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后,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宣布临朝称制,试图做第二个女皇。
此后,韦皇后不断将娘家人(外戚)安插到朝廷各个要害部门,独揽大权,并架空相王李旦,李唐宗室受到严重打压。
李唐宗室好不容易才从武则天手里拿回了皇权,自然不愿再看到第二个武则天出现。
于是,临淄王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强强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一党,并支持李旦称帝,是为唐睿宗。
李隆基因诛杀乱党,辅佐老爹李旦登基,功劳巨大,连大哥李成器都主动把太子的位置让给了他。
然而,太平公主也因为从武则天时代起,就屡次为李唐立下大功,如今已然权倾天下,而且唐睿宗李旦十分倚重自己这个妹妹,太平公主由此抵达权势最巅峰。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之间围绕着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又展开了一轮生死博弈!
太平公主抵达权力的最强巅峰
太平公主原本只是个乖巧贤惠的少女,深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宠爱,连她的婚事都是征求过她自己意见的。
因此,太平公主后来嫁给驸马薛绍后,夫妻二人十分恩爱。
然而,不久之后,唐高宗李治病死,武则天加紧了称帝的步伐,驸马薛绍由于家里的兄弟参与了反对武则天的武装反抗行动,遭到严厉打击。
薛绍原本没参与此事,武则天却不顾女儿的哀求,强行将薛绍处死,接着又将太平公主改嫁给了武家的人。
自此以后,太平公主心性大变,以往那个乖巧的淑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腹黑女,而且还是个机智干练、权谋能力比肩武则天的政治强人。
太平公主有多厉害呢?
史载,太平公主“沈敏多权略”,是个权谋高手,连武则天都说,太平公主这个女儿是最像自己的。
后来韦后临朝称制,手握唐帝国最高权力时,谁都不怕,唯独认为太平公主多谋善断,十分忌惮。
这样的人物,和一代雄主李隆基斗法,注定是一场巅峰对决!
太平公主的权势,从李旦登基后,逐渐抵达最巅峰,无人可望其项背。
由于太平公主也领导了唐隆政变,拥护李旦称帝,论功劳完全不输于李隆基,而且她还是李旦的亲妹妹。
因此,李旦对自己这个妹妹极其倚重,什么事都听她的,连她的三个儿子都给封了异姓王。
而且李旦这个人比较佛系,属于淡泊名利那种,连皇位都推辞过几次,他坐上皇帝的位置,对朝政之事自然无心过问太多,所以很多事务都依靠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帮他决策。
但在李旦的心目中,太平公主经验老到、机敏聪慧,而且多年来在朝廷中威望甚高,因此比李隆基更受倚重。
史载,每次宰相们向唐睿宗李旦请示工作时,他的第一句话总会问:“这事儿跟太平公主商议过吗?”,接着又问:“和三郎商议过吗?”。
可见,当时的朝政大事,几乎都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做决策。
按照常理,做决策的人只能是一个,如今却成了两个人,一山之中已经出现二虎,两者必然爆发激烈冲突。
事实上,和李隆基不同的是,李旦极度器重太平公主,只要是太平公主想做的事情,李旦没有不答应的。
自宰相以下的所有官员任命,实际上都是太平公主说了算,就算是李隆基也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朝廷大臣们纷纷改换门庭,投入太平公主麾下,太平公主的府邸一时间门庭若市,势力遍及朝野。
此外,昔日韦后一党原本应该被清洗干净的,但这帮人不甘心就此没落,于是改投到太平公主麾下,被太平公主收编,由此,太平公主实力大涨,羽翼更加丰满。
到了这一步,太平公主已然权倾天下,加上她对自己的权谋水平十分自信,所以对于李隆基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侄子,她虽然有所防备,但并未足够重视。
而李隆基这边,看着太平公主不断地扩充实力,网罗党羽,自然是不愿意看着太平公主坐大,而无动于衷的。
于是,李隆基率先出招,这第一个回合,双方斗争的焦点正是太平公主庇护韦后党羽一事。
李隆基出招,太平公主始料未及
事情是这样的,昔日韦后党羽中的重要人物,萧至忠、崔湜、韦嗣立、赵彦昭四人原本应该被逐出朝廷的。
谁知,在太平公主的运作下,李旦不仅没把这四个人贬官降职,还让他们进入了三省六部工作,其中有两个还进了宰相班子。
李隆基见着姑姑急速扩张,自己当然也不能闲着。
所以,成为太子后,李隆基开始利用自己太子的身份和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将两个重要的心腹调入京城,并将这二人送进了宰相班子任职。
这两人一个叫姚崇,另一个叫宋璟,都是日后辅助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的功勋人物。
姚、宋二人进入宰相班子后,开始对朝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一时间朝廷纲纪肃然,一片政治清明的景象。
时人都认为此时的朝政颇有昔日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的景象。
由于姚崇、宋璟进入了宰相班子,能够很大程度影响朝政事务,并影响皇帝的决策,而他们又是李隆基的心腹,所以李隆基此时也建立了自己势力体系。
另一方面,李隆基不愿看着太平公主坐大而无动于衷,于是率先发起攻势。
当太平公主说服皇帝李旦将昔日韦后一党中的萧至忠等四人重用后,李隆基随即向老爹李旦施加了影响力,阻止这四人在朝廷中央任职。
史书上没有记载李隆基到底对李旦说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公主新收的这四个党羽刚刚被宣布重用后仅仅几天时间,全部遭到打击。
首先是崔湜,作为昔日的韦后一党,如今还是太平公主的情夫,原本被捧上了宰相之位,没想到在李隆基的影响下,直接被罢免,改任尚书右丞。
其余三个人,统统被撵出了京城,贬官到外地做了刺史。
这场戏剧性的变化,从开始到结束,仅仅经历了几天时间,它的发生,标志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权力争夺战正式打响。
这一回合,李隆基完胜,不过,太平公主可不是好惹的。
此事发生后,太平公主大吃一惊,他一直以为,李隆基虽然有些能力,但只不过是个小年轻,乳臭未干的小子。
如今看来,自己这个侄子是个不小的威胁,所以决不能让李隆基坐大。
这个时候的斗争,双方都没有动杀心,太平公主经过这件事后,认为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将李隆基从太子之位拉下来,再换个软弱的人坐太子,这样就没人能与她争锋了。
于是,太平公主为了将李隆基拉下马,发动了一轮舆论战。
太平公主的凌厉攻势,李隆基惊惧
众所周知,李隆基只是皇帝李旦的第三子,而且是庶出的,并不是嫡长子,按照古代的制度,他是没资格做太子的。
因为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拥立李旦登基,立下大功,这才使得他可以登上太子之位。
太平公主思来想去,身份问题正是李隆基的软肋,于是决定拿李隆基不是嫡长子这事儿做文章,把他赶下台。
不久之后,太平公主开始利用自己在朝廷庞大的党羽力量,大肆散播舆论,声称李隆基不是嫡长子,根本没资格做太子。
以至于在很短的时间里,李隆基不适合做太子这事儿被传得沸沸扬扬,连皇帝李旦都经常听到这些话。
李旦作为武则天的儿子,也是经历过风浪的人,他深知,这是自己的妹妹和自己的儿子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了。
但他是个重情义的人,他既不想贬太平公主,也不想伤害儿子,而是希望自己能居中调停,试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实现一个政治平衡。
这一幕像极了当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爆发夺嫡之争时,李渊一开始也不愿伤害任何一个儿子,也希望寻求一种平衡。
殊不知,权力这种东西,是无法平衡的,一山岂能容得下二虎,只要陷进去,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李旦为了帮儿子度过难关,干脆以皇帝的名义下诏,禁止任何人再讨论关于废立太子的事情。
本以为事情会这样过去了,可他低估了太平公主的决心。
没过多久,太平公主还大量在太子的东宫安插各种眼线,随时监视李隆基的一举一动。
这些眼线会随时搜寻各种对李隆基不利的事情,大到李隆基工作上的失误,小到李隆基的生活琐事都不放过,然后再把这些事情传到皇帝耳朵里。
太平公主试图用这种长期在李旦耳边说李隆基坏话的方式,使得李旦对李隆基的印象变坏,到时候再废掉李隆基就易如反掌了。
好在李旦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一直相信自己的儿子,才使得李隆基没有被不利舆论吞噬。
公主每觇伺太子所为,纤介必闻于上,太子左右,亦往往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资治通鉴》
但是,作为一个权谋高手,太平公主的手段又怎会局限于此呢?
太平公主前期打了舆论基础后,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日,太平公主趁着大臣们下班的时间,乘坐专用车撵在下班必经之路光范门将宰相们堵在了门口。
随即,太平公主当着众宰相的面,说了一番义正言辞的话,大概意思就是暗示她要废了太子,让宰相们跟着她一起集体行动。
谁都知道,太平公主和太子如今斗得不可开交,如今情况不明,随意站队,容易把自己玩儿死,所以众宰相面面相觑,根本没人敢回话。
谁知,就在现场一片沉寂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声音打破了这种沉寂:
太子有功于天下,乃是社稷之主,公主怎么能有这种提议?
大家定睛一看,说话之人正是拥护李隆基的宰相宋璟。
而此时的太平公主,听完之后,脸上并没有生气的表情,反而是露出一种带有杀气的冷笑,随即扬长而去。
留在原地的宋璟深知,自己此番发言已经彻底得罪了太平公主,不出意外的话,他将遭到来自太平公主的无情打击。
而另一边的李隆基,面对姑姑发起的一波又一波攻势,他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个姑姑的能量这么强大,因此十分不安。
为了避免被搞下台,李隆基只能每天谨言慎行,保持低调,避免被抓住把柄。
但此时太平公主显然已经准备把废太子这事儿提上了日程,李隆基就不得不着手应对。
经过李隆基团队的商议后 ,对于太平公主的攻势,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与其让太平公主在京城天天整李隆基,不如把她挤出京城,这样她就鞭长莫及了。
于是,由李隆基团队中的两位宰相姚崇和宋璟出面,找到皇帝李旦,表示自己有办法调解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
这正是李旦朝思暮想的事情,于是当即召见了两位宰相。
他们在进言中表示,只要做三件事情,就可以避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爆发激烈冲突。
1、把敏感人物调离京城。
所谓敏感人物就是当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有资格做太子的两个人,一个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另一个是唐高宗的嫡长孙李守礼。
如今太平公主总是在挑拨离间,一旦这俩人被利用,站到了李隆基的对立面,那太子就真的危险了。
所以,把他们先调离京城,放到地方任职,既可以避免被人利用,也能锻炼他们处理政务的能力。
2、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隔离。
他们提议,将太平公主一家安置到东都洛阳,这样的话,两人分隔两地,就不会爆发冲突了,时间一久,李隆基地位日益稳固,太平公主也渐渐跟他没有交集,冲突就可以避免。
3、加强太子李隆基的势力。
怎么加强呢?就是把李隆基的几个兄弟歧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调到东宫做太子左右卫率,既可以让他们辅佐太子,又增进了兄弟感情。
瓃与姚元之密言于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上曰:“朕更无兄弟,惟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诸王惟卿所处。”——《资治通鉴》
这三条建议,客观地说,如果得到彻底执行的话,的确可以打击太平公主一党,但这只是一厢情愿。
因为太平公主不会坐以待毙,她面对李隆基如此攻势,必然发动反攻,而且李旦对自己的妹妹也宠爱有加,执行也是打了折扣的。
果然,此话一出,李旦表示十分认同。
但是,皇帝大人认为自己的几个亲兄弟都已经不在世了,只剩下这么一个妹妹,不忍心让妹妹离开京城。
所以,李旦表示,其他两条都可以执行,唯独让太平公主去洛阳定居这事儿不准。
这就比较尴尬了,如果让太平公主去洛阳这条不能落实,那其他两条能产生的效果其实也是有限的。
不过,事情很快迎来转机,而这个转机来自于一个宫廷术士。
有一天一名宫廷术士前来奏报说,最近天象异常,按照专业推断,五日内就会有兵变发生,这是上天的警示。
李旦听完,大惊失色,他当即就想到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争斗,这俩人都掌握着大权,弄不好还真会搞出兵变什么的。
上谓侍臣曰:“术者言于五日当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张说曰:“此必谗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资治通鉴》
但他又拿不准,于是找来宰相们商议,这时,拥护李隆基的张说和姚崇都明确表示,这种耸人听闻的言论,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故意散播,试图离间太子和皇帝的关系。
李旦也不傻,冷静下来之后,他很清楚,散播这种虚假预言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皇帝觉得,太子想兵变夺权,毕竟大唐早就经历过很多次这种政变夺权的事情了。
所以这种虚假预言是最容易触动皇帝敏感的神经的。
而散播这种虚假预言的人,不可能是李隆基自己,那只能是太平公主。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和妹妹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作为一个经历过风浪的人,他很清楚症结的所在。
如果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放在一个地方工作,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他实在是不愿意看到儿子和妹妹这么互相伤害。
几番权衡后,李旦终于下定决心对这二人实施隔离操作。
于是,李旦下令将太平公主安置到更远的地方——山西蒲州,随即又下令将六品以下官员的人事权以及徒刑以下的判决权交给李隆基。
此举意图很明显了,李旦试图让妹妹换个地方养老,然后加强自己儿子的权力,帮儿子稳固根基。
不过,太平公主比肩武则天的权谋水平可不是吹出来的!
当得知自己要被撵到蒲州去的时候,太平公主顿时大惊失色,但冷静下来后,他决定给李隆基当头一棒,让这小子清醒一下。
于是,太平公主接下来的手段十分高明。
首先,她指使自己心腹向皇帝进言,给姚崇和宋璟穿小鞋。
太平公主的心腹大臣进言的事情,是姚崇和宋璟做宰相后大力罢免“斜封官”一事。
所谓斜封官,就是前任皇帝李显在位期间,韦后、安乐公主等人乱政,贩卖官爵,只要给钱,就给封官,因此封了数千人的官职,这些人都是花钱买的官。
因此姚崇、宋璟做宰相期间,进行了大力整顿,大量地把这些人要么罢免,要么逐出朝廷。
而太平公主的心腹此时却向皇帝表示,如果这样做,不仅会刻意彰显先帝的过错,还会给当今皇帝招来怨恨。
言外之意很简单,你新皇帝登基后,就这么迫不及待地要贬低先帝了?
而且这些斜封官数量庞大,全给撸了,很容易激起重大变故,引发朝政不稳。
说白了,这么做对皇帝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有不少坏处,但对于施行这些措施的宰相,却可以博得一个整顿吏治的清正之名。
这是在暗示,姚崇和宋璟大量裁撤斜封官,根本不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而是为了给他们自己博取个人政治资本。
果然,李旦听完之后,顿时大怒,心里十分不爽,姚崇和宋璟俩人这不是拿皇帝当枪使,为他们自己博取政治资本吗?
就在李旦为此十分不满时,太平公主出现了。
和那些动不动就跑到皇帝面前哭诉的女人不一样的是,太平公主并没有来哭诉,而是以妹妹向哥哥辞行的名义来的。
见到李旦后,兄妹二人寒暄一番后,太平公主随即将话题引导到“斜封官”这事儿上来,然后引经据典地陈述了罢免“斜封官”的种种危害。
太平公主的口才果然是一流的,李旦被他说得心服口服,言谈间不断点头表示同意。
太平公主这一出高明在何处?
首先,他让心腹大臣按照他的意思先去进言,搞好铺垫,而且即便是进言,矛头绝不直接指向李隆基和姚崇等人,而是站在皇帝的角度陈述这些事情对皇帝的不利之处。
接着,太平公主又以辞行的名义见皇帝,这个人畜无害,反而有亲情意味的名义首先打消了李旦担心她来哭诉的警惕心。
然后太平公主一番陈词,也是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说的,而且处处体现出妹妹对哥哥的关心。
如此一来,李旦就认为,自己这个妹妹对于被撵到外地一事不仅没有怨言,临走前还不忘为哥哥分忧,于是龙颜大悦,对太平公主所提之事全部信以为真。
就这样,太平公主前脚刚走,李旦就下令停止罢免斜封官,并且对这些人要量才使用。
太平公主为什么非要拿斜封官说事儿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斜封官几乎都是昔日韦后、安乐公主党羽,如今都被太平公主收编,一旦这些人垮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必定受到打击。
所以,保住斜封官,就可以保住自己势力体系,有这些人在,即便离开长安,她也能随时掌握朝廷动向,二来可以借机剪除李隆基的核心羽翼。
不过,太平公主还差最后一步——面见李隆基。
姑姑要离开了,怎么能不去见见侄子呢?只不过她不是去辞行的,而是摆足了排场,到李隆基府上,把他臭骂一顿。
面对姑姑的责骂,李隆基见那简直要吃人的气势,也没敢反驳,只能任由她发泄完情绪。
太平公主走后,李隆基已经通过内线消息得知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在李旦面前说了很多对姚崇和宋璟不利的话。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李隆基大感不妙,如果自己再不出面的话,宋璟和姚崇势必在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的攻击下性命不保,说不定还会把火烧到自己身上。
一番思考后,李隆基决定壮士断腕,主动认错。
他找到皇帝李旦请罪,表示自己有错,而且还表示,姚崇和宋璟劝说皇帝将长兄李成器以及高宗嫡长孙李守礼外放京城,还建议把太平公主外放到洛阳,这是在离间他们兄弟以及他和姑姑的感情。
所以,李隆基建议对姚崇、宋璟处以极刑。
太平公主闻姚元之、宋瓃之谋,大怒,以让太子。太子惧,奏元之、瓃离间姑、兄,请从极法。——《资治通鉴》
谁都知道,姚崇和宋璟是李隆基的支持者,他把话说这么绝,很显然是料定了老爹不会真把人给杀了,所以才敢这么说。
果然,李旦还真没把姚崇和宋璟杀掉,而是将他们贬官外放到地方做了刺史。
就这样,李隆基为了自保,自断一臂,身边又少了俩智囊。
这一回合,李隆基可以说是遭到了惨败,损失惨重。
可没想到的是,仅仅过去不到一个月,李旦突然召集宰相班子,表示自己对当皇帝没啥兴趣,不如把皇位直接传给太子吧。
此话一出,大臣们面面相觑,也没人敢答话,因为大臣们都是老狐狸了,谁知道皇帝这什么意思,会不会是在试探太子,或者试探大臣的立场呢?
这时,李隆基的心腹大臣李景伯挺身而出,当面替太子表示推辞,可李旦还是坚持要让位。
这下李隆基就慌了,老爹什么意思?该不会在试探自己吧?自己真要表现出对皇位有兴趣,那还不得立马被废了啊。
而且太平公主虽然离开京城,但势力体系遍及朝野,就更要慎重了。
虽然从后续的情况来看,李旦主动让位这事儿是真心实意的成分比较大,但这种事关权力交接的敏感问题,李隆基当时是认为皇帝就是在试探自己的。
所以,他先是主动上表推辞,然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生怕让别人觉得他对皇位有半点觊觎之心。
而且他深知李旦对亲情比较看重,所以李隆基干脆上表请求将被外放的大哥李成器和李守礼召回京城,还有姑姑太平公主也得召回,以显得太子不忘手足亲情的精神。
就这样,太平公主被撵出京城一个月后,再次回到京城。
但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白热化,接下来就只剩下你死我活了。
最后的对决,太平公主政变失败
太平公主回来后,李旦对她依然十分器重,当时李旦对现有宰相班子不满,于是将宰相团队全体罢免。
而太平公主则趁机进言,将自己的心腹安插进宰相班子。
在太平公主的强势干预下,朝廷宰相班子一共7个人,竟然有5个人都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资治通鉴》
至此,太平公主抵达权力最巅峰!
紧接着,太平公主又发动一轮攻势,谁知却玩儿砸了。
712年,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懂天文历法的心腹大臣向皇帝进言道:
臣观天象,近日彗星出现,意味着将要除旧布新,最严重的是,帝星移动了位置,这意味着太子将取代陛下成为新的皇帝。
此话言外之意就是借用天象之说,来诬陷太子李隆基想要夺了老爹李旦的皇位,好让李旦采取措施废了太子。
按照常理,任何一个帝王都是无法容忍别人染指自己皇位的,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就算是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都做不到这种容忍的。
可在李旦身上发生了意外!
太平公主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四哥,如今的皇帝李旦,听完之后,当场表示,自己早已淡泊名利,无心过问朝政,既然这是天意,那不如顺从天意,将皇位传给儿子吧。
太平公主使术者言于上曰:“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上曰:“传德避灾,吾志决矣!”——《资治通鉴》
太平公主得知消息后,气得差点当场去世。
她显然是不太了解自己的四哥,别的男人兴许不能容忍有人染指自己的皇位,可李旦本来就对皇位没兴趣,甚至还主动推辞过几次,跟那些权力欲望很强的人是有区别的。
于是,在这一年的8月,李旦正式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隆基,并改元先天,是为唐玄宗。
不过,太平公主不愧是个高手,她意识到问题后,随即采取了补救措施。
在一番劝说后,李旦虽然成了太上皇,但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员的人事权以及重大刑事案件的判决权。
所以李隆基虽然成了皇帝,但并不是拥有完整权力的皇帝。
虽然做了皇帝,但李隆基的心思却一刻也没放松,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攻势,李隆基被压得有点喘不过气。
于是在心腹谋士的建议下,他决定发动一场政变,像诛灭韦后乱党一样,搞垮太平公主。
谁知,他们的密谋竟然被泄密了,虽然没有直接传到太平公主耳朵里,但这个秘密被外泄给了一个不是李隆基心腹的人。
天知道那个人会把这事儿又捅到谁耳朵里,一旦被太平公主掌握确切消息,那自己可就完了。
于是,李隆基为了自保,趁太平公主还没掌握确切消息时,再次上演壮士断腕的大戏。
他主动上书举报自己的心腹刘幽求等人图谋不轨,试图搞政变整垮太平公主,请求将其处以极刑。
这相当于把所有责任推给了自己的心腹,而他自己装作对此并不知情,而且还是他发现情况不对,还大义灭亲了。
这样一来,李隆基虽然毫发无损,但他手下的几个重要谋士全部被判了流放。
至此,李隆基的团队又被剪除一波,就快要成孤家寡人了。
然而,当太平公主得知李隆基要通过政变灭了自己时,怒火冲天,自此以后,两人都以杀掉对方作为最终目标。
很快,太平公主就采取了行动!
太平公主为了彻底结果了李隆基,于是召集众多谋士,商议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具体地说,就是两种方案,首先是让宫中负责进奉汤药的宫女元氏,在李隆基的汤药中下毒,将其毒死。
如果这个方案失败,则立即实施第二条方案,就是发动政变。
太平公主买通了禁军统领常元楷和李慈,到时候兵分两路,一路杀入李隆基办公的地方武德殿,将其砍死,另一路迅速占领各个权力中枢。
从事后结果来看,投毒这个方案应该是失败的,因为李隆基是因为发现太平公主要政变,才先发制人的,而且是在太平公主覆灭后才抓到了元氏审问的。
不过,太平公主虽然多谋善断,水平很高,这个政变计划也天衣无缝,但她的运气太差了。
因为这个绝密计划被外泄出去了,被一个叫魏知古的宰相探听到了消息。
于是魏知古提前告知了李隆基。
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令元楷、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怀贞、至忠、羲等于南牙举兵应之。——《资治通鉴》
就这样,一场姑侄二人之间的最后对决悄然来临!
李隆基获悉太平公主的政变计划后,在与谋士们一番商议后,决定先发制人,一举铲除太平公主一党。
他先是派心腹将领王毛仲率领300心腹亲兵埋伏在虔化门,然后以皇帝名义发出一道诏书,声称皇帝召见常元楷等人。
这几个被召见的人都是太平公主政变计划中的禁军统领,由于诏书是真的,所以他们没怀疑就去了,结果在虔化门被当场击杀,禁军指挥权也由此全盘落入李隆基手中。
随后,李隆基亲率禁军将士冲进朝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杀了萧至忠等大量太平公主党羽。
太平公主闻讯,自知无力回天,提前跑路,躲进终南山一座寺庙,三天后决定返回家中,随即被赐死。
至此,李唐自武则天退位以来,不到10年时间,接连爆发4场政变,这种频繁的动乱时代终于就此终结。
政变结束后,太上皇李旦无奈之下,只好把所有权力都给了李隆基,而李隆基也因此得以彻底掌握帝国最高权力。
自此以后,李唐政局逐渐走向正轨,在李隆基和众多宰相的同心协力下,终于开创开元盛世这样的局面。
事实上,这场对决中,李隆基虽然手段也很高明,但他有运气的成分,更有老爹李旦的保护,不然要是遇到其他权力欲望很强的皇帝,李隆基很可能直接被废了,很难有胜算。
写到这里才发现9000多字了,篇幅有限,就这样吧。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