了极致。
三、外交成就,离世全国悲悯
为何宋仁宗伟大,单纯的仁爱,无法治国。当时的大宋,需要的是外交稳定,天下太平,才能稳健发展。面对夏朝。
有人说,宋朝是一个软弱的朝代,这一点笔者并不否认,可是宋朝在经济方面的繁荣,确是不可忽视的。宋仁宗是一个绝对的外交高手,他的出现,使他在位期间,宋朝出现了极度安宁的时光。
对待夏朝,宋仁宗用“庆历和议”,稳住了宋朝和夏朝的关系。面对辽国,宋仁宗维持了檀渊之盟,用“庆历增币”加强了和辽国的友好交流。双方之间的友好程度,是宋国开朝以来,空前并且绝后的。
面对唃厮啰、高丽和诸多西域国家,宋仁宗都下令,一定要增加交流,维持友好关系,岁币花一些无所谓,对比战争开支,这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也就是在宋仁宗的领导下,宋朝的走向巅峰繁荣。
随着宋仁宗在嘉祐八年离世,举国悲悯,一向视宋朝为大敌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在受到了宋仁宗的讣告后,都悲痛的嚎啕大哭,留下了眼泪,说出了那句“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