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陈远,你确定这真的是你的成绩吗?"
2024年的六月,阳光透过福建泉州四中教务处的窗户洒落进来,蝉鸣声不绝于耳。张志明握着手中的成绩单,怎么也无法相信眼前的数字。他看着眼前这个平日里笑容阳光的瘦削少年,声音略微发颤。
陈远低着头,手指微微蜷曲,轻声回答:"是的,张老师。这就是我的高考成绩。"教务处里其他几位老师也围了过来,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难以置信。作为学校最有希望考上清华北大的尖子生,陈远的模拟考从未低于650分,可如今的成绩单上赫然写着:语文68分,数学76分,英语45分,理综50分,总分239分。
而更让所有人不解的是,当张志明再次确认时,这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寒门天才"只是平静地点点头,转身离开了教务处。第二天,他就背着简单的行李,独自去了省城的工地打工。没人知道,这个农村少年为什么会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做出如此反常的选择......
01
张志明在教育战线摸爬滚打了二十三年,见过无数考生和成绩,但陈远的事却让他彻夜难眠。他翻出了陈远这三年的成绩记录:高一入学摸底考试就考了全年级第一,高二期间七次月考无一跌出年级前三,高三更是六次模拟考都稳定在全市前十。他记得陈远每天最早到教室,胳膊下总夹着从图书馆借来的习题册;也记得那个瘦弱的身影在教室后面站了一整晚,就为了弄懂一道数学难题。就是这样一个把高数竞赛当课外书读的孩子,在最关键的高考却只考了239分。"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张志明握紧了拳头,决定亲自去陈远家里探个究竟。他给陈母发了条短信,约好第二天去家访。挂断电话后,他又打开了班级群,发现不少学生也在议论陈远的反常表现,有人说他是考试时太紧张,也有人说他可能患了抑郁症,更多的是惋惜和不解。张志明看着这些讨论,心里越发不是滋味。他清楚地记得,就在一个月前,陈远还自信地说要考上北大数学系。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02
六月的山村午后闷热异常,张志明开着面包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近两小时才找到陈远家。破旧的土坯房孤零零地立在山腰上,门前的空地上堆满了废品,锈迹斑斑的铁皮、破旧的家电、沾满灰尘的纸箱杂乱地堆放着。陈父正弯着腰在废品堆里分拣,看到张志明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在满是油污的工装裤上擦了擦手。"张老师,真是对不住,让您跑这么远的山路。"陈父搬来一张已经掉了漆的木凳,又从屋里端出一杯水。张志明注意到,杯子的边缘有一道细小的裂缝,不自觉地想起陈远总是把课本用旧报纸包得整整齐齐。他环顾四周,房子墙角的裂缝里塞着报纸,屋檐下挂着几个接雨水的破塑料桶,一只花猫正趴在堆满账本的桌子上打盹。"陈远他......"张志明的话还没说完,就听见陈父叹了口气:"老师,那孩子从小就懂事,每天放学回来都要帮我收废品到天黑。高考完第二天,他就说要去工地打工,说是找同学介绍的工作......"陈父的声音有些哽咽,张志明注意到他手上的老茧和斑驳的黑色污渍。"孩子他妈前年查出了糖尿病,我这身体也......"陈父没再说下去,只是低着头又开始整理面前的废品。张志明坐在木凳上,感觉心里堵得慌,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03
回校后,张志明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调查。他先是联系了市招生办,却被告知高考监控属于保密资料,需要层层审批。他又托人联系了市教育局,得到的依然是否定答复。"张老师,这事就别再提了,"同事李主任劝他,"学生考砸了,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但张志明却越发确定有问题。他翻出了陈远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的答题卡,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演算过程,字迹工整有力,每一个数字都像是刻上去的。他记得监考老师说过,陈远是最后一个交卷的,检查了整整四十分钟。"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张志明喃喃自语。他开车去了市教育局,在办公大楼外等了整整一天,终于等到了一位曾经的老同学。"老张,你太执着了,"老同学皱着眉头说,"这种事年年都有,你何必......"张志明打断了他:"给我半小时,就半小时,我要看监控。"也许是他眼中的坚决打动了对方,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三天后的深夜,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明天中午12点,从后门进来,记住,只有半小时。"第二天,张志明坐在监控室里,当他看到屏幕上的画面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