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SD先天因素的
“不可动摇性”
让人“绝望”
两个2岁小朋友坐在玩具车里,一个要开门,一个要关门。
想开门的孩子情绪已经比较激烈,搞不懂为什么对面孩子会和他反着来。
而对面的孩子似乎只执着于要把开着的门关上。两人因此产生了冲突。
这是2019年,一位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阿米·克林,在欧洲自闭症论坛主题演讲上,阐述的实验中的一幕。
实验中,一组是普通孩子,另一组是有ASD患病风险的孩子。通过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的映射发现,ASD孩子和普通孩子天生在观察事物上有差异。
普通孩子的视觉关注点都在人脸、表情以及配套的动作上,而有ASD患病风险的孩子更关注的是门的开与关。
两岁普通发育孩子关注的(左上),和两岁自闭症孩子关注的(右下)
阿米·克林在发表时说:
“在6分钟的视频中,我们发现2岁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发育儿童之间的关注点的不同高达500多次。两个小时里这个次数超过13000次。这些都是社交学习的一瞬间。”
一年算下来,会有1500万次!
这样关注点差异较大的瞬间(视觉信息差),也会发生在亲子之间(每天六小时亲子时间来算)。
2岁之前,大部分孩子还没有被诊断为ASD,与普通孩子相比,得到的教养环境也是比较近似的。但是因为关注的东西不同,社交表现也在此时默默开始“分道扬镳”。
生理、基因对“造就”一个ASD孩子,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孩子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只要处在连续的发展过程里,只是慢一点,还不要紧。
但在ASD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停滞”了、甚至“倒退”了、有极少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是生理基因层面的因素在左右ASD孩子的成长。
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和其他人不一样,是生命的多样性,就觉得没有做任何事的必要了。
但是知道遗传的不可撼动性不是为了躺平,而是为了尊重ta,帮助ta。
比如,我们有没有可能把ta的视觉信息差压缩到一年500万次? 假设亲子互动1分钟,就有3个干预契机(虽然这可能被大多数家长忽略了)。每天和孩子有效互动30分钟,我们就有90次基于生活自然场景的干预机会!如果1年呢?32850次!那3年呢?将近10万次!!
只要你把方向搞对,就能把路子走通。
2.
家庭干预
别一味走这条路
家长下决心开始干预孩子了,又会遇见一个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认知不好,所以社交不好,认知好了,社交自然会好。”
但是语言、认知跟社交之间是有相对独立性的。
未必认知和语言好,社交就会好。
北大韦神在自己天才的数学世界里侃侃而谈,但台下的学生有没有听懂,他似乎毫不在意,也未与他们有任何互动。
视频中的韦神沉浸在自己的板书世界中
反过来看下图两个1岁多的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阶段,没有能让人听懂的语言,但是不影响她们的社交互动。明显的标志就是红衣小朋友已经用手指某物,显示出了共享注意力,基本的社交部分已经在这里了。
生命早期,不需要具备多大认知能力的时候,社交就已经在开始发展和具备了。
在一个实验中,3个月大的小朋友,认知层面很有限,但会对成人画像眼睛的部分格外关注,其实这件事就是基本的社交基础。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一言一行,都可能从眼睛发散出去。
这里,并不是说社交一点都不需要认知支撑,而是不要指望孩子学的那些认知,能多大程度的去支撑社交发展。
结论就是,提升社交的核心不是认知或者语言。既然是社交障碍,那么就要以社交干预为核心去做。
3.
ASD孩子
本该享有的发展路径
我们的孩子最突出的一个先天问题就是天生对人没兴趣。
如果我们希望让他们喜欢我们,比较靠谱的方式就是我们不断和ta已有的偏好、需求的满足匹配。
为什么那些广告总是要找明星来做代言?比如刘德华代言了手机之后,我们就会对这个手机有一种好感,爱屋及乌。
当我们的出现总是能够帮助ta去满足一些自身的需求时,他们对我们的关注才会有可能提升。
(此前,我们发表过一些在暖星模式下跟随识别回应孩子的需求,来使孩子“参与”到互动中来,建立一来一往的常规、由此拓展社交的例子。点击下方动图进入文章)
但我们面对ASD孩子时会遇到的一个矛盾点——
当我们意识到从ta的喜好入手培养互动情境的时候,孩子往往已经到了要形成规矩,开始要去适应其他环境的时候,于是作为家长,你不得不去做一些限制ta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社交的培养确实会更加的困难。
这种情况下就要做一些整合,看一下比例了,一般情况下,你和ta的需求偏好一起出现的概率,要远大于不满足ta、让ta不舒服的概率,才有可能仍然形成积极互动的效应。
同时心中要有一个有一杆秤:什么事情对孩子来说更加重要一点?如果孩子对人基本的兴趣、社会性、主动性的起点没有被挖掘出来的话,后面的事情始终是很难办的。
(当孩子的主动权掌握在老师家长的手上,当一个人变成提线木偶的时候,ta还有什么样的可指望的?不会有的。做提线木偶会上瘾的,能够躺着办完的事儿,何必要站起来动脑筋呢?但我们能够让ta永远躺着办完吗?)
所以我们优先要处理的还是ta主动的部分,只有当ta不断的来主动找你,不断的亲近你的时候,后面的事情才好办。
大家都知道,猫相对狗来说是更加孤傲的动物,狗的社会性更强。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可以让一只野猫变得更像家猫一样粘人。
当大量的亲子互动被稳定地建立的时候,孩子跟人之间的安全感和依恋感会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ta的自我开始发展和萌芽。然后再去涉及规则的建立,再“去自我中心”。然后融入集体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以相对合适的方式跟别人去互动,在与别人互动的过程当中构建亲疏关系,构建一些内化的规则,最终在整个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ASD孩子本该享有的发展路径。
其实说白了,就是重新唤起生命力,让生命力重新流回到孩子身上。
(以上内容节选自复旦大学×暖星社区名师联合授课家庭干预指导师专业培训12月22日课程内容:秦威|重新审视ASD及其干预模式,现仍接受报名中,欢迎咨询)
编辑 | 心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