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东东聊史。

1948年,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登斯,从济南乘车来到青岛,当地的欧式建筑与中式建筑比邻而居,独特的中西融合风格,让他对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产生了浓厚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留下珍贵的历史瞬间,迈登斯用20多天走遍青岛大街小巷,拍摄了大量镜头。记录了1948年,青岛的人文风貌。

今天,我们精心挑选了其中25张照片,来看看70多年前青岛,到底是什么样子?

远眺青岛——临清路、清平路街附近,目之所及,都是哥特式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安大戏院——始建1924年,由青岛富绅刘子山修建,坐落于平度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山支路——这是福山路上的小岔路,一条通向文登路,一条直达小鱼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头路——路面很宽阔,两侧布满了电线杆,但是看不到一辆汽车,人们全靠步行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周围都是欧式建筑,和现在大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上的人力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栈桥——始建于1891年,至今仍是青岛的著名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利克司饭店——专营西餐,始建于1946年,坐落于广西路与中山路交汇处,如今早已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茂昌蛋厂——始建于1923年,是青岛罐头食品厂的前身,这栋老楼如今仍保存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西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藏路——这条路上当时有一座“西镇马车站”,是马车司机装货转运的集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粮大集——坐落于莱州路和馆陶路交汇处,直到现在,仍是当地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郊外的棚户区——都是简易的土坯茅草房,如今这里的名字是广饶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场三路——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这是老青岛人非常熟悉的商业老街,充满了浓厚的市井烟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1948年的市场三路,在经营着什么!

衣服摊——主要经营白色汉衫和布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金摊——经营菜刀、铁丝等杂货,老板娘的抹额,跟有年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蔬菜摊和香烟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衣服摊,老板还戴着古典的瓜皮小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客正在挑选布料,当时物资匮乏,色彩鲜艳的染料都很昂贵,因此人们的服饰,大都以蓝灰色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鞋摊——男鞋女鞋、老式布鞋和新式的橡胶运动鞋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袜子摊——和现在袜子摊比起来,好像差别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面那一溜栋高大的建筑,就是“劝业场”,始建于1917年,1993年因道路扩宽而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化妆品摊——货物琳琅满目,种类齐全,但老板竟是个中年汉子,这点和现在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提包摊和尼龙绳摊,没想到1948年,就有这么多时尚包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繁华热闹的集市,卡尔·迈登斯还看到不少人在等救济,他们同样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犹如冰火两重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动作就能感受到,他们的衣服很单薄,三个孩子看见镜头,反而很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路附近的粥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名刚刚吃完粥的母女,一脸迷茫的看向摄影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领完大米的妇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边的窝棚,和后面高大气派的西式建筑,形成了巨大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郊外的窝棚,用几张凉席搭建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郊外的农居,还是简陋的泥胚房,地上的大缸也烂了一个大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光线充足的白天,屋里仍然是黑洞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妇女正在摆弄罐子里的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日不可追,未来犹可期,通过以上照片,我们看到1948年的青岛,既有高大气派的楼房,也有低矮狭小的窝棚。既有琳琅满目的商品集市,也有排队领粥的人群,远远无法和现在的繁华安宁相比。

这些珍贵照片,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让我们珍惜当下,创造更美好明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