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一天,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周总理连声斥责:“胡闹台!简直是胡闹台!”
门外,陈毅元帅站在那里,神情局促,犹如一个犯错的小孩。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推开门,迎接等待他的责骂。
“究竟谁给你的权力?让你这么做!”周总理的话如疾风骤雨般劈头盖脸地砸向陈毅。
陈毅到底做了什么,竟让周总理发这么大的火?
陈毅的元帅之路
陈毅元帅从小勤奋好学。五四运动的浪潮深深震撼了他,激发了他投身爱国运动的决心。1919年,陈毅获得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在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等革命志士。
1921年,陈毅因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引起法国当局的不满,被武装押送回国。尽管如此,他的革命热情丝毫未减。
回国后,他出任《新蜀报》的主笔,借此揭露社会不公,号召民众觉醒。他清楚地意识到,要实现抱负,必须依托一个强大的组织。于是,在同年11月,经肖振声等人介绍,陈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陈毅投身革命洪流,参与组织北京反对八国通牒大会等一系列爱国运动。同年8月,他回到四川,与朱德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次年,南昌起义爆发,陈毅与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
1934年,红军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然而,由于腿部受伤,陈毅未能随军长征,而是留在南方,担负起指挥南方红军部队的艰巨任务。他带领部队隐蔽在山林中,与敌军周旋,克服了食物匮乏和严寒的恶劣条件,同时还要应对敌军和野兽的威胁。
这样的艰苦生活持续了三年,但陈毅顽强坚持,不仅牵制了敌军,还为南方留下了宝贵的武装力量。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然而,这座城市长期被复杂的黑恶势力盘踞,治理难度极大。蒋介石在失守上海后曾狂妄地说:“解放军能打下上海,却绝对搞不好上海。”他之所以有如此自信,是因为自己统治上海多年,也未能彻底铲除内部的黑恶势力。
当国民党和外国势力准备看共产党在上海遭遇挫折时,党中央果断任命行事果断、一身正气的陈毅出任上海市市长,肩负起整顿这座混乱城市的重任。
陈毅入城前便立下军规:“不得开炮,不得私闯民宅,不骚扰百姓。”入城的第二天,解放军战士们席地而卧,队列整齐,毫无喧哗。这样的纪律与秩序迅速传遍全城,并登上了报刊,引发热议。
蒋介石看后气急败坏,但也不得不承认陈毅非凡的领导能力。毛主席听闻消息后,连声称赞,接连说了四个“好”,充分表达了对陈毅的高度认可。
陈毅正式上任后,立刻着手治理上海的混乱局面。为快速稳定局势,他从各方调集人员加强治安管理,甚至连自己身边的警卫员也被派去维持秩序。
他雷厉风行地展开整顿,用了两年时间彻底清除上海的毒品、黑帮以及其他犯罪活动,将曾经的“腐败之城”改造成了一座井然有序的城市。
到了1951年,上海已焕然一新,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陈毅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所有质疑和嘲笑,将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狠狠打脸。
1955年,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排名我国十大元帅第六。
陈毅元帅的一生,是戎马生涯的缩影。他从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走来,又在和平年代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他的每一步,都承载了无数牺牲与付出,是一位真正肩负血泪与荣光的高级将领。
被任命为外交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身兼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等重要职务,还兼任外交部长,工作任务繁重,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为了减轻总理的压力,1953年,毛主席开始物色合适的外交部长人选。经过反复权衡,具有军事才能、政治素养过硬,又在上海市长任内展现过卓越能力的陈毅,成为最佳人选。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考察,1958年2月21日,在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陈毅正式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当接过这个重任后,陈毅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他不禁担忧自己是否能胜任。
当晚,陈毅回到家中,将这一任命告诉了妻子张茜。他坦言,自己担任外交部长,无非会有以下四种结果:
第一种,干出成绩。
从革命战争时期开始,陈毅就以“不服输”的精神闻名,他始终以拼命工作的态度面对挑战。尤其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坚持,为南方留下了重要的武装力量。
此外,陈毅知人善任,解放战争期间,他坚定信任粟裕的军事能力,将指挥权交给粟裕,自己则从全局出发统筹大局。这种格局与胸怀,是他信心的来源。他相信,只要不出意外,自己一定能在外交领域干出一番成绩,这是他心中最理想的情况。
第二种,碌碌无为。
陈毅坦言,自己从建国前便一直带兵打仗,从未从事过外交工作,而外交事务要求极高,包括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精准判断以及繁复的礼仪规矩等。相比周总理这样堪称完美的外交家,自己即便再努力,也可能只是表现平平,难以超越前人。
第三种,犯下大错。
外交工作代表着国家的对外形象,许多时候处理的都是国与国之间的重要事务,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严重的外交事件。陈毅直爽的性格和偶尔的随性表达,可能成为隐患,这让他十分清楚,出错的风险始终存在。
第四种,累到生病。
外交工作的强度极高,频繁的国际访问和长途奔波,加之时差问题,对身体是一种巨大考验。同时,外交事务还需要快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精神压力巨大。陈毅明白,自己年纪已大,健康状况难免受影响,他提前提醒妻子张茜,要做好心理准备。
尽管陈毅对外交工作有种种顾虑,但他依然选择坦然面对,因为这是他对党的忠诚与对祖国的责任。
担任外交部长后,陈毅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风格。他以无畏的精神、从容的大气和敏捷的头脑,在外交领域创造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1965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刊登了陈毅佩戴墨镜的照片,照片上方赫然写着一行醒目的白底黑字:“THE ENEMY OF ASIA!”翻译过来就是“亚洲的敌人”。这一期《时代周刊》对陈毅进行了深入报道,称他是元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部长,是毛主席的代言人。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陈毅兢兢业业,始终保持坚定立场,在国际谈判桌前寸步不让,以强大的气场令对手不敢直视。他的表现成为新中国外交风采的象征,也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阿尔及利亚“砸锅”事件
对于担任外交部长这项重任,陈毅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工作中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多次出访和接待活动中,他展现了独具一格的外交风采。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他也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闹出了一场“国际玩笑”。
1965年,第二届亚非会议原定在阿尔及利亚召开。周总理对此十分重视,决定亲自与陈毅共同参加。然而,就在出发前夕,阿尔及利亚国内发生了军事政变,原定的会议安排受到严重影响。
经过与毛主席汇报后,周总理决定暂时停留在开罗访问,而陈毅率领一行人先行前往阿尔及利亚探查情况。
临行前,周总理特意叮嘱陈毅:“这次会议情况特殊,一定要谨言慎行,有事多沟通。”陈毅点头答应。
然而,当他抵达阿尔及利亚后,发现会议现场秩序混乱,人数稀少,甚至没有主持人。一些小国家的代表因筹备会议投入了大量精力,得知会议可能无法如期召开,焦急万分。
当他们看到中国代表团抵达后,纷纷围上来询问陈毅对会议前景的看法。面对众人焦灼的目光,陈毅当场表态:“这次亚非会议必须开,而且一定要开好!”
然而,陈毅事后冷静下来回想,却意识到自己的表态过于果断,没有留下足够的余地。陈毅的这番言论很快被部分国家的媒体报道出来,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消周总理得知消息后,对陈毅的言论十分担忧。周总理指出,这种表态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误解。
为了妥善解决此事,周总理迅速向毛主席报告情况。经过审慎商讨,中国代表团决定建议暂缓会议召开,避免在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强行推动。最终,这场会议未能如期举行。
陈毅深知自己犯了错,一回到北京便直接赶往中南海主动请罪。他来到西花厅门外,见到工作人员便说道:“请罪来了,负荆请罪来了。”
工作人员见状,又觉得好气又好笑。
陈毅推开了周总理的办公室,还没等周总理开口,他便坦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总理,这件事是我做错了,是我嘴上没把门,您惩罚我吧……”
周总理急步走向陈毅,直视着他,大声斥责道:“是谁给你的权力?我再三嘱咐你,有事要多商议!现在倒好,简直是无组织无纪律!”
周总理之所以如此动怒,是因为他深知外交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中国的国家态度,容不得丝毫差池。
看到陈毅低头认错态度认真,周总理训斥了一番后,也就消了气。他知道,陈毅并无恶意,只是言辞过于直率罢了。
从周总理办公室出来后,陈毅再一次反思了自己的错误,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从那之后,陈毅对外交事务更加尽职尽责,谨言慎行,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陈毅担任外交部长的十余年间,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退缩,而对于小错小失也能虚心接受。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他开创了诸多外交佳话——如“围棋外交”,用文化沟通突破中日之间的隔阂;又如在中美关系中,他主张采用“非常规手段”,推动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
1972年1月6日,71岁的陈毅元帅因病逝世。四天后,追悼会如期举行。在京的高级领导干部无一缺席,包括周恩来、叶剑英等人。
陈毅元帅一生戎马倥偬,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一生光辉灿烂,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