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井冈山,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部位之一,提起这三个字,你脑中想到的是什么?革命圣地?还是罗霄山脉上那悲壮的革命往事?
对于我们来讲这些往事或许不过一个个历史名词,但对于1965年的毛主席来讲,这次重回故地,他还有一个必须要见的人——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特地询问江西省长:袁文才遗孀过得如何?
袁文才是谁?作为他的遗孀的谢梅香,又为何得到毛主席的亲切挂念?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起义受挫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由于种种原因,这场起义很快失败,最后毛主席不得不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
在后续撤退过程中,部队又接连遇挫,湘南的路上他们遭到了敌军埋伏,接着在芦溪,总指挥卢德明也壮烈牺牲,此时的部队减员严重,军心涣散。
毛主席无奈只能改变战略方向,将部队带入井冈山脚下的三湾,并在此举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但是一支仅有700人的部队,想在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站稳脚跟,还是很有难度的,如何保存并壮大自己,怎样获得当地民众拥护并发动群众重新革命,这些都是难题。
就在此时,帮助毛主席破局的人出现了,此人正是袁文才。
袁文才,客家人,1898年生于江西宁冈县茅坪乡马源坑一个农民家庭。
但由于家境不好,袁文才常常饱受村中其他土豪劣绅的欺凌。
小时候,家人希望袁文才日后能出人头地,所以在他十岁时送他去私塾读过一些书,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
19岁时,他迎来人生中第一次婚礼,同一位张姓女子组成家庭,可不久后,当地劣绅之子就带人霸占了他的妻子,袁文才就此对劣绅怀有仇恨。
可势单力薄的袁文才哪里斗得过土豪劣绅,更何况谢冠南还有官方背景,于是在博弈过程中,袁文才又遭受到了更大的迫害,袁文才的母亲也在这过程中被杀。
怀着杀母之仇与夺妻之恨,袁文才决定上山,加入了胡志春组织的绿林组织,因为能识文断字,胡志明对他大加赏识,很快就被任命为了组织内的总参谋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袁文才凭借着过人能力获取了团队里越来越多人的信任,他和胡志明之间的关系地位也渐渐有了些变化——权力的天平开始慢慢的向袁文才倾斜……
时间来到1925年,“五卅”运动后,大批共产党来到农村,组织带领民众革命。
作为此时“绿林”的掌权者,袁文才在中共党员龙超清的游说下,在10月带领30多人走出了井冈山,接受了宁冈县的招安,将组织改编为了宁冈县保卫团,袁文才任团长。
此后在与龙超清的交谈中,袁文才深受革命思想启发,回想当年自己饱受压迫的经历,他紧跟党的步伐,加入大革命的行列。
策应北伐战争,成功捣毁了宁冈县政府,成立了县人民委员会,袁文才任军事委员。
经过此次革命洗礼后,袁文才身上的土匪气质逐渐淡去,他越来越像一个革命者。不久后,在龙超清的介绍下,他加入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党员。
可好景不长,1927年,随着蒋介石集团发动的“四一二清党反共”事件的发生,国共关系宣告破裂,国民党向共产党及革命工农群众大肆杀戮,革命事业摇摇欲坠。
如此险恶环境下,袁文才顽强抵抗,总算保留下了60人的部队回到茅坪。
在井冈山麓,袁文才认识了山上的王佐,两人一见如故,又互为同龄,很快义结金兰,拜了把子,一起整合了部队力量。这为接下来毛主席将要开始的农村革命力量打下了基础。
加入革命
1927年9月,“七一五政变”后的两个月,毛主席到达江西省莲花县,得知宁冈县的袁文才是我党掌握的武装后,立马表示要争取到袁文才的支持。
但此时的袁文才因为之前的大革命失败,对初来乍到的毛主席并不信任,在给毛主席的回信中,他表示自己这里资源匮乏,实在爱莫能助。
话里话外都是让毛主席另寻他处。毛主席读罢信后,深知袁文才只是一时受挫,并非真的对革命事业失去信心。
而在随后毛主席主持的前委会议中,袁文才的军师受邀代替袁文才参加,在会上,陈幕平表示自己清楚井冈山在作战时的有利地势地形。
同时婉转地表达了袁文才的意思:“由于自己是共产党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济革命军的队伍。
这种态度更是坚定了毛主席自己的猜想,于是便又去信,信中尽显善意。
同时龙超清等人也辅助劝导,终于使袁文才放下戒心,同意与毛主席在东源大仓村会见,此次会谈称得上是双赢。
毛主席平易近人的态度、丰富的学识使袁文才深深折服。随后,毛主席为了感谢袁文才之前向革命事业提供的帮助,要将一百支枪送给袁文才。
袁文才有些受宠若惊:“真的吗?送枪给我?”毛主席认真回道:“真的!你明天就可以派人到我那里去取”
毛主席的诚意彻底打动了袁文才,他打消了心存的最后一点疑虑,马上动员手下为毛主席提供了1000大洋作为回礼,并且同意了共产党武装力量入驻井冈山。
至此,茅坪乡敞开怀抱欢迎工农革命军的到来,欢欣鼓舞的群众们跑去村头迎接,还特意请了戏班子敲锣打鼓,喜气十足。
毛主席面对热情的茅坪群众,情难自已,当即作了一段简单讲话,大意是工农革命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人民自己的队伍,今天来到宁冈的茅坪,总算能站稳脚跟。
这个地方很好,山高林密,地利人和,又有袁总指挥的帮助,我们一定要同袁总指挥和农民兄弟亲密合作,为广大穷苦百姓做事,人民万岁。
这是毛主席对茅坪群众的第一次讲话,也是毛主席给茅坪群众留下的第一印象。
而井冈山的另一位“山大王”王佐,对于这支突然出现在山外的军队感到震惊,这支部队刚到此地便搅乱了井冈山的宁静局面。
正当王佐打探这支部队的来路时,他得知了自己的“把兄弟“袁文才已经被说服的消息。王佐这才放下心,急切地盼望能与毛主席见上一面。
袁文才在了解了王佐的想法后,同样热切的希望毛主席与王佐相识。
他不仅详细地向毛主席介绍了王佐的情况,还毛遂自荐去做王佐的思想工作,袁文才特意写了一封给王佐的信,交给毛主席转送给王佐。
见信后,果不其然王佐下定了决心,他立即派部下下山去和工农革命军接触,这也代表王佐正式同意加入革命军,迎接毛主席上山。
随后不久,袁文才和王佐的部队升编为了人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由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
就这样,袁文才率领的这支部队和秋收起义并驾齐驱,驰骋沙场,如果故事就按照这个势头一直发展下去的话,应该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但在1930年2月24号那天,属于袁文才的故事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
队内矛盾
随着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队伍里渐渐开始出现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源自于“土籍“与”客籍“间的历史矛盾。
身为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迁徙来的客籍人在历史上就界限鲜明,彼此的仇怨也已经由来已久。
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加入队伍。
以龙超清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强大的土籍革命派。与袁文才为代表的武装力量强大的客籍革命派,便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矛盾与斗争。
为了党内团结,毛主席在期间做了大量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游走在两派间希望修复他们的关系。
但两派之间矛盾历史根源实在太深,无奈,毛主席只能将袁文才发往远离矛盾中心的赤卫大队担任队长。但即使这样,龙超清等人仍觉不满。
随后的日子里,龙超清等人利用政治力量的优势,捏造事实,在一次联席会议中将自己与袁文才派系中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了敌我矛盾。
上级组织就此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派兵解决袁文才、王佐两人。
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1930年的2月2日,当年的国民党,经常会将几个县的保安队联合一起,交给同一个人指挥以集中力量防备红军。
而在宁冈县附近也有这样的联防团,团长名叫罗克绍。
2月2日这天袁文才、王佐在没有得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擅自率领部队突袭了茶陵江口,一举抓获罗克绍。
两人没有指示就贸然进攻的原因,是因为在罗克绍管辖的范围内居然设有一个兵工厂,能够造枪。军工企业在当年的井冈山,是极少有的。
所以,他们在抓到罗克绍后并没有加以为难,而是好言相劝,希望能利用罗克绍为红军生产一些枪支。
不料时任宁冈县委书记谢希安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怒。他极力向袁、王二人主张杀掉罗克绍,但袁文才、王佐并未听从命令,只是迫于压力将罗克绍作为人质关了起来。
谢希安对他们的做法极为不满,便向湘赣边界特委状告两人。于是,袁文才、王佐被打上了“勾结罗克绍,扰害永新赤色政府。”的罪名。但两人对此事还一无所知。
1930年2月22日,袁文才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毛委员“的来信,信中要求他们前往吉安配合红军,对于十分敬重毛主席的两人来说,袁文才、王佐才自然不敢怠慢。
他们立刻整顿部队出发,到了夜里才在永新城停下。
但其实,这天晚上龙超清等人已经找到了彭德怀,要求他出兵立即解决袁文才、王佐两人。
面对党组织的命令,1930年2月24日红五军四纵队到达永新城,朱昌偕带人冲进了袁文才的房间,袁文才被一枪打死在床上。
而隔壁听到动静的王佐立马带着几个亲信想要逃命,却发现逃路的浮桥早被切断,只得徒步涉水,最后不幸淹死在东关谭中。
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得知丈夫被杀后,在屋里里哭昏了过去。她想去找毛委员,她说毛主席曾多次来过自己家,自己丈夫是冤死毛主席一定知道。
但此时湘赣边界特委中的一些“极左“分子想要赶尽杀绝,仍在追杀谢梅香一家。找毛主席的打算只能作罢,并且为了躲避追杀,谢梅香也不得不带着一家逃到山里。
但可惜,谢梅香的小儿子很快就在逃难中不幸夭折,为了能让剩下的三个女儿活命,谢梅香将她们都送去给别人做了童养媳,只留了大儿子在身边。
后来,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谢梅香在茂坪村落了脚。开始了长达十几年隐姓埋名的生活,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到了解放后。
解放后,之前忙于解放事业的毛主席终于抽出身,为心系的袁文才王佐两人昭雪平冤。
在与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谈起袁文才、王佐被杀之事时,毛主席十分悲痛,表示杀袁、王两人是个错误,这是不讲政策。
1950年,江西省政府给袁文才、王佐恢复了名誉,并追封烈士身份。
1965年,离开了井冈山36年的毛主席重回故地,他特意交代时任江西省副省长汪东兴同志自己想见一见井冈山上的老红军、老党员。其中还特意嘱咐:“一定要带袁、王两位嫂子过来。
1965年5月29日,谢梅香和王佐遗孀兰喜莲,一同被主席接见,主席亲切的称呼二位烈士家属为“袁嫂子、王嫂子”。表示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自己一定想办法。
不久后,当年被送去当童养媳的三个女儿,除了一位不幸英年早逝外,其他两位也都重回了谢文香的身旁。而大儿子袁耀烈,也在政府的关心下,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结语
至此,随着国家的成功解放,这位老人再不用因为躲避追杀而日夜战战兢兢。她的丈夫得到了应有的荣誉,儿女也都重回她的身边。
而她自己,则拒绝了政府给她的工作,成为了茂坪村的义务讲解员,为无数的游客讲述着这个革命圣地上曾经壮烈,辉煌的革命往事。
只是不知道,在生活的一切趋于稳定时,她回到家望着墙上的勋章,会不会怀念起那段与勋章主人一起的美好时光。
参考资料:
这是不讲政策”: 毛泽东抱撼“山大王”被错杀——刘建平
井冈“绿林”转向革命的原因探析 ——以袁文才为例——黄军红
档案时空2017年第一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