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十二届人大第十次会议上,通过了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每年的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

这是因为,在国庆的前一天,纪念烈士能够体现“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关于伟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家都了解多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的奠基开工

1949年9月30日,也就是新中国诞生前夕,在筹备开国大典的同时,我们的同胞还认为,应该建立一座纪念碑。

因此当年的政协一次会议上,代表们讨论并决定了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无数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三年之后,也就是1952年8月1日,经过设计师和工程师等人对设计方案的认真筛选,纪念碑的建造正式开工。六年之后,也就是1958年4月,纪念碑竣工。

这座纪念碑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总的建筑面积高达3000平方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大意义,除了是纪念牺牲的烈士,纪念碑上留下的伟人的题词,以及很多名人的设计,也是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

其中周总理用楷书复写的碑文增添了其上的庄严和瑰丽,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等人的设计也是尽显完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国大典

写得一手好字的总理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纪念碑的碑文上当然也要有所体现。我们现在看到的纪念碑碑文,碑文雕刻在纪念碑的背面,看似只有150字,但是字字珠玑,字字饱含着周总理的心血。

如同很多名人的书法造诣都被名人自己的丰功伟绩所掩盖一样,周总理的书法也因为其突出的政绩而经常被人们忽略。

事实上,周总理沉稳坚毅的性格,加上他勤学好练的习惯,让他写得一手矫若惊龙的行书。

自五岁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练,周总理练就了一手规范而又别具一格的楷书和行书,并且在很多重大场合,他都坚持使用我国传统的毛笔书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通过回顾周总理一生的书信和电报等物品,自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周总理的书法多用行书,偶尔用楷书。周总理的楷书笔力遒劲且结构严谨,展开其楷书作品,常常能感受到其中的清新爽朗。

五十年之后,他的书法也是“人书俱老”,显示出苍劲入木三分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在纪念碑设计的时候,出现了这一幕:当林徽因问起纪念碑的碑文由谁写的时候,时任北京市委领导的彭真脱口而出:周总理字不赖!

彭真认为,周总理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既通颜体,也善楷体。从身份和能力两个角度来看,让周总理来写碑文再合适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真

纪念碑碑文的撰写和雕刻

像这种具有国家纪念意义的作品,想要最终能够完美呈现给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其中花费的心血可想而知。

碑文的内容,其实确定得比较早,但是字体的确定,是在周总理前后经过四十多遍的反复练习挑选之后,才确定的。

那个时候,周总理虽然还是要忙于国务,但是他却坚持每天早上起来,在状态最纯粹的时候,练习撰写碑文。就这样写了四十多遍后,最终挑选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写好碑文,对于纪念碑的建造来说,已经实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将周总理的题字完美地刻印下来,之后便迎来了更加艰巨的任务——碑文的雕刻。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材料资源,碑文的雕刻过程也很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碑文由著名篆刻师陈志敬完成,根据陈志敬之子陈光铭的回忆,在开国大典前一周,也就是9月23日,几位政协委员是突然到访,并且明确表明要求他在9月30日之前把一百五十多个字的碑文刻好。

接到这么重要的任务,陈志敬立刻开始准备相关的材料。

因为时间有限,在交通上不发达的时代,是来不及去外地采集石料的,因此,陈志敬便翻遍家中的旧碑,试图找到其中合适的石料。紧赶慢赶,先抹去原本的碑文,然后重新仔细雕刻,终于在9月30日,陈志敬将将奠基碑的碑文按时送到了天安门广场。

当然这也才是漫漫建造过程的一步,对于镌刻的碑文,制胎之后还需要进行镏金,进行“砂眼”的检查等步骤,最后才能进行安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图

历史丰碑,永恒纪念

人民英雄纪念碑对于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纪念碑的建造过程自然也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

为了建好纪念碑,从中央到地方,一共有17个单位,参与组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专门负责纪念碑的建造。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便是委员会中的主任委员。

委员会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便是确定纪念碑的整体设计方案,这个设计方案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委员会征集到了240多套方案。

这240多套方案,来自全国各地,设计师们的职业也不同,方案的思路风格迥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安装

雕塑家设计的方案,希望纪念碑整体以雕塑为主,在纪念碑的前面或者上面能够做群雕,或者直接把纪念碑设计成雕塑;

但是建筑学家的设计则不同,在建筑学家眼里,纪念碑是碑,得具有碑的功能性,要能够在碑上记载文字。这两种设计方案便是后来的“雕像顶”和“建筑顶”之争。

除了上述两种方案,还有更大胆的设计,主张在纪念碑的内部设计电梯,人们通过电梯可以到达纪念碑的顶部,眺望四周。

有的设计则主张在纪念碑的碑底建造检阅台和陈列室。诸如此类的设计有很多,经过委员会的讨论,最终还是决定以“纪念碑”为主。这个方案,则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致主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思成和林徽因

纪念碑一旦落成,便是一个国家永恒的纪念。因此在确定了大的设计方案之后,之前参加设计工作的林徽因也继续被任命为纪念碑建筑委员会的委员。

在这个过程中,林徽因不仅需要完成美术设计上的工作,很多时候还需要领导整个设计小组。

无论是纪念碑的整体造型还是结构,林徽因对于每一个环节都是认真推敲和研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除了设计问题,建造纪念碑使用的各种材料也花费了大家的很多精力。

此前,我们国家并没有对石料的储备,当时也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查阅,怎样才能开采出这样符合需求的石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

专家们在这个时候便挺身而出,他们考察了全国各大山脉以及岩石的石况。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青岛崂山一处山峰上,发现了一处符合条件的石料。

石料找到了固然很重要,但是要把石料完整地开采出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也是个技术活。

工作人员请来了享有“石神”美誉的石工李开山,由这位老石工的指导开采。好事多磨,从开采到运送的过程,可谓困难重重。

在开采石料之初,工人按照李开山的指示,从四周往下挖,经过三个月的挖掘,终于将这个符合条件的宝贵石料从原始岩体中剥离,石料此时的重量则是300多吨。

之后,工人对石料进行了第一次加工,将石料毛坯粗糙的表面磨平,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减轻重量,也方便后续进行二次加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料

在将石料搬运下山的过程中,工人对石料进行了二次加工,这次加工过程作用非常明显,将石料的重量从将近300吨降到了103吨。但尽管整个重量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二,整块石料还是个大块头。

好在青岛市政府非常支持石料的搬运工作,从全市各地抽调了重要力量,专门成立了运石小组。

运石小组的任务是要把石料从浮山运到青岛火车站,这个过程,耗时34天,靠着顽强的意志,运石队伍走了30公里。

到达火车站之后,石料接受了第三次加工,这次加工主要是减少石料的厚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料碑

最终石料成功装车,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运输,成功运到了北京。因为运输途中有的小村庄道路狭窄,不得不拆除民房才能让石料通行,百姓一听是为了建造纪念碑的石料,二话不说就拆了房屋。

为了致敬英雄先烈,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从发掘材料到成功运送到北京,历时7个半月,参与其中的工人高达7000人。后辈用勤劳、汗水和智慧,铸就了这座历史丰碑。

纪念碑上另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部分则是浮雕部分,浮雕的总长40.68米。雕刻了170多个人物形象。

从《虎门销烟》到《五四运动》到《支援前线》等等,整个浮雕,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是新中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国人智慧、勤劳和团结的体现。

一转眼,新中国已经走过73个春秋,在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我们不会忘记用生命守卫国家的英雄们,也不会忘记为纪念碑的奠基和建立付出过努力的各行各业的人。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伫立的纪念碑,还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1]心声群.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建设纪事[J].中关村,2021(12):92-95.

[2]冀川.1958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J].工会信息,2021(08):17.

[3]春华,贾英廷.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顶”与“雕像顶”之争[J].党史博览,2021(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