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以变革应对变局,以远见超越未见。大象新闻、大象财富联合腾讯新闻、腾讯汽车推出2024年终策划《变局之下》,回望2024、展望2025,让洞见穿越时间,向未来寻求确定,本期聚焦合资车企路在何方,也是腾讯汽车《狂飙年代》系列之八。

腾讯汽车《远光灯》

特约作者 林珂莹

编辑 杨布丁

2024年12月初,北京华阳奥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门前的停车场上还停满了奥迪,店里却已经“迫不及待”换上“AITO”的标识,摆上了问界的展车。工作日早上刚过九点半,已有顾客在店内看车。

这里曾经是北京最大的奥迪4S店,如今只剩下玻璃门上粘贴的公告证明它存在过:“我司即日起将不再进行一汽奥迪品牌的经销服务。”落款时间为2024年12月4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店的命运仿佛当下汽车行业的一个缩影:新能源的浪潮和自主品牌的崛起,正在让一度无往不利的合资车企走到前所未有的困窘境地。

1984年,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开张营业;同年10月的人民大会堂里,中德双方正式签署了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合资车企的时代就此开启,市场占有率长期达70%以上。

四十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行业的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捷达、奥拓、富康等曾经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未从记忆中褪去,但将目光投向当下,汽车行业早已是另一番光景。

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排名前十的合资车企无一实现销量同比正增长。其中,上汽通用的销量下滑尤为突出,前三季度销量合计278485辆,同比下滑61.55%。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0万辆,同比下降9%。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5.6%,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4%,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称,2024年上半年,完成半年销量目标的经销商占比不足三成;其中,合资品牌目标完成率偏低。2024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蔚来高级副总裁魏健透露,从2023年至2024年,有40家传统豪华品牌经销商“翻牌”蔚来。

汽车行业的竞争还在持续,且愈演愈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淘尽黄沙”的过程,在中国汽车工业过往的发展历程中,出局者并不鲜见,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品牌无法再置身事外。一位一汽丰田的高层表示,和当下新势力品牌一样,合资品牌的销量和经营状况同样会逐渐走向两极分化,落后者将面临淘汰。

是适当撤离、及时止损,还是加大投入、开辟新线?合资车企已经走到十字路口。

奥迪样本:辉煌和落寞

“那时候在中国最猛的汽车品牌肯定就是大众,当时都说‘大众信仰’,大众的车就是好车,能卖得上价。”2010年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汽车行业的研发刘莱(化名),至今仍对当时合资企业的盛况记忆犹新。

1983年,中国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安亭下线。自此,一辆辆“国民神车”从大街小巷上飞驰而过,蝉联22年销冠,树立一代人对于轿车的最初认知。2001年,中国入世,合资车企进一步迎来井喷,华晨宝马、东风日产、广汽丰田等企业陆续建立。

合资车企的到来为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参考,也让汽车全产业链随之成型。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于中国而言,合资车企的开始是“用市场换技术”。2003年10月,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在东京车展上称,在合资公司中,外国汽车厂商提供产品和专门技术,而中国合作伙伴除了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和销售渠道外,对实际经营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

一家合资车企的员工杨帆(化名)回忆,自己最早做销售的时候,所谓渠道管理对于销售业绩的达成最多只占到5%的比重,品牌和产品才是决定销量的绝对因素,而当时绝大多数产品都是来自国外的成熟产品。“那个时候做的事情,就是我算一下这个车国产化需要投多少钱,国产化之后在中国能卖多少钱,企业能赚多少钱。”

彼时国产汽车技术尚不成熟,自主品牌轿车主要集中在1.6L及以下排量的细分市场中。相较之下,合资品牌则具有较高的品质和声誉,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此后,尽管自主品牌逐渐发展,合资仍具有绝对优势。

刘莱记得,2010年自己签约一家汽车集团之后,一汽-大众奥迪打了不下五次电话,问他能否过来就职,“他们那个时候实在增长太快了,人就不够用了” 。

工作的第一年,刘莱拿到了两万元年终奖。他听同学说,一汽大众发了36个月的工资,第二年又发了45个月的工资。

“那时候这种合资大厂还是特别好,这两三年他们可能走下坡路了,但是前些年利润真的很高很高。”刘莱说,当时一汽大众奖金多,有“老国企的做派”,常常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发东西。“那时候就有同学说,你要是去了一汽大众,在那找女朋友可好找了,最吃香的行业,钱又多。”

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奥迪在华销量达到22.56万辆,同比增速高达43.5%。或许连奥迪自己也没有想到,此前树立的“2015年在华年销量20万”目标会提前五年达成。

同样地,也没有人想到变化来得如此迅速。

2024年5月,一汽大众向全体员工推送了名为“突围行动”的通知,通知称:“一汽-大众正处于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转型窗口期,除了背水一战我们无路可走,唯有万众一心向死而生。”同月,一汽大众宣布其佛山分公司绩效排名较后的565名员工不再续约。

财报显示,2024年三季度,奥迪全球交付量为407390辆,同比下降16%;营业利润为1.06亿欧元,暴跌91%。其中,奥迪在华交付量为15.75万辆,同比下滑19.63%。财报称,公司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重大转型,正通过更广泛的产品组合重新定位自己。

“奥迪的价格整体下降幅度很大,现在品牌的平均售价大概只有32万,虽然说销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实质是在以价换量,今后奥迪在中国到底会怎样还不知道。”一名行业内部人士评价道。

人们意识到,合资车企已经很难重现往日辉煌。2016年,上汽大众销量首次突破200万辆,此后连续4年销量超200万辆,而到2023年,销量已经锐减至121.5万辆,几近“腰斩”。2024年1-11月,上汽大众销量累计仅103.4万辆。2024年新上任的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在上汽集团2024年年终干部大会上表示,合资企业的销量不再可能有200万辆,理性来看可以做到120至150万辆。

一位已经在广汽本田工作16年的员工坦言,合资车企销量和经营状况的下滑也影响着员工的薪资待遇。在她看来,企业想要实现进一步增长已经太过艰难,“能稳住现在就不错了”。

合资掉队:这个节奏其实很快

此消彼长,合资品牌的落寞与自主品牌的崛起几乎同步发生。

“合资品牌从行到不行,这个节奏其实很快。”刘莱回忆道,他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自主品牌基本都还没有发展起来。“那时候大家做研发也是很懵懂的,这个东西该做成啥样、要怎么做都不知道,因为那时候全中国都不知道咋做啊。”

2010年前,杨帆在合资车企主要做的是品牌传播工作:引进的车型如何命名,产品的宣传如何开展。车企基本不会对国外引入的汽车重新进行产品定义,最多只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例如在车里加上中国人喜欢的皮座椅和天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帆发现这种商业模式不再成立,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开始有了自己的需求。“外观要好看,内饰要漂亮,空间要好,操控性也要好,要安全,最后还要便宜。欧洲人可能更要求操控性好,但对空间没有那么高的要求;美国人可能对空间要求高,但是对操控性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中国消费者其实要求非常多,而且有些独特性。”

早在2008年,上海大众设计团队就推出了本土化的开发产品朗逸。但在杨帆看来,2019年左右才是合资车企自主化的普遍开端。彼时,自主品牌销量正经历迅速增长,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年销量在2016、2017年先后突破百万大关。

杨帆认为,合资车企的自主化有两种模式:其一,外方将产品定义交由合资企业来做,自己负责工程签收;其二,外方在中国另雇中国员工来做产品定义。其中,前者为主流模式,因为真正承担销量结果的仍是合资车企。

在此过程中,中方股东也学到了产品定义的流程和方法论,并在自主品牌上开展实践。一位曾就职于上汽自主品牌研发部门的员工透露,自主品牌的老板是上汽集团的副总裁,较合资公司的老板要高半格。“他们就说有什么不知道的,从合资公司那里拿过来,搞不定的话我可以命令他们。”

过去,合资车企的优势之一在于其供应链的完善。2014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硕撰文称,中国汽车自主零部件企业存在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劳动和资源密集等特征,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在汽车电喷、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安全气囊、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市场,外资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电喷和电机等系统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0%。自主品牌汽车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提供。

“当时核心的零部件技术很多都掌握在外方手上。例如发动机的电控系统,基本上就被博世、大陆、德尔福等厂家垄断,厂家再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落实到本土的生产上面来。”刘莱表示,当时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去找合资公司购买零部件,不仅报价高,供应次序也比较靠后。

在此压力下,多家自主品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生态。比亚迪更是打造了垂直供应链体系,覆盖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产自销全部环节,对成本的把控能力急剧增强。“我感觉他们算是被逼出来的,不自己生产的话那就会被卡脖子。”刘莱评价道。

与此同时,合资公司的掣肘则愈加明显,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向外方支付的技术转让费。据2005年《深圳特区报》报道,尹同跃彼时举例称,一款法国新车,按常规要15亿的投产费用,其中包括10亿的硬件、模具费用,5亿的技术转让费。这15亿每台赚1万需要卖15万辆,一年卖5万3年才刚保本,3年后又该换型了。

尽管如此,合资车企在燃油车上常年积累的优势并不容易撼动。即便到了2018年,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仍名列当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前三。三者销量合计达到611.7万辆,占据当年总销量超五分之一。也是从那年起,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下降,2020年一度跌至38.4%,“自主品牌何时才能翻身”成热议话题。

2020年,中国出台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中国车企乘着东风在新赛道上加速,而合资车企则受到相应变化较慢、决策周期较长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及时跟上转型节奏。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为零部件产业格局带来了变化。刘莱举例道,像是丰田集团旗下的零配件生产商爱信,过去车企想要购买它的自动变速箱没有议价余地,“对方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而新能源汽车则可以直接绕开这个零部件。

2020-2023年,仅3年时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实现“翻番”,从774.9万辆增长至1459.6万辆,市场份额也从38.4%大幅增长至56%。这一趋势还在继续,2024年1-11月,自主品牌累计销量为1590万辆,同比增长22.5%,市占率达65.1%。

2024年1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2.3%,较2023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73.2%,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仅为6.8%。

路线分野:退出中国不容易

面对格局大变、竞争加剧的中国市场,站在十字路口的合资车企需要作出抉择。

当地时间12月4日,通用汽车发布公告称,通用汽车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认定,对中国合资企业的投资出现非暂时性的重大价值损失,通用汽车计划在2024年第四季度计提26亿至29亿美元的资产减值。同时,为了应对市场挑战和竞争,通用汽车将重组中国业务,包括关闭工厂、优化产品组合等。

关闭工厂的背后,是其愈发低迷的产能利用率。上汽集团年报显示,上汽通用设计产能达190.8万辆。而2024年1-11月,上汽通用累计销量36.2万辆。若以此估算,全年产能利用率大约仅有20.7%。

“跨国品牌的目光是全球,它没有必要为了你中国市场做太多适应的改变,因为每次改变都要花钱。”杨帆认为,所有为了中国市场做适应性竞争的车企,都需要评估好收益和成本。

他举例道,2023年,现代起亚营收99.8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5.3%;斯特兰蒂斯营收2049.19亿美元,同比增加8.57%。“它们俩在中国可能都不太好,但它是放眼全球,只要全球能卖得好,它其实日子也可以过得很好。”

但对于更多车企而言,中国这一市场依然举足轻重。

2024年11月26日,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进一步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称,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同月,广汽丰田发布“聚变2030”战略,提出到2030年产销要重回百万辆。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文大力称,广汽丰田将以自我革命的决心,再造新合资车,展开全体系构造改革,从商品定义、研发、制造、营销等各个领域,彻底重构自主能力。

一位广汽丰田内部人士说,现在广汽丰田研发部门有1000余人,且仍在继续招聘中,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愿意来,因为“他认为你传统车企没有研发”。

此外,尽管产品的定义、研发等工作交由合资车企完成,反馈至总部的流程仍必不可少。前述内部人士称,广汽丰田正努力缩短这一流程。他介绍说,2023年比亚迪的车型开发周期约为13个月,广汽丰田过去需要20多个月,现在已经缩短到了18个月的周期。“就是不断在缩小跟国内新势力的差距,你不这样做的话不行,现在太快了。但肯定还是有一个恒定值,太短的话你验证周期不够,到最后品质肯定跟不上。”

2024年6月,长安马自达执行副总裁邓智涛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新合资时代要让合资企业成为主导者,站在双方母公司的优秀经验和技术平台上去做独立自主的开发。“中国品牌总在讲独立开发,现在合资品牌、合资公司也要讲独立开发。

在这场汽车行业的“内卷”中,合资车企早已无法独善其身。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合资燃油车促销幅度剧烈增长,从2023年的13%攀升至2024年8月的22.9%,11月企稳在21.9%。

2024年下半年,多家合资车企对新上市车型推出“限时一口价”:大众帕萨特限时价15.99万元起,日产天籁真心版12.78万元起,别克昂科威Plus16.99万元起,也被认为是德、日、美系合资燃油车突破原有价格体系,对标新能源车价格参与竞争的表现。

“我并不看好一些合资企业选择躺平,因为一旦躺平,就再也站不起来了。”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在2024年9月的成都车展上表示,上汽大众处在转变的最关键时期,需要销量撑住整个网络和品牌定位,过渡期会有过渡期的战略和打法,暂时牺牲了一些利益,但是赢得的是未来的战场。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刘宗巍认为,当前汽车行业内卷可能使中国市场形成全球孤岛,原因并不在于电动化等技术问题,好的技术终究会被海外消费者接受,但这种卷的程度或许是外企无法承受的。

“退出中国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这背后还是挺麻烦的。”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表示,跨国公司退出中国会导致对前沿技术变得迟钝,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全球企业的发展。因此,一些在华销量低迷的跨国车企依然会选择跟中国车企和产品线合作,以加强他们在新技术方面的发展。

在杨帆看来,合资车企的式微并不出人意料。他分析道,目前中国所有to C的主流工业制成品,基本都是中国品牌或者中国制造,而汽车也同样属于这个范畴。“如果不出现新能源,我认为最终也会是中国车企占到上风,只是新能源让这个过程可能早了十年、二十年。”

新合资时代:用技术换市场?

内卷加速,合资车企该走向何方?

巩旻表示,跨国车企想要应对当下危机,其一是从较为细分或高端的市场入手,重新定义品牌;其二是把中国的技术引入到全球网络,武装自己的车,然后在美国、加拿大等中国品牌受制较大的地方寻求发展空间。

2024年4月,全新一代普拉多正式上市。此前,这一车型已经退出中国市场4年。

“我觉得这就是丰田的一个转变。它现在停产了很多小车,那有可能慢慢就不在那些小轿车市场去卷了,而是回到擅长的市场上来,因为自主品牌做普拉多这样的产品还不一定做得过它。我觉得其他品牌慢慢也可能这样,要么做高端,要么做特色。”杨帆分析道。

2024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也表示,福特在中国的战略将会改变,开展投资更低、更精简、更专注、回报更高的业务,包括增加对中国市场商用车业务的关注,并将中国工厂作为面向南美、澳洲和墨西哥等市场的“出口中心”。

新的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下,新的合资模式正在诞生。不同于过去由外方主导、中方“以市场换技术”,新合资模式由中方提供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持,助力合资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2022年10月,大众集团斥资24亿欧元与国内芯片厂商地平线成立了合资公司。2023年7月,大众汽车宣布以7亿美元增资入股小鹏,交易完成后持有其4.99%的股份,以绑定技术战略合作关系,计划在小鹏汽车车型平台基础上,合作开发两款纯电动车型。 同月,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协议,计划合作开发专注中国市场的智能数字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首款纯电车型预计于2025年上市。

2024年5月,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宣布,两家公司已通过关于成立合资公司零跑国际的所有必要性审批,分别持有零跑国际51%和49%的股份。到2024年底,零跑国际计划完成面向欧洲、中东、非洲、南美等区域市场的布局。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撰文称,中国合资车企已经培育出强大的相关零部件企业体系,产业规模巨大,在国际上的对比优势仍然明显,在不改变原有国际品牌海外零售网络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输出产品空间,应加大出口市场开拓。

悦达起亚是2024年极少数实现销量增长的合资车企之一,其中,海外市场的扩张是主要原因。2024年1-11月份,悦达起亚累计销售汽车148168辆,同比增长23.2%;出口75837辆,同比增长92.3%。

“中国人是什么都要的,做出来的东西又那么卷,所以就很有性价比。除了一些法规限制之外,其实现在我们的车能满足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需求。”杨帆说,就像过去中国对国外产品只做天窗等配置改造一样,现在“反向”轮到其他国家来引进了。

(特约作者郭亦非、谢照青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