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人间罗盘,方能阅读正文《巨变已至,除了迎合,我们别无选择》
有些读者对于那天我第一部分聊的中美之间的差别很感兴趣。
确切地说,是对人家很感兴趣。
那我展开讲一讲。
我那天在聊巨变的过程中,首先提示你去思考一个问题,你到底在赚什么钱?
这个很重要。
但很多时候你思考了之后就会发现,你到底在赚什么钱,不完全是你自己能够决定的。
你比如把时光退到2006年,我刚刚步入社会。
即便我想要去做制造业,比如开个小工厂,雇一群人踩缝纫机,加工衣服上的标签,可不可能?
不可能。
做这个的基本上都是沿海的村民,你是农民,意味着你很容易搞到建厂的地,你是近郊的农民,意味着你加工之后运输方便,你是沿海近郊的农民,意味着你的货离港口近。
那如果你是市民呢?
你很难做这种生意的,如果你要做,你的选择是做贸易商,就是你亲赴海外,洽谈单子,带着订单去找那些小厂子谈进货,而不是去办厂,因为你没有人家的先天条件。
再比如,当时有很多生意,红木,玉石,红酒,等等,我能参与么?
不能。
那些都有明显的地域性,要么福建的某地在做,要么云南的某地在做。
你一个外地人想要掺和,要么你拿到的是假货,要么永远比别人进价高,要不了多久,你就被踢出局。
看到了么?并不是你想干嘛就能直接干嘛,你距离最后你要做的事情之间,一定要有桥梁。
所以我毕业的时候不是想不想进入传统生意领域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那个环境。
在当时,属于我的选择,或者说,我只要一迈步就能加入的游戏是什么?
是外企。
因为我是名校生,因为我是计算机大类的,所以不管我个人有几百上千的稀奇古怪的想法,最后我手头的牌,都会把我引入同一条路。
我当年要么加入民企,今天看,就是那堆大厂;要么加入外企,我选择了后者。
当年多数名校生会选择后者,因为大家并不能在那个年代就确定前者的期权股票会被放大很多倍。
进入后者之后,无非就两种可能。
一种是你表现的很差,那最后你等于在外企这种养老院性质的环境里,一直干基层,一直干一直干,直到人家撤走,你拿个N+7的赔偿。
另一种是你表现得很强,那你就被中方管理层带着去见洋老板,去见资方。
如果是后者,你就有可能熟悉一个市场,什么市场?
国际市场。
所以我08年的时候为什么刚开始投资就选择了国际市场?
因为我压根儿就不熟悉国内市场。
我读研的时候,看的都是英文的文献,发的都是英文版的论文,工作第一家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都是英文版的,我是先学会了在ebay上跨洋网购,然后才学会的国内电商购物。
你完全可以想象,对我来说,国内市场是陌生的,是恐惧的。
我当年刚毕业时,第一家公司的资方是美国,供应商在美国,测试在英国,客户来自以色列。
对当时还是个学生娃的我来说,我怎么去理解那个陌生的国内市场?
人做决策,一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你生活的那个村,如果是全国三角梅养殖基地,那你多半就会从事这个;你生活的那个村,如果是全国咖啡基地,那你多半也会受此影响。
同样的道理,我最初参加工作的环境,不由自主的就把我引入到了美国市场。
我什么时候开始真正了解国内市场呢?要到2011年,等我进了甲方。
一个人,你上手的,总是自己熟悉的事儿。
如果你一直都是看着英文文档在读书,你的教授是在大洋彼岸一边做着访问学者,一边远程操控你,你的工作环境几乎99%的工作内容都是和美国在联系,那么即便你生活在国内,实际上你和国内的接触是非常少的。
这一切的改变,要等我2011年加入甲方,天天有着大量的国内厂商来和我开会,饭局,混熟了,聊透了,生意经弄明白了,才敢说,我也想掺和一脚。
那么美国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区别,我很早就说过,在于共识经济的占比不同。
美国共识经济的占比是绝对的大头。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于美国完成工业化之后,也随之产生了贫富差距,财富集中在工厂主手里。
那么工厂主的财富你不可能让他无限的聚焦在实体领域,如果土地的价格涨太高,矿产的价格涨太高,生活用品的价格涨太高,那工人怎么生活呢?
可是财富必须增长,因为经济要增值,所以美国近几十年来,他的财富增长体现在共识经济上,体现在非实体领域。
也就是说,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贼值钱,工厂,土地,矿产那些实物的上涨倒是非常有限。
这样既维持了经济增长,也没有影响到大部分美国普通人的生活,维持了他们那些上涨不多的收入的购买力。
第二个原因在于相对于全球主要国家,甚至相对于那些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普通人的购买力,依然是很高的。
他们的收入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用于食品消费,很多都用在了虚头八脑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古怪的消费上。
这也使得美国的共识经济并不是空中楼阁,是有消费基础的。
从我当初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人家已经进入共识经济的中期了。
我看到的是什么?是他们的风险投资市场非常发达。
他们已经是富五代了。通常讲,富一代是自己干;富二代他不干自家生意了,他开始投资,但他是自己投;到了富三代,他就开始怎样呢?叫别人帮忙投。
这就是趋势。
那么到了富五代,不仅是别人投,而且别人帮你投的大都是些虚头八脑的共识经济。
你像我2012年创业的时候,我们谈的投资人无论他这个机构本身是不是注册在国内,他的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
因为风险投资市场,与共识经济,是一个互生的关系,
共识经济越发达,风险投资市场越发达,反过来,反哺共识经济。
共识经济很多时候听起来都挺扯淡,我们那时候创业好歹还搞个DEMO,能演示。
你甭管我这个东西最后怎么盈利,至少我有个东西让你看见。
我见过有些创业者,真的是连PPT都没有,就拿着一张白纸,上面铅笔画了一些构想,就开始融资了。
融的天使轮来自美国,奇怪么?不奇怪。
你换个一直在国内市场工作的人去看这些,就会觉得很搞笑,有点《西虹市首富》电影里面“谁有梦想”的段子的调侃味。
但如果你从学生时代就是他们教出来的话,你就会觉得很正常,因为你已经习惯了。
很多事儿,你不熟悉,是很难理解的。
就像古代的时候,西藏这种高原地区的人是很少洗澡的,因为海拔高怕感冒,如果你跑去卖洗澡用品,只怕当地人都觉得你无厘头。
当他没有这个需求时,他意识不到你这是个产业,他只觉得你虚头八脑。
你比如我老丈人,他就像《长江七号》里面那个胖包工头的原型。
我一毕业就和他女儿结婚了,他多年以来都不理解这个女婿是怎么挣钱的。
因为他觉得我参与过的生意,并没有对人的衣食住行产生直接影响,而他的世界观里,生活只有衣食住行。
他觉得只有踏踏实实盖大楼才是财富,你这个在金融世界里数字改改,怎么就莫名其妙的,冒出了财富?
他才是国内多数人的想法,我年轻那会儿,国内的富老头基本上还都是在投实体,老百姓基本上还都是在投房产。
这里面的本质原因,是因为国内的共识经济占比相对于美国而言,小得多。
所以我们当年开玩笑,说中国硬,美国软,国内还是聚焦在硬的东西上,我要看得见摸得着。
美国他几十年前,就已经进入到一个大部分财富集中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上。
集体的想象,就叫共识。
所以,我那天在第一部分里面说,其实把美国去掉,我们国家+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群,也能够相当于共识经济诞生之前的,那个时代的全世界了。
也就是说,你可以认为,后来这几十年的美国,通过风险资本市场,又构造了一个基于共识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
而这里面,集中了全世界绝大部分的财富。
如果你不要在实体领域里赚钱了,如果你想要在这个非实体领域里赚钱,你总得熟悉,你总得知道这个游戏的来龙去脉,这个游戏的当下阶段。
关注公众号,人间罗盘,方能阅读正文《巨变已至,除了迎合,我们别无选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