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热闹的大超市正从生活中消失,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纷纷闭店!这些之前疯狂无量的大型商超,到底遭遇了什么?大型超市开不下去了吗?
近年来,大型超市的生意变得越来越冷清,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连锁超市,正从我们生活中逐渐消失。以前,大超市是人们购物的首选场所,现在,大超市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当国际连锁巨头都开不下去的时候,超市行业真的走到尽头了吗?
蓝海市场,外资卖场纷纷涌入
作为法国商超巨头,早在20世纪90年代,家乐福就进入我国,引领居民购物消费新潮流。
1995年,家乐福进入我国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北京三环家乐福。开业之初超市里每天爆满,巨大的人流量拉升了超市的人气。
伴随着巨大客流而来的,是强大的购物欲望。被物资缺乏困扰了许多年的国人,购买需求瞬间释放,开启了报复性消费的时代。
刚开业的家乐福,显然没能想到国人高涨的购买欲望,货架上的货物很快被销售一空,最后补到仓库都断货,不得不连夜从外地调货满足顾客需求。
超市这种零售模式的突然出现,让习惯了百货大楼的国人,有了新的购物渠道。自选加一站式购物的新奇体验,瞬间征服了消费者。
要知道以前的百货大楼可是国营单位,里边的售货员那是有正式编制的工人,自觉身份高人一等, 对顾客从来都是爱答不理。
这些人可没有什么服务理念,顾客多问几句都得遭白眼,有些百货大楼甚至贴着“不准随便殴打顾客”的标语,从这也能看出售货员对待顾客的态度。
家乐福这种国际商超巨头进入我国之后,新奇的购物体验颠覆了顾客认知,商家每日顾客盈门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还不算富裕的中国人,爆发出来的购买力,让这个国际零售巨头震惊。而家乐福的成功,也引起了其他国际大型连锁商超的注意。
1996年,美国沃尔玛、荷兰万客隆、韩国易买得等大型卖场,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准备大干一番分一杯羹。
这些大卖场借助雄厚的资本支持,在开业之初提供大量补贴,再加上大量进货形成的成本优势,每一家都打着“低价”的标签吸引客户。
外资卖场的到来,抢占了大量客户,也挤占了国内原有的百货大楼的资源,给国内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
竞争激烈,国内零售业艰难转型
面对国际连锁商超巨头跑马圈地,国内的零售业也在试图做出改变,但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理念,一时半会根本没办法摒弃,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波红利被外资卖场全部吞下。
20世纪90年代之前,实行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放开,不过从上到下还有很多人的观念没有扭转过来。
计划经济时代,国内市场妥妥属于卖方市场,只要把东西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但转型到市场经济之后,激烈的竞争出现了,零售业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时代浪潮之中。
面对国外大型连锁商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服务体验,国内的商场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如果再不做出改变只有死路一条。
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也在进行尝试,选择用超市卖场这种新方式,对传统零售业进行调整转型,上海的“双联”成为业内首批吃螃蟹的先行者。
1991年9月,联华开设的曲阳店成为上海第一家连锁超市,营业面积近800平米,经营商品超1400种。
曲阳店开业后,凭借着全新的经营模式,在周边居民中引起轰动。因为购物的人太多只能在门口拉绳子维持秩序。晚上到了关门时间还有很多人在里边不想离开。
连续两个星期,店内客流量爆满。而这个店能顺利开业,还是靠着一盒长度只有十几分钟、里边充斥着大量广告的录像带,里边出现了香港屈臣氏超市的一段画面。
联华成功试水后,华联也顺势跟上,上海迈入“双联”商超时代。不过此时国内的零售业,大部分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不了解未来的发展之路到底是什么。
上海的“双联”虽然开了行业先河,但也是在转型的路上不断摸索,根本没有国外连锁超市那么成熟的运营理念。
直到后来外国连锁品牌进入国内,才将近乎一潭死水的国内零售业给搅动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同品牌的大型商超,并逐渐改变了国人的购物方式。
黄金20年,大型卖场飞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剧烈变革的年代,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让国人有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机会。
和其他国家的经贸交往越来越频繁,国人的钱包也逐渐鼓起来,对消费的渴望更加强烈。国内外的大型卖场进入国人生活,开启了快速扩张的黄金20年。
从1995年进入我国市场,家乐福享受到了诸多扶持政策,这家起源于法国的连锁超市品牌,被推上“亚洲最大超市”的宝座。
2010年,家乐福在我国创下338亿元的销售业绩,全国门店数量达到249家,遍布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到2013年,家乐福的营业额再创新高,达到467亿元。
另一零售巨头沃尔玛,在我国的发展也同样不遑多让,虽然进入国内市场的时间比家乐福晚一年,但发展速度可一点不慢,到2019年门店高达420家。
在外国连锁品牌飞速扩张的同时,国内的连锁卖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华润、永辉等全国性的连锁品牌逐渐发展起来,国内外的大卖场开启了同台竞技的时代。
1995年至1997年期间,华润超市成立苏州、上海、天津、北京公司,开始布局全国连锁商超网络,2002年全面收购万佳百货,产业布局不断向高端延伸。
成立于2000年的永辉超市,通过差异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迅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连锁超市企业。
2000年夏,创始人在福州开设了第一家“农改超”超市——福州屏西生鲜超市,这是永辉超市旗下首家店面,宣告永辉正式进入生鲜超市领域。
差异化经营的策略,让永辉超市避开了和其他大卖场的激烈竞争,自采自营的盈利模式让其在福州当地迅速站稳脚跟。
经过几年摸索,永辉超市在生鲜这个细分领域发展越来越快,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2011年至2014年期间,借助资本的力量店面覆盖全国,成为内资民营超市龙头企业。
家乐福闭店,大型超市的缩影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习惯转变,从2015年开始,不管是国外连锁品牌还是国内品牌,大中型卖场的日子都开始不太好过。
2013年,家乐福创下467亿的营业额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营业额逐年下降,直至2017年陷入亏损境地。
如果当时不是苏宁伸手接管国内的卖场,可能家乐福早就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了。不过即便有苏宁帮助,也只是延缓了家乐福的闭店时间而已。
2019年苏宁收购国内的家乐福卖场,2020年有过短暂盈利,但之后又是愈演愈烈的闭店潮。
当年如何高调地开店,现在就多么低调地闭店。当然,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来,家乐福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截至2023年6月,家乐福在全国的卖场数量只剩41家,比2022年底减少106家,诸多大中城市已经看不到家乐福的身影。
半年关闭106家门店,但这依然不是家乐福闭店潮的终点。到2024年初,家乐福在国内只剩下4家门店,随时都有彻底消失的可能。
这些年来,所有的大中型超市卖场,处境都不是特别美妙,就连深耕生鲜赛道的永辉超市,也出现了大规模的闭店潮。
闭店潮汹涌来袭,经营业绩不断下滑,这就是这些年来大型卖场的尴尬处境,其中只有沃尔玛,上演了一边闭店一边赚钱的神奇戏码。
原来当商超卖场在国内市场上表现疲弱时,沃尔玛也趁势减少了自己的卖场,但把亲儿子“山姆会员店”引入国内,成为收入增长新引擎。
随着经济发展,主打低价优惠的商超卖场,已经不再符合大城市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品质,宁可多一点钱也想买到品质更好的东西。
而在日常生活方面,下沉到的社区并且能送货上门的社区团购,紧紧抓住了年轻人的心。这些分散在各个社区的团购,抢占了大卖场的诸多生意。
另外再加上电商平台发展,以及类似大润发这种积极拥抱电商的大卖场,没有及时转型的传统大型商超,遭遇行业寒冬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几十年前,超市卖场携带先进的经营理念进入国内,把我国的百货大楼杀得片甲不留时,就应该预见到未来会有另外一种经营业态取代它们。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时代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不断革新,如果还抱着一种模式不做出改变,只能注定被淘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