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洛阳出了个怪才方兴庆,他带领一个名为烟云涧的村子实现了财富自由。
家家户户都会制造青铜器,以假乱真的程度让专家看了都心惊。
方兴庆更是多次成为各地警方关注的典型。
然而经过了解之后却发现方兴庆的作品皆合理合法。
方兴庆不仅凭借一己之力成为了全村致富的希望。
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文物天才”方兴庆
这个见证过奇迹的村子叫做烟云涧村,他们世代为农,1935年方兴庆就出生在这里。
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着起早贪黑的日子。
乡亲们力气没少出却只能勉强裹腹,这样落后的村子留不住年轻人。
他们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方兴庆也不例外。
在方兴庆成年之后就跟着亲戚走出了这天土地。
殊不知当自己再次回来之后会自己会成为这里的恩人。
1963年28岁的方兴庆在洛阳轴承厂,他第一次产生了修复文物的想法。
当时工厂的工人正在将砂质磨具的器具脱模,看着精美的成品,这让方兴庆发现了商机。
由于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喜欢捣鼓一些手工活。
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方兴庆自己捡废旧的木板来制作的。
尝到甜头之后,他对工艺的痴迷更是到了让父母心惊的地步。
在方兴庆父母的眼里他的行为简直就像是被鬼迷了心窍。
在庄稼人的心里下地干活才是正道,为了防止儿子误入歧途他们给儿子说了门亲事。
本以为成家之后的方兴庆可以有所收敛,却不想竟愈演愈烈。
婚后没多久他就借着要养家糊口的名义来到了外地打工。
彼时离开父母管教的他内心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方兴庆想起了家里那块,自己在机缘巧合下得到的破损的青铜古镜。
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欢喜。
要知道若是能把这面铜镜修好,方兴庆很有可能会得到一个很可观的收入。
心动不如行动,很快方兴庆就回了家做起了自己的“黄粱大梦”。
为了修好这面铜镜。
他开始一点点的从雕刻、模具制作,青铜器配方浇筑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学起。
遇到不懂的他就会去跑到县里请教,渐渐的修古铜镜填满了他的整个生活。
正值壮年身为家里主力的他,不但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反而连农活都做的马马虎虎。
看着方兴庆如此不务正业,他的妻子内心十分的焦急。
向来矜持矜持端庄的她第一次冲进了方兴庆做工的小作坊。
她把桌上的所有工艺品全部推翻在地,面对妻子歇斯底里的控诉,方兴庆吓了一跳。
随即内心感到了一阵失落,或许自己真的做的太过火。
于是抱着有始有终的念头,在长达两年的试验之后,他成功的仿制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
为了验收自己的成绩,他特地带着作品来到了县里。
并找到了一位文物工作者去寻求鉴定,在这里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在专家难掩激动的目光下,隐隐压在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
他感觉非常的轻松且高兴,方兴庆开始带着自己的作品招摇过市。
其实在那个时期文物能不能卖出去还是一件不受控的事。
当时人们对于文物的辨别能力还不是特别强。
为了防止自己上当受骗,许多老百姓并不会去专程购买。
对这些古玩的摊位更是敬而远之、望而退步。
然而方兴庆却是一个点子很顺的人,刚摆摊不久他就迎来了一个二道贩子。
这个人在看到方兴庆的铜镜就已经推测出了它大致的年份。
据说,这面被方兴庆修复的铜镜至少是来自战国时期的物件。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方兴庆获得了自己的第一笔资金,一面铜镜卖了200多元。
在那个年代这简直就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很快方兴庆的事迹就大范围的在整个村子里传开。
方兴庆也因为这件事情不再受到来自家里的阻力。
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自己热爱的工艺事业。
文物走私风波,全村致富
这片贫瘠的土地因方兴庆迎来了一丝生机,百姓们奔走相告,都想要知道方兴庆致富的门道。
而彼时的方兴庆也获得了这些二道贩子的关注。
经他手制作的每一件青铜器都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利润。
方兴庆正打算批量生产,却苦于没有人手,于是在获得乡亲们的关注后。
方兴庆表达了自己愿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有一部分人表示愿意一试。
他们就在村子里铸造了一个很大的锅炉,方兴庆耐心的教导大家如何制仿文物。
从小件到大件从简单到复杂,皆因每个人的能力与悟性改变。
方兴庆还特意请了知名的设计师,让他们帮忙设计一些图纸,在将此打造成青铜器。
随着大家的技术越来越熟练生产越来越高效,他们很快迎来了自己的渡劫期。
在整个村子的一片欢呼声中,警察却找上了门。
1991两个文物“走私”案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在机场乃至海关例行检查时,不约而同的发现了大量古代青铜器。
经鉴定其中有一件“兽面纹方鼎”与洛阳市博物馆的藏品完全相同。
警方迅速锁定了嫌疑人方兴庆。
然而当来到村子里鉴定时却发现他们只是作为工艺品出售。
并且每一件青铜器上都刻有仿品的标识。
至此事情才得以澄清。
据说当时整个村子800户人家,最多有近300家都仿青铜器。
而仅仿制青铜器村子一年的销售总额就可达上亿,他们真的是靠自己实现了逆天改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