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里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番场景:一位大臣先“啪啪”地甩动胳膊两下,紧接着便“扑通”一声朝着皇帝跪了下去。那为何大臣在跪拜之前要甩动两下袖子呢?这就不得不提及清朝服装的特性了。

先瞧瞧龙袍的特点吧。清朝的龙袍是由满族传统服饰旗袍演变而来的。满族在入关之前,始终居住于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域,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依靠捕猎与放牧为生的游牧生活。传统的旗袍没有领子,有着大襟、束腰的设计,并且四面开衩,这种样式既暖和又舒适,还方便骑马射箭与狩猎活动。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而后呢,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规范服饰制度,明确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民只有袍。”意思是说,平常所穿的衣物是没有领子的,只有入朝时才穿的朝服才会加上类似披肩的大领子,这种领子也被称作披云。也就是在龙袍的衣领部位添加了一条宽阔的披领,披领的颜色为石青色,上面绣着两条金色的行龙图案。

下面就该说到关键之处了,也就是清朝服饰中的“袖”。这种袖子是满族服饰所特有的,是在原本就较为狭窄的袖口前方,再连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由于其形状酷似“马蹄”,所以人们通常都把它叫做“马蹄袖”,而满族人则称其为“哇哈”。箭袖特别适合在冬季进行骑射活动。将它覆盖在手背之上,不管是拉弓射箭,还是策马奔腾,都能够防止手部被冻伤。

清兵入关之后,为了让满族子孙牢记骑射技能,清太宗皇太极着重强调,文武官员的官服都必须带有箭袖。清朝各级官员平日里会把箭袖挽起来,等到朝见皇帝或者王公大臣的时候,就会迅速地把袖子甩下来,然后双手伏地行跪拜之礼。这个动作成为了清朝礼仪中的规定动作,被称为“放哇哈”,而这正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甩动两下胳膊的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