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圳晚报援引媒体报道,莫言获得第19届·2024“爱心奖”。
11月28日,莫言在中国香港接受了颁奖。
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得知“爱心奖”获奖者可以获得19万美元奖金(约合人民币130万元)时,两眼放光,决定“一定要去拿这个奖”。
“他们告诉我说有19万美元的奖金,我一听眼睛都亮了,我说,这个‘要得’。”“我立刻就想到,这19万美元大概可以兑换130万人民币,按照我们这几年救助先心病患儿的平均用款数额来算,这笔钱可以用来救治60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我要拿这个奖,有了这笔奖金,可能会改变60多个孩子的处境,这何乐而不为呢?”
莫言做慈善,始于帮助儿童。
1999年,莫言将获得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当年的文学奖奖金捐赠给了检察日报社在云南西畴县捐建的希望小学。 2014年获得诺贝尔奖两年后,莫言向红十字会捐赠了100万稿费,用于救助西部地区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们。 2023年5月,莫言联合《中国慈善家》、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共同发起“与莫言同行”公益行动计划。
“与莫言同行”计划旗下现有三个公益项目:
救助家庭困难的先心病儿童的“莫言同心”;
以孤独症儿童为帮助对象的“与星同行”;
关注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的“健康童乐园”。
同年7月,该计划实施主体“两块砖公益基金”成立。
其中“与星同行”项目目前聚焦的是CST(Caregiver Skill Training,CST)照顾者教养技能培训项目。
2020年,CST项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团队带领,在广东东莞展开试点。两年时间里,由政府和残联拨款,培训了16名引导师、帮助了400多个家庭。该项目计划3年内为全国1000个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康复干预技能培训。
这个CST是什么?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 HO)、美国公益组织“孤独症之声”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起开发了照顾者 教养技能培训 (Caregiver Skill Training,CST) 项目,目的是解决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干预康复的资源缺口。
“在这一套体系中,由孤独症学科专家和顶尖医师,通过设计好的课程与考核流程,先培训出一批由各级医院医生、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人员、残联康复师、特殊教育老师等力量组成的康复力量(计划内称作'引导师'),在他们掌握牢固专业技能之后,深入基层,培训家长们掌握相关知识。
理想状态下,如果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执行到位,家长是可以通过CST变成帮助孩子康复的专业老师的。即使在实操中,链条的传导会有知识的磨损,家长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生活中帮助孤独症孩子改善社交沟通,也可以对孩子的康复大有助益。CST中的关键一课,是教会家长们‘关爱自己’”。——《中国慈善家》杂志
根据报道,获益的孤独症家庭在边远地区,缺少资源,而“培训家长”做家庭干预的理念对他们帮助很大:
“2023年4月,彭玉带着儿子从内蒙古前往北京看病,在北大六院,孩子最终被确诊为孤独症。这两年里,彭玉参与了内蒙古残联的免费康复课程。残联里那一群专业的老师,也是‘与星同行’CST培训出来的学员。
彭玉在他们的带领下积极学习了CST课程,慢慢理解了孩子的世界,掌握了科学的应对方式。如今,彭玉的孩子已经顺利进入了幼儿园,在那里交到了很多朋友,而彭玉自己,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回归了工作岗位。”
另一个孤独症女孩的家长则说:“以前我对于她的一些行为会不太理解。像她以前会有一些情绪问题,她也不会表达,我就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哭。(现在)我会根据她之前正在做的事情,自己揣摩她是因为什么哭。然后帮她表达出来。这个项目就是给家长赋能。我感觉随着自身能力的提高,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离莫言的诺贝尔奖已经十年过去了。这十年是他功成名就的十年,也是他走向衰老,历经各种争议的十年。虽然声名鼎沸,但是在心里上,他却感觉自己成了一个“无用之人”。
“在生理上,我由 一个中年人变成一个老人了。 57岁的时候,我觉得我一点都不老,很年轻,精力很旺盛,身体也很健壮。 到了67岁,有时候就感觉有一点力不从心了,熬夜熬不了了,走路也不如过去快了。 而且这10年来,我在精神上一度有一些悲观低落。 各种荣誉都拿到了,我觉得是‘功成名就’了,这是坦率地、客观地讲。当然骂声也得到了,中国当代作家挨过的骂,加起来恐怕也不如我一个人挨的骂多。种种谣言,种种违背文学批评常识的断章取义,上纲上线,把小说中的人物等同于作家和作家的家人,然后是种种波及家人的辱骂。如果这些人都不懂文学批评常识,那没有问题,问题是这里面有的人是精通文学批评的专家。这些都使我感到悲观。我自嘲是‘无用之人’,浪费粮食,有点自我贬低的意思吧,但也是悲观心情的折射。”
在新书《不被大风吹倒》也曾写道,他觉得一个作家的出名并不“有用”:
“......给猪配种的人也可以骄傲,因为他们毕竟是有用的人,唯独写小说的不值得骄傲。写小说的如果脸皮够厚,在外边骄傲还可以,如果回到故乡还骄傲,那就等着挨你爹的耳刮子,等着让你的乡亲们嗤之以鼻吧。”
“一个作家的作品数量的日渐增加和名声的逐步累积,不仅仅使他在物质生活上和广大民众拉开了距离,更可怕的是使他与人民大众的感情拉开了距离。他的目光已经被更荣耀的头衔、更昂贵的名牌、更多的财富、更舒适的生活所吸引。他的精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平庸懒惰。”
可见,莫言是决意避开出名作家通常会面临的“迷失自我”的困境。“拯救自己”的办法,就是找到自己真正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借此将自己“包裹”起来。
2022年春节,他写了100个福字。
通过中华慈善总会,联络到了一些有志于收藏他写的这100个福字的收藏家和企业家,最终,筹集了500万现金,帮助先心病和孤独症孩子。
他在公众号“两块砖墨讯”中写到这件事时说:
“今年春节期间,我觉得我干了一件比较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证明了我在某些方面的一些能力吧......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感觉到了一种很大的精神安慰,我也通过这样一种活动,认识到自己还是一个对社会有一点点用处的人。能够帮助别人,也是感觉到自己还是有价值的。”
2022年的元宵节,莫言去301医院看望他帮助的先心病的孩子,发生了让他难忘的一瞬:
“其中一个小孩一岁多一点,他坐在病床上,露着红红的小脚丫子,我手握了一下,那个小脚丫子凉凉的,我感觉到自己的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一种对小小生命的呵护之情油然而生。尽管这个孩子跟我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但是我作为一个老人看到这么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在我们的帮助之下恢复了健康,确实是满心的成就感。难道说是我帮助这个孩子吗?不是,应该是孩子帮助了我、安慰了我,使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2022年元宵节,莫言看望先心病患儿
这两年,开始认真做慈善的莫言已经为爱四处奔走,帮助了400多个孩子。
“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我变得朝气蓬勃,使我年近古稀还在路上奔跑,使我拥有充沛的创作激情。这种安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付出。我想,慈善不仅是付出,还是获得。”
为何高调宣传“善”?
“过去,我个人还是遵循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这样一个理念,觉得吆喝出来挺难为情的。后来在朋友们劝说以及慈善机构的讲解下,我感觉到过去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在应该让好事也要传千里,传万里,因为慈善是每个人的内心需要,慈善也是一个社会的公众行为。”
在采访中他也提到过:
“我的文学作品里面褒扬了很多的善,但善跟恶是一体两面,我们不要指望社会里只有善而没有恶人、恶行、恶念,这是不可能的。关键就在于让恶得到遏制、让善得到倡导。”
看清恶的本质的同时,也看到善的美好,让善翻转出来占上风,覆盖掉恶。
希望经历过痛苦心路历程的孤独症家庭,生活中的美好也越来越多,苦越来越少。
来源:公众号“中国慈善家杂志”、“两块砖墨讯”、“莫言”、九派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