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山长老 讲经
◆ 述讲经缘起
2000年,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是伟大的二十世纪与更加光明的二十一世纪,两个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迎接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因缘殊胜,我到深圳弘法寺讲经已经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今年七月下旬,我到弘法寺,讲《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又由我的徒弟觉真法师接讲《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次,今年十二月初,我到弘法寺,适逢弥陀佛七期间,我讲了《佛说阿弥陀经》。今天,是第三次,又在这里与诸位相逢,我将为大家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普贤十大行愿”。三次来此,三次讲经,说明我与深圳有缘,与弘法寺两序大众和深圳市诸位善信居士有缘,也说明弘法寺两序大众在方丈本焕老和尚、当家师明星法师和各位执事法师的领导下,重视学修,勤于弘扬正法,而且善于带动广大居士、十方善信,共同修学佛法、弘宗演教、护持三宝。当然,这也反映了深圳市佛教界四众弟子,对佛法的认识,对佛法的学习具有一定水平,并且有着很坚定的愿心和很大的福慧,这些都令我尊敬。我尊敬年高德劭的本焕老和尚,尊敬学修勤勉的弘法寺两序大众,尊敬深圳市和远道而来听闻佛法的各位居士。有此殊胜因缘,所以,我不辞年老体弱,仍然要按照本老的意见和大家的希望,第三次再为大家讲经,并以此讲经盛会,迎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新年的到来。
一、序 分
◆ “普贤十大行愿”的来历
按照传统,讲经总是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三个部分。现在,在“序分”部分,我首先要向大家介绍,我这一次所讲的“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是从何处来的?是出于什么经典?他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讲这一部分经文,有什么意义?这是我在“序分”中应该首先讲清楚的。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出于《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在“八十卷华严”中,他是“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最后一会最后一品,原名《入法界品》。
关于这一品,还有一段来龙去脉。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大乘经典。它对我国大乘佛教思想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最早的译本是晋译《华严》,又叫“六十卷华严”。由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共三十四品(七处八会三十四品)。经过后来与梵本勘校,发现漏译了很多,缺了最后一会,即第九会,漏译了。到唐代,女皇武则天笃信佛教,认为旧译《六十华严》并不详备,听说西域于阗国有梵本,派遣使者前往于阗,求取善本。这就聘请了著名学者实叉难陀,并携带广本《华严经》(梵文)来到洛阳,经历五年,译出了新的《华严经》, 这就是《八十卷华严》。它文辞流畅,义理周详,比《六十华严》要完善多了。武则天不但亲临译场,助办译事,而且亲自写了序言,挥毫题写了经名。这部《八十华严》虽然经过补译而成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但是,仍有未尽之处。即最后一品《入法界品》中,从普贤菩萨说偈赞佛,以后的文字,又都缺略了,这当然是很遗憾的。
到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十一月十八日,南天竺乌荼国王派使臣来长安,向唐德宗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就是《八十华严》中的“入法界品”,而第四十卷,正是《八十华严》中所没有的。唐德宗获此经文,十分欢喜,诏请般若三藏,在长安崇福寺进行翻译。经过两年时间译成,这就是后来的《四十华严》。它虽名《四十华严》,实际只是《八十华严》中《入法界品》一品的别译本,只是这一品比《八十华严》中的更加完备了。所以《四十华严》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后来华严宗四祖(唐代)澄观清凉国师在撰写《华严经疏钞》以后,又特别撰写《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对“四十华严”所独有的“普贤菩萨十大愿文”详加注释,后来人们多称之为“普贤行愿品”,作为修行《华严经》的关键一品。它是全部《华严》的总结、代表、缩影。
未完待续
-FIN-
来源 | 《茗山长老讲经集》
责编 | 妙 性
编辑 | 种 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