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乙本: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不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争。

帛书甲本: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诤。

楚简文:

江海所以为百浴1王。以其能为百浴下。是以能为百浴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2后之。其在3民上4也。以言下5之。其在民上6也。民弗厚7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8而弗詀9。以其不聲(声)10也。故天下莫能与之聲。

注释:

1.浴:本义洗澡,《说文》浴,洒身也。沐浴,洗涤;浸染,浸泡。浴,水气一体,能容纳,隐含着人类“欲”的伸展空间。不通“谷”,通行本作“谷”。

2.身:自身,自己;自身的欲,自己的需要。

3.在:楚文字“在”和“才”互通,表行为,也表才能。才:才力,才能;人材;天赋的特殊才能;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通“材”,材资,本能。

4.上:本义高处,上面;位置在高处的;次序或时间在前的;等级或质量高的。这里的“上”是汇集了向上、向善的民意。

5.下:与“上”相对。指知“上”而用“下”的行为引领民向上,言行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6.上:这里的“上”指位置高、距离远,即圣人或管理者不可能像父母养育婴儿一样片刻不离。

7.厚:喻指有隔阂,离得远。帛书作“有压力”的“重”,并以“重”而有“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8.进:本字作“進”,前进;《说文》进,登也;促进,增强;推崇,赞扬。帛书去“辶”用“扌”,作“推”;推,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说文》推,排也;选举,推荐;尊崇,赞许;除去;推行,推广施行。

“进”和“推”都有推崇、跟随的义,但是“进”有向前的义,从楚简作“进”。

9.詀:音zhan,从言占声,多言,话多。“占”,推测吉凶;估计,揣测;〈动〉占有,据有。帛书作“厌”。

弗詀,不多想、不过虑、不多言。

10.声:楚简文作“聲”,帛书作“争”。“声”和“争”互通,都是“碰撞”的行为,只是行为状态和程度略有不同。

合并文:

江海所以为百浴王,以其能为百浴下,是以能为百浴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才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以其不声也,故天下莫能与之声。

译文:

江海之所以成为“百浴王”,靠的是它能做到处在“百浴”的下方,因此有能力成为“百浴王”。圣人走在民众的前面啊,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民众的后面;他的才能高于民众啊,用民众能听懂的话引导民众。他的位置高于民众啊,民众却不觉得远啊;他的言行陈列在民众的前面啊,民众却不担心有伤害啊。天下所有人都乐于追随而不多言争斗,因为他的言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啊,所以所有人无法和他去争名夺利。

释义:

运动不止、自强不息,尊行卑止,“止”住壴人、贼人、盗人的卑道的同时,更要明确、扩展、创新人类的尊道,并传授好人与自然的道与德的“强廊”,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搭起坚不可摧的桥梁,使每个人都能在昏乱里得到上的清醒,在昏暗里看见善的光明,在迷茫中认识正的方向,天下人一起在“大顺”的“尊道贵德”里共同获得幸福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入海口 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江海所以为百浴王,以其能为百浴下,是以能为百浴王。

江海在天地之间,江海盛大是由无数江河顺着道汇集而成,邦国之大是由无数小家顺着意向汇合而成。江海在有道的处下、容纳里汇集成王,江海有道而无情,无论你是善道善德而来,还是邪道恶德而入,江海都可以不分正与邪、善与恶的容纳一切。江海不会“说话”,但是它会对接纳的一切做出利与害的反应,即你善待我,我也会善待一切,你恶对我,我也会恶对一切,是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人类在生活在天地里组建了大大小小的社会性群体,社会性群体的人类在“返溺运动”里逐步构成了家、乡、邦一体的国。邦国能大是汇聚了人类向上的意向和民情,江海有道而无情,而人类有道也有情,圣人为是顺着人和自然万物发展意向的为,以人为本的为活动是为了整体的向上、向善,团结善和不善的,纠正“小咎”和“小祸”,促进善并处理“咎”和“祸”,奖励大上之善、惩治“甚欲”之恶,一起在共善的和谐、稳定、平等、互尊的人与自然里,通过运用人与自然的道与德、开展正道善德的获取和付出同一体的劳作活动来取得向上、向善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禹治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

前于民而后身之,是无私的忘我;上于民而下言之,是言传身教、通俗易懂地传授道与德的强良(真理);上于民而弗之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亲密无间。上前者是个体体力、智力和知识力优良的综合体现,是在汇集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律和法则的基础上融进了天下人正的、善的、合情合理、合理合法的民意而做出的勇敢之为。

自然无情而人有情,人类有情更有理,情理是人类四向活动的导向基础,情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的仁、义、礼;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道与德(物质个体和整体的属性、运动规律和法则)及其道德关系(作用、中用和利用),包含着人类的道与德(人性的活动规律和法则)及其运用道德关系的趋向(自私的个人、有私和无私的集体)、取向(有利、利害、有害,小善、中愄、大善,恶之欲得、恶之不知足、恶之甚欲)、倾向(爱、慈、怨)和用向(趋向、取向、倾向合并的向上);通真情、达正理成为人类走向“大顺”坦途的基础。大道至简,简单说就是人类获取和付出的同一体活动要符合人与自然相互发展、相互有利的向上运动。

“笃能浊以宁者将舍清,笃能牝以迬者将舍生,保此道者不欲当呈。”江海所以能成为海,是因为江海所处的位置低,人民之所以汇集到圣人身边,是因为圣人为了每个人的生活而考虑,把恶的、有害的“滤”干净,“滤”出善的、有利的为人民所用。

圣人是人民的领航者,始终心怀人民而身先士卒,圣人不可能走到每一个人身边去,因此设立“士”来加强王、士、民之间的联系,用一个词来说清楚士的本质——辅助。士既是聆听的收集者又是发声的传递者,士有耳,耳分左右,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士有目,目有双瞳,枉之则半,曲之可全;士有手,手分左右,有道有德,相辅相成,因此士要做到欲正、道清、德明,持之以正道之诚、善德之信的恒,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主体和客体相一致而发有音之声,辅助民掌握人与自然的生活道德常识和道德关系,使每个人能获得向上、向善的生活。

声有利与害、正与偏,更有正与邪、善与恶,因此声有真伪,是以要听声辨位、以声见形、闻声识人,因此为士也不易,士犹如行走在天地之间的气里,上要对得起“天之王”,下要对得起“地之民”,是以老子强调士不可昏,掌握并正用人与自然的道与德的基础,以善德的行为成为真正为民的有志之真名士。

王对士和民做出正确的指导,士对民做出细致、精准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民众也在生活实践中反馈道路上的险与阻,王、士、民一体同心,一起在排险除阻里运用好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一起建立向善、向上的生活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璧 战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以其不声也,故天下莫能与之声。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是没有侵害他人、家、国的心啊。在〈天长地久〉说,退我“身”而无“私舆”“故能成其私”,圣人没有私囊,有的是心中有人、心怀家国、胸怀天下、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的“大顺”。

心中有人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待人的不可分割;心怀家国者,是个人和集体、家和国的不可分割;胸怀天下者,是个体和整体、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这是人类基本的生活常识、最基础的道德关系,学习、理解、掌握并中用这些常识性的道德关系,才能把握住人类的人性——自然性、社会性、道德性。

中用的本义是“两不相伤”,是以人为本的利用物作用于人,是人作用于人和物有利于人和物,在利用和作用下产生并加固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和人类的人性。不当的利用和作用只会产生相反的功用,相反的功用是割的动作,是违背道与德的伤害行为,是以圣人无割的正道、善德的活动是无私囊的“故能成其私”的行为,即无私、无为为人民的大善行为。

无私才能更好地践行人类“和其光、同其尘、畜其珍、解其纷”的强良,在“力”的支撑下,以无私利、无私情、无私心的无私欲形态下开展“朴活动”,进而得到真正的向上、向善之路。

无私是四向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和集体融为一体,统一于对人与自然的道与德的认识和掌握,并合理运用于一体的家、国、天下;有私是四向的主观和客观的合一、个人和集体和为一体,合一于对人与自然的道与德地学习、认识和理解,并以有敬畏、知行止的有利形态应用于和的家、国、天下;当一个人被自身主观性的趋向、取向和倾向所裹挟的时候,其言行的用向势必会发生偏离,并在主观性的“有余”和“有以”的支撑下而或忽视或无视道与德,用偏执的心态实施个体的勥行利用行为,采用自私利己的言行和家、国、天下、自然万物发生“碰撞”,是谓有害的自私。

因此,自私的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成为人和自然万物的公敌,即自私者的第一个动作是抛弃人类的道德性,以“自由”状态的自然性“游走”在社会性的人与自然里谋取着个体的私利,用假的、伪的、巧的侵害性的言行和真的、正的、厚道的无伤害性的有私和无私的言行在“碰撞”出声和争。

物质丰富了,个人占有的财物多了,人性里“保护”私有财产的意识也相对地抬高了,价值对比的范围也更广泛了,再加上“唬恶者”用没有善恶、利害为前提的华丽言辞加以诱导,孤立的个体会在特定的环境里将人性的自然性里的自私动物性逐渐缩小并放大,使少数人从有私偏向于自私。(缩小指自私的个体将自身从集体里切割、圈画出自我、唯我,再用有我和无我作为自我、唯我的伪装,混迹在集体里攫取个人私利;放大指自私的个体为了满足私利将活动范围无限伸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意识实施侵害性的窃取、掠夺和暴力获取的动作获取个人物质的、意识的私利)。

诱导性的言辞在特定的环境里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诱惑性,譬如“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是一句没有善与恶、利与害作前提、重果轻因、自私性极强的煽动性话语,即对获得手段、渠道不设善与恶、是与非的前提,获取行为不分利与害、正与邪,只要是个人占有的都属于“个人私有财产”,都要“给予”道德和法律上的“保护”,从而纵容了自私利己主义者内心深处的动物性,继而用伪的、假的、巧的恶行为掠夺他人利益。

人类在自然里进行着“返溺运动”的生存活动,在有意识的劳作中逐步由简单意识的掠夺性动物群落走向复杂意识的人性社会,在总结了人与自然中无数利与害、善与恶的形态之后,“规划”出了人性的生活常识而走向人类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人类也针对自身的有害行为逐步加以辨识、判决,将有害的行为一一记录在案,于是“始制有名”或“始制有司”,来治理人类社会里自私行为的咎、过、罪。因此,上前者的王、士、民自身既要掌握人与自然的道与德和道德关系,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主体和客体相合和,更要学会认识恶、辨识恶、去除恶,传授道与德的强良,使每个人心中有人、心中有法地稳固四向,在有道有德的向上劳作里获得“无声”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