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举办的第十二届青年教师“风采展”圆满结束,各环节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展示了青年教师的扎实学识、创新精神以及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堂的高超智慧。
为发挥本次比赛中优秀青年教师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特发布“课程思政”与“板书设计”两个专题,展示优秀青年教师的风采。
“课程思政”专题共有八位教师获最佳单项奖,本期介绍的是高中语文组教师张震。
个人简介
张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高中语文教师,晋中市高中语文核心教研组成员。教育理念:“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发掘文字的秘密,感知文字的力量,在阅读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世界,涵养德性兴味长!
设计文稿
勇担使命 文化强国
《故都的秋》是著名现代文学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经典散文,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老北京秋天特有的韵味,展现了他对故土深深的感情。从思政角度分析,这篇文章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也是承载着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北京秋天的独特美景,不仅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之美,更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提到的“秋蝉”、“桂子”等元素,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着文人墨客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继承,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文化自信。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根基的肯定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启示要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归属感。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在《故都的秋》中,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与古都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郁达夫通过描写自然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共生,强调了人与自然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一观点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高度契合,提醒在现代化进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文章虽未直接涉及具体政治事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乡愁与对故乡的深情,实则映射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故都的秋》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与内部动荡的严峻考验。在这种大环境下,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安定祥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土文化的眷恋,无形中激发了读者爱国热情,唤起了国民的凝聚力和抗争精神。这也提示在享受和平与繁荣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些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牺牲的先辈们,应当继续努力,共同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
总之,《故都的秋》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资源。它引导正确认识自己所属的文化身份,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怀揣梦想、勇担使命,在新时代征程上砥砺前行。
(网易山西 黄晶 张丹丹 通讯员 张震 助编 郝潇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