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大海上
在惊涛骇浪中
他们以身为盾
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与时间争速度
与巨浪争高低
他们挺身而出
冲锋在前守护蓝色国土
2024年,在日复一日的鞠躬尽瘁与捍卫坚守中,交通救捞人又走过了注定不凡的一年。
这一年,他们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每一次救助任务中直面重重困难,迅速对险情作出专业的分析判断,充分发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牢牢守住水上交通安全最后一道防线,以实际行动回答了“敢不敢、能不能”的时代之问。
这一年,他们坚持自我革命,上下求索,锐意进取,现代化救捞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装备升级换代,救捞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成效突出,救捞核心技术能力全面提升。
这一年,他们全力以赴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支持,提升深海远洋应急保障能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保驾护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彰显救捞担当。
强基固本
海上搜救能力全面提升
1月30日,满载排水量1.9万吨的“南海救103”轮正式投入使用。这艘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集空中、水面、水下救助能力于一身的深远海大功率多功能综合救助船,填补了我国深远海综合搜救能力的空白,也成为救捞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生动标注。
随着涉海活动不断增加,船舶大型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涉海突发事件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特点,非传统应急事件时有发生,对应急抢险救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唯一一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力量,一年来,救捞系统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领导下,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坚守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救得下来”的使命,不断提升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海上搜救能力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救捞系统全面推进重大装备升级换代,助力救捞力量向深海挺进。国内首架海上固定翼搜救航空器——“空中国王350ER”正式入列东海救助局,我国海上专业救捞力量搜救飞行半径由200海里提升至1000海里;AW-189新型直升机正式入列,救助作业半径提高至200海里。目前,救捞系统在我国沿海部署专业救助航空器26架、固定翼飞机1架,有效覆盖我国全部沿海水域和国际搜救责任区。船载搜寻设备对疑似落水人员和异常漂浮物识别范围大幅提升,白天可识别80米至2000米范围,夜间可识别80米至500米范围,使设备智搜替代人眼观测成为可能,目前已具备推广应用条件。
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远不止于此。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救捞系统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协同联动、统筹各方资源、强化综合救援,深入开展救捞技术研究和训练演练。印发《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捞能力三年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6)》,组织编制长江口深水航道堵航断航预设情景应急处置方案,开展海上大规模人员救援、救助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联合救助方式研究,积极参与各类联合综合搜救演练。
安全是救捞系统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救捞系统改进完善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认真贯彻落实部“三十条”硬措施,健全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安全生产负面清单,固化完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针对重大救助任务、重大专项行动、重大工程项目和新业态等开展风险评估管控;组织研究制定了《救捞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推动救捞重大事故隐患提级管控;推进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关于加强基层一线安全生产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实;全面开展救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改进完善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为实现救捞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党建引领,激发澎湃动能。这一年,救捞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部党组工作要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印发《中共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委员会工作规则》,进一步提高党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创建巡视审计整改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一体化贯通协调监督,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初心为民
履职尽责守牢安全底线
12月14日,渔船“辽营渔26661”及船上12名船员在石岛东南约60海里处失联。在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下,部救捞局指派北海救助局、烟台打捞局组成联合救援力量,迅速出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难船,并成功实施搜救和打捞工作。
这并不是初心为民的孤例。10月30日至31日,受台风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省琼海市持续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导致发生洪水,琼海市出现大批群众被洪水围困险情,情况十分危急。
时间就是生命,救援刻不容缓。南海救助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经充分安全评估后,先后派遣珠海、三亚待命的“B-7137”大型救助直升机、“B-7358”“B-7341”“B-7340”中型救助直升机前往救助,同时派遣海口救助基地9名救助人员赶赴现场支援。
面对空域小、航空器多、低云低能见度、受灾群众较多老人和婴幼儿等复杂情况,救助机组灵活应对,及时调整救援方案,首次低高度悬停救助婴幼儿群体,利用双救生套救助老年人群体,避免受灾群众受到次生伤害。海口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积极联合其他救援力量,深入被洪水淹没的村庄、民房,通宵达旦开展搜寻。本次救助任务中,南海救助局成功救助受困人员297人,成功救助并安全转移146人,海口救助基地应急救助分队成功转移受困人员151人。
铁肩担使命,仁心赴民难。
2024年,救捞系统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履行好海上人命、环境、财产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公益性职责作为第一要务。危难关头,总有救捞人的身影冲锋在前,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一次次化解海上通航的安全威胁。
10月15日,在辽宁省瓦房店市附近海域,一艘渔船即将沉没,船上一名渔民遇险,北海救助局立即指派“B-7312”救助直升机赶赴现场救援。由于渔船仅桅杆露出水面,遇险渔民正攀爬在摇晃不定的桅杆上,情况紧急。机组人员迅速研判,飞行员操纵直升机悬停遇险渔船上空,救生员找准时机抓住桅杆顶端,为遇险渔民套上救援装备,将遇险渔民成功带离险境。此次救助,是飞行人员在无常规吊运点情况下的高风险作业,开创了救生员在桅杆上实施吊运的先河。
陕西柞水大桥垮塌事故应急支援、货船“良辉688”与广州市沥心沙大桥碰撞应急处置、碰撞沉没渔船“粤南澳渔36062”立体搜救、受台风影响的“瓯洋001、007”平台上43名人员救助、“东海工7”轮走锚失控应急救助⋯⋯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交通救捞人始终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甘做舍生忘死的“逆行者”,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救捞精神真正含义。
截至12月18日,救捞系统今年共执行应急救助抢险打捞任务972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616名(其中外籍239名),救助遇险船舶58艘(其中外籍9艘),打捞沉船62艘,直接获救财产价值约67.68亿元。
主动作为
心怀使命服务国家战略
5月,烟台打捞局在曹妃甸中心渔港开展约59艘渔船打捞清理工程。他们克服渔船大多为木质结构以及部分沉船存有残油等不利因素,高效推进打捞清理工程,有效保护港池20万平方米海域通航安全和海洋环境。
6月,上海打捞局“德深”轮经过8天连续奋战,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高质量完成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的锚腿回接限位作业,为助力我国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开发贡献了上海打捞力量。
10月,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三沙办公点在永兴岛正式挂牌,南沙岛礁常态化驻守稳步推进,公益服务和应急保障触角有效延伸,为更好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
使命如炬,映照赤胆忠心。
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
一年来,救捞系统准确把握我国海上应急救援国家队和主力军定位,肩负国家赋予的保障水上安全的神圣使命,在出色完成海上人命救助和抢险打捞主责主业的同时,高效服务海洋经济,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2024年,交通救捞人精诚协作、攻坚克难,在大国工程建设中彰显救捞力量,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6月30日,世界级跨海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广州打捞局参与项目建设,克服世界级工程施工难题,在30米深的海底,实现了9节8万吨重的非标准沉管毫米级对接,为世界深海隧道工程提供了中国方案。
——完成多项专项保障任务。2024年,忠诚担当的交通救捞人,科学统筹调动资源,发挥专业和整体优势,完成国家指定的重大任务。圆满完成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专项海上应急保障任务,协同完成“安海2024渔业安全救援演练”和“2024年台湾海峡海上巡航执法行动”,充分展现了国家专业力量的责任与担当。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2024年,救捞系统勇立潮头,在助力海洋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写下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壮丽篇章。3月13日,大型溢油回收船“德畅”轮成功首航,显著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为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作出贡献。9月4日,广州打捞局参与建造的国内首个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在广东汕尾投入运营,对于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在广东乌石油田开发项目中,上海打捞局“聚力”轮完成世界上首次限制区域内超长距离“定向钻+套管”登陆海缆铺设作业,创造了世界海工领域海缆铺设纪录,刷新了我国海洋事业新高度。
创新驱动
以技术革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全力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海上救助保障工作任重道远。如何持续巩固救捞事业的发展根基?
交通救捞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铿锵有力的答案。
一年来,救捞系统围绕应急救捞处置能力提升核心任务,在救捞科技创新、通信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启探索打造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新篇章。
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在交通救捞领域展开,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截至今年10月,救捞系统第一批6项试点任务全部完成验收,烟台打捞局“10万吨级半潜打捞工程船研究”任务入选20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任务名单”。
同时,救捞系统加快推进新一轮试点项目申报,组织召开救捞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工作会,建立海上危化品处置、深远海搜寻扫测、饱和潜水技术等试点任务工作交流机制,推动申报“救捞船舶装备能力提升研究”和“救捞无人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2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
在交通强国试点任务的引领下,救捞系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位推动搜救技术革新,科研创新成果硕果累累——
积极推进海上智能搜救装备研发。推进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海上搜救应用研究,依托大型救助船舶开展海上无人机集群、船载智能搜寻装备等搜救试点工作,开发并迭代升级海上弱小目标搜寻算法,组织开展陆基无人机海上搜救演练,完成救助直升机搜寻设备样机研发,船载多旋翼无人机集群研究与训练初见成效,“海上智能搜救系统应用实践”课题获首届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创新实践“十佳案例”,交通救捞迈向“深蓝”的步伐走得坚定而有力。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今年,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救捞子平台工程完成立项并开工建设,海上专业救助通信设施建设及联通工程完成工可编制,交通救捞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
日益完善的科技创新规划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救捞科技英才的培养厚植了沃土。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行业领先的救捞科技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在救捞系统相继涌现。其中,1月19日,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关键技术攻关团队作为交通运输部系统唯一入选团队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10月22日,由广州打捞局牵头组织,联合业主、设计等多家参建单位共同申报的佛山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工程,成功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合作共赢
唱响“中国救捞”之声
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年来,救捞系统深化救捞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与多方携手推动救捞业高质量发展,海上救捞领域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首次联合成功举办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海上交通安全”主题论坛,发布《交通救捞海上飞行救助能力大幅提升》《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础整平关键技术及装备》等成果;与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合作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沉船沉物打捞管理条例》课题研究工作⋯⋯一系列专业领域的协作,为开创现代化救捞体系建设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同时,救捞系统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领域,不断提升中国救捞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1月12日,广州打捞局高效完成印尼“SERASI I”轮解体打捞工程。项目团队科学组织,密切配合,不断优化方案,利用水下3D监测系统实时反馈沉船和抓斗位置,对难船实施精准解体打捞,使用多波束和侧扫声纳扫测剩余残骸位置,攻克难关,顺利将全部残骸打捞出水,有效保护了当地沉船海域的海洋环境,得到了印尼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
今年以来,救捞系统顺时而动,组织缅甸Zawtika 1E、泰国湾Bundle 3、南非“超级银河”轮残骸打捞等多个海外项目,实现国际海工与救捞市场的新突破,在开拓国际救捞市场的同时,推动救捞力量走向世界。
东海救助局机长杨浩与船长张凌奇同时获得国际海事组织(IMO)2024年度“海上特别勇敢奖”表扬信,杨浩获得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IMRF)2024年“年度特别荣誉奖”。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长饶湖水荣获2023年度感动交通十大人物。
过去的一年,交通救捞在风雨兼程中铸就辉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通救捞人将昂首阔步,始终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救捞力量!
2024年度十大救捞行动
失联侧翻渔船“辽营渔26661”救援处置任务
12月14日,渔船“辽营渔26661”及船上12名船员在石岛东南约60海里处失联。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下,部救捞局指派北海救助局、烟台打捞局组成联合救援力量,迅速出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难船并成功实施搜救和打捞工作。
陕西柞水高速公路桥梁垮塌事故救援
7月19日,陕西柞水县发生桥梁坍塌事故,上海打捞局和东海救助局快速响应,组建联合抢险队,主动担负环境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腰坪水库搜救工作,克服高温酷暑、水流湍急、杂物遍布、地形险峻、后勤保障有限等诸多困难,在陡峭山壁间转移装备物资,在布满堆积物的河水中开展救援,连续奋战15个昼夜,执行水面搜寻及应急救援任务71人次,安全应急保障166小时,搜寻近20平方千米水库重点水域,清理850平方米重点水域漂浮物,共发现并打捞5具罹难者遗体。
陆空协同救助297名被洪水围困群众
10月底,受“潭美”残涡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省琼海市出现持续大范围强降雨,洪水肆虐淹没村庄,受困群众数量不断增加。在第一时间,交通运输部党组果断决策,部救助打捞局紧急指派南海救助局组织救援力量,挺进灾区。4个大、中型救助直升机组、一支陆地专业救助队伍从空中、陆地同时挺进支援,共成功救助受困人员297人。
紧急转运受强台风“贝碧嘉”影响的43名海上作业人员
9月15日,受台风“贝碧嘉”影响,我国东部沿海海上狂风巨浪,最大风力达13级、浪高达5米,位于上海高东机场以北约90海里处的风机安装作业船“瓯洋001”轮和“瓯洋007”轮上43人需紧急撤离,东海救助局指令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待命机组快速出动救助。在4名搜救教员机长的带领下,4套救助机组同时前往执行救助任务,最终紧急转运43名遇险人员。
多方跨海区联合救助漂航千里失控工程船“东海工7”
11月6日,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载有19人的浮吊船“东海工7”在福建湄洲岛以东海面走锚失控。东海救助局、南海救助局、广州打捞局在部救捞局统一指挥下,出动海空立体救援力量联合施救。特别是广州打捞局黄国超、姚荣灶、廖福添、陈景文、赵凯5名勇士,毅然登上遇险船舶,并在17级超强台风“银杏”中鏖战80小时后成功撤离,避免了遇险船舶对海上油田、风电设施的损害,保障了海上交通运输安全和海洋环境清洁。
救生员极限救助被困沉没渔船桅杆上的遇险渔民
10月15日,在辽宁瓦房店附近海域,一艘渔船即将沉没,船上一名渔民被困桅杆,已出现低温症,海上8级大风,并伴有巨浪,险象环生。北海救助局“B-7312”救助直升机紧急出动,救生员从天而降,在摇摆中趁机抓住桅杆顶端,顺势下滑到渔民上方,与机组成员配合带领遇险人员脱离险境。此次救助,开创了救生员在桅杆上实施吊运救助的先河,社会影响巨大。
鏖战超强台风“摩羯”成功救助63名遇险人员
2024年第11号超强台风“摩羯”于9月6日先后在海南文昌市、广东徐闻县登陆,海南、广东、广西等地遭受严重灾害。在此期间,南海救助局先后执行救助任务6起,共出动救助力量10艘架队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63人、船舶1艘,全力守护海南、广东、广西涉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海空联合救助搁浅外轮上13名被困船员
10月18日晚,一艘巴拿马籍货船“HUA MEI DA”轮在山东蓬莱附近海域搁浅,船上13人,现场东北风8—9级、阵风10级。接报后,烟台待命船“北海救115”轮、烟台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7名队员立即前往救助。由于风浪较大,常规近岸救援方式无法实施,应急救助队在现场其他救援力量的配合下,用绳索将遇险船舶与岸上连接,建立人员应急救援通道,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安全撤离。翌日凌晨,具备起飞条件后,蓬莱待命救助直升机“B-7312”前往救助,通过吊运方式,分两架次将遇险人员先后转移。
台风来临前夕连夜撤离风电安装船上73名工作人员
9月29日,台风“山坨儿”抵近福建海区前夕,在长乐风电场一艘风电安装船上,73名工作人员需紧急撤离。东海救助局立即派遣“东海救115”轮前往救助。经过彻夜13小时救助,利用救助吊篮和救助艇,分批救下73名遇险工作人员,成功将其送至岸基安全区域。
立体搜救碰撞沉没渔船“粤南澳渔36062”上8名失联人员
4月3日,一艘集装箱船与渔船“粤南澳渔36062”发生碰撞,导致渔船沉没,船上8人失联。接到指令后,南海救助局、广州打捞局先后派遣专业救助船舶、救助直升机及潜水力量火速赶往现场,展开空中、水面、水下全方位立体搜救,历时8天,最终在80米的水下,从沉船中将8具罹难者遗体全部找到并打捞出水。
作者丨记者 白萱 通讯员 王欣荣
图片丨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