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化与燃油的拉锯战中,首先绷不住的居然是日系。本田与日产于日前启动合并经营磋商,意在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两家车企将作为该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实现合并。此外,三菱汽车也在考虑是否加入其中。
若合并成功,三家车企销量合计将超800万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而日本车企也将随之被整合为两大阵营。
从整个行业来看,这次日系车企大合并也是继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致雪铁龙在2021年合并之后的又一次行业地震,算是对全球汽车产业的一次重塑。
01 不得已的合并
从区域市场到全球市场的竞争都太过激烈,这两家车企的优势已不再明显、甚至已经消失。尤其在以比亚迪、特斯拉等为代表的中美新能源车企的冲击下,包括本田、日产等在内的仍以燃油产品为主导的车企显然难有招架之力。虽然本田也有电动车技术、产品的布局,但在市场层面,消费者的感知并不明显、面对中美车企的挑战目前很难破局,值得尝试的办法之一就是“强强联合”。
上述只是挑战之一,时下的市场对这几家车企来讲并不乐观,就在11月上旬,日产汽车才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并且把全球产能降低20%,此举正是日产汽车为扭转业绩所为,甚至连其首席执行官都从11月起自愿放弃50%的月薪。可见日产汽车的困境相当突出。
而其两大关键市场,中国、美国在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燃油车受到的冲击非常大,日产更不可避免,根据相关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日产国内合资车企的当前月销量、累计销量甚至进不了前十,市占率不断被稀释。有统计数据表明,日产在国内的销量已经又下降了10.5%。
要知道,中国作为其全球两大关键市场之一,与美国市场一起大约占据了其全球销量的半壁江山。这两个市场的销量疲软必然影响其全球市场,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
此外,日产的财报数据也不够“漂亮”,其2025上半财年财报显示,营收、营业利润以及净利润等均出现下滑。
据本田中国官网统计数据显示,本田汽车今年1-11月在中国的累计销量超过74万辆,但同期比为69.3%,此数据已经表明了下滑的趋势、且幅度不小,其全球销量同比也出现下滑,只是中国市场下滑幅度更大。而据本田2025上半财年财报显示,其今年4-9月营收、营业利润虽然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净利润却是下滑的,这些数据都表明本田需要寻求破局之道。
如何破局、扭转颓势是本田、日产的共同诉求,各自多番努力不济的情况下,合并也就一拍即合。
目前的信息是,双方将会在明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新公司8月上市,本田、日产随之退市。按照这个时间表倒推,两大车企前期合并过程所花时间并不算长,这正揭示了他们渴求扭转颓势的急迫性。而据此前消息,日产也仅剩12至14个月的生存期,其希望获得改变的期望更为迫切。
02 合并就有出路?
合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能否因为合并而力挽狂澜,救本田、日产于水火,目前难以下定论。作为参考,此前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致雪铁龙合并组成的Stellantis集团,到目前为止起码还没有太让人印象深刻的起色,其2024年销量、市场份额以及财务表现都算不上好,挑战依然巨大。
不同点在于,本田与日产合并之后的体量相对大不少,若是三菱也加入其中,根据三家车企去年销量相加计算,凭借销量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而在日本国内也将形成与丰田竞争的两大汽车阵营。
合并是期望制造1+1>2或者1+1+1>3的效果,关于如何整合,据外媒的报道是双方正在讨论,包括本田向日产提供混合动力汽车、联合使用日产在英国的汽车组装工厂等,这体现了本田的主导地位。而在面对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目前并没有太多信息,而这恰恰是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
对本田、日产乃至三菱来讲,燃油车时代的他们都是佼佼者,在全球市场向新能源转变的过程中,似乎没有跟上节奏,这与其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与技术路径布局有关。因此,合并后要想能比较快的有改观,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布局必不可少。包括在“三电”、软件、智驾等领域的研发能力,投入巨额研发费用,实现从技术的创新、积累到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目的,走出舒适区。
这是一件漫长且需要耐心和投入的事,不知三方能否静下心来面对。不过好在本田在2023年1月就成立了专门研发电动车的电动事业本部,相对日产在纯电领域的躺平状态也算有备而来了。
03 最后的选择
对合并后更大的规模与体量丝毫不怀疑,其他行业不少遭遇危机的企业也通过合并成功转身,更有效集中资源、降本增效等。对两个都曾是汽车界巨头的本田、日产来讲,不到不得已的时刻,断然不会走出这一步,但正是“被逼无奈”意味着诸多不确定性,哪怕只是因为企业文化的不兼容也可能导致达不成想要的效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