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1953年,赵文波提前一年从同济大学上下水道专业毕业,成为国内首批上下水道专业人才。同年11月,他被抽调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建设城市——成都市东郊工业区厂外工程建设。1955年以后,他一直在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工作。后来,他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历任排水工程专业组长、工程师等职务,获得全国建筑设计优秀奖,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合理布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赵文波的故事。

赵文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历院系调整 连上三所名校

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部对全国高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院系调整。根据当时的安排,1951年9月,复旦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合并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刚上大二的赵文波也就从复旦大学搬到了交通大学。然而没过多久,他们这个系又并入了同济大学,专业被调整为上下水道系。

新建的上下水道系由著名市政工程专家并兼同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的杨钦教授任系主任,谢光华教授任副系主任,设置上下水道专业(排水专业的前身)。1953年,包括赵文波在内的28名上下水道专业学生作为第一届本科生毕业,成为国内首批上下水道专业人才。

短短三年时间就辗转上海复旦、交大、同济三所著名高校,能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多,赵文波实属幸运。复旦大学注重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术氛围浓厚;交通大学同样强调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学生活动更注重科技竞赛和实践;同济大学的校园文化独具特色,传承着专业特长和文体技能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创造了具有同济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

三所高校都是名校,但在校园文化、学科建设、校园环境等方面却各有特色,赵文波深有体会。不管是哪所大学,学生生活都是简单朴素的。大家穿的衣服普遍是蓝色或黑色的,经常是同年级几个系的一两百个学生挤在一间大教室里一起听讲。每所大学的师资力量都很强大,学生只要不怕吃苦,愿意读书,就一定能学到知识。赵文波还记得,母校当年的宿舍多数已较陈旧,住宿条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改善。大一时,学生们的生活是艰苦的,吃的是粗米饭和没有油水的青菜。

1953年8月,赵文波和同学们完成了三年学习课程,同时教育部下达新规:大学工科原定在1953年和1954年毕业的学生,一律提前一年毕业,以满足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人才需求。毕业后,赵文波被国家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设计局工作。

初出茅庐 肩负重任参与“156工程”

大学毕业后,赵文波和另外一位同学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从上海来到首都北京。去第二机械工业部设计局报到之后,赵文波就被拉到北京通州北大街附近的旅馆里安顿下来。原因是,当时单位住房太紧张,城里安排不开,只能住在郊区。虽然人生地不熟,但赵文波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快就适应北方的干冷气候、馒头面条的饮食习惯。

经过短期的俄语培训后,1954年4月上旬,单位领导派赵文波和7位来自建筑工程部给水排水设计院工作组的工程师,一起前往成都市参与东郊工业区厂外工程的相关工作,这也是他毕业后的第一个项目。

这次去成都出差令赵文波印象深刻。他还记得,长途车在川陕公路上会经过渭河大桥和姜城堡,然后进入丘陵山区。“我们当时坐的还是1949年前留下的美国道奇汽车改装而成的长途汽车,轮胎轧在沾满碎石头的公路上,总会发出响声,车厢也摇摆不定,经常把乘客摇到心惊胆战。”

不过,赵文波却在崎岖的盘山路上,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青山绿树,溪水潺潺,景色非常优美。赵文波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环境艰险,但永远能保持一颗简单纯粹的心,去欣赏真、善、美,而不是被眼前的困难吓退、吓跑。

经过四天的长途跋涉,赵文波一行八人抵达绵阳县城。稍作休息之后,赵文波和同事登上了前往成都的火车。到达成都后,当地相关部门安排他们入驻招待所。随后,他们被成都市领导接见并了解有关情况,翌日有专人接待他们到成都东郊新工业区现场踏勘,由此开始了“156工程”的有关工作。

“156项”重点工程简称“156工程”,指的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和国防工业基本建设项目。在国家重点的“156工程”中,电子工业占的比重较大,其中多个项目集中布局在成都东郊,这里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赵文波和同事们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成都地区相关的自然环境情况、城市规划和厂外市政工程等情况,以便配合苏联援华专家,为其提供开展工作时所需要的基础设计资料,并提供建厂周围的有关情况和相应的设计数据,确保这项国家重点工程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

当时,城市规划已经开始对工厂用地做了许多严格的用地规定和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必须遵守节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根据城市的条件,赵文波和同事在沙河城市的上游羊子山地区,选择了新工业区的自来水厂和沙河城市下游的污水处理厂,并确定了具体的厂址位置。同时,当地政府还安排赵文波所在的工作组,到都江堰去参观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古老水利工程,拓展设计思路,以满足成都新工业区给水和防洪建设的需要。

在工业区的设计推进阶段,苏联专家来了。赵文波一方面要协助他们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要给他们提供资料、沟通施工等。赵文波的专业是上下水道,所以他主要负责工业区的污水处理等问题。“当时规划的厂房周边还都是农田和老百姓的住房,我的重点工作是考察周边水源,改扩展工厂用水设施等。”赵文波说,国家刚刚成立不久,所有人在工业建设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

好在苏联专家非常专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工业区做了统一规划。既要从河道取水,又要考虑工厂的污水处理以及河道行洪安全问题,闸门、堤坝护坡加固等也都需要周全考虑。苏联专家在规划、选址、基础建设等方面经验丰富,给赵文波及其同事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帮助和很大启发,而这些知识和经验也在他们日后的项目设计当中派上了用场。

经过近一年的现场工作,赵文波及其同事们为成都市新工业区的工厂厂址、住宅区、电力、电讯、城市道路、学校、医院和铁路专用线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做了翔实和妥善的安排。在这次考验中,他们基本上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赵文波觉得,自己摸索了一些基本建设经验,就相当于做了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侦察兵,虽然这些是一些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但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开拓工作。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1955年以后,赵文波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下属的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工作,主要负责设计国内新建与改建的电子工厂。1956年,他出差到河南新乡,参与新乡市北郊工业区的工厂选址工作。此后,他配合苏联专家开展第三批援华项目工作,陪同来华的专家组参与工厂选址和其他事务,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合理布局和产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要求在内地搞“三线建设”,将沿海一带的重要工厂搬迁到四川、贵州等地。“当时,设计人员需要长年在外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为了国家安全,大家均主动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有关任务。”

1973—1980年,赵文波曾担任北京市给水排水专业协作组副组长,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四院、第七机械工业部七院和北京市政设计院共同合作,用电解法进行含铬废水的处理这一试验工作,并共同到三机部武汉仪表厂电镀车间进行大量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编制完成了《电解法处理含铬废水国家标准图》,1984年获得“全国建筑标准设计优秀奖”。

1984年,赵文波获得“全国建筑标准设计优秀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赵文波获得“全国建筑标准设计优秀奖”

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正流行,国家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大力发展电视机生产,电子工业部组织电视机考察团到国外进行引进考察工作。于是,赵文波被单位派到意大利,考察当地彩色电视机工厂所需的消气剂产品,了解生产工艺,计划为国内的电视机生产厂家引进彩色显像管消气剂生产线项目。

消气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含汞废水,如果其随工业废水排出,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需要设置专用的废水处理设备,让废水达到排放标准。直接从国外引进现成的处理设备是最简单的选择,但是每套设备要花费十多万美元,为了节约国家的外汇,赵文波考虑自行在国内解决。

经学习技术资料、现场考察与洽谈,赵文波觉得国内有类似的材料,通过自主设计可以解决含汞废水的处理难题。于是回国后,经考察团研究同意,赵文波研究设计了一套国产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图纸。经过测试,赵文波用自己设计出来的处理工艺,令污水排放达标,后来还得到了国内环境保护部门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这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外汇开支。“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外汇大多是用农副产品换来的,非常不容易,能省就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竭尽全力。”赵文波说。

在设计院工作期间,赵文波经常要跟着项目出差,特别是在搞“三线建设”现场设计时,自己的小家就很难顾及。赵文波和他的爱人在设计院相识,但各自工作都很忙,孩子只能托单位同事帮忙照顾。在赵文波看来,自己小家的事儿怎么都是小事儿,国家的事儿是大事儿。

在出国考察的过程中,赵文波经常会遵照王尧院长的指示意见,与外国友人接触和沟通。在韩国,他发现大多数韩国人开的汽车都是韩国产的,这对于韩国本土汽车工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他觉得,尽量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保护自己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这种意识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因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1990年,赵文波于韩国汉城(今首尔)奥运会体育中心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赵文波于韩国汉城(今首尔)奥运会体育中心留影

1994年,赵文波正式退休。退休后的赵文波,一方面休养身体,另一方面还关心社会新闻,偶尔参与社会工作。2020年5月,赵文波和老伴住进了燕达养护中心。新环境、新邻居让他们有了新体验,丰富的活动和学习、专业的养生和医疗服务让他们享受晚年的美好时光。赵文波说,人老是自然规律,人总是会有生老病死的历程,应当尽量坦然面对,宽容豁达。

赵文波与老伴在燕达养护中心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文波与老伴在燕达养护中心留影

人到晚年,回忆往事,赵文波深有感触。他表示,人这一生能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果是必然的,虽然每个人的贡献大小不一,但重要的是,不能忘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的美好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和祖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展现个人才能的广阔舞台。因此,我们要衷心感谢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与国家的悉心栽培,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民富国强贡献力量。

下期预告

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朱甫晓的故事。1962年,朱甫晓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她作为第一机械工业部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的“金牌首席翻译”,承担了从技术谈判、合同执行到技术培训等各类翻译工作,无数次用自己过硬的翻译能力令外国人折服,为我国顺利引进多项先进技术尽责尽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她将自己比作大潮中的一滴水,随着大潮起伏、在大潮中摔打,从一名普通翻译逐步成长为译审,并享誉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