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9月9日,中央电台播报,中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离世。
灰色的气氛瞬间蔓延全国,全党上下无不为这个悲痛的消息痛哭流涕。
唯独一个人,在得知消息后,一言不发,两天两夜没合眼。
接连病了好几天,外孙女孔冬梅才看见她用手抹了下眼睛,似乎是在擦眼泪。
这个“异常镇定”的老人,是毛主席的第三任妻子,贺子珍。
这份悲痛,贺子珍一憋就是三年。
1979年9月,在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的陪同下,她来到毛主席纪念馆,才终于忍不住痛痛快快地哭出来。
李敏第一次见母亲如此难过,在一旁迟迟不敢上前。直到母亲唤她娇娇,才快步走上去:
“您想说什么?”
“娇娇,你和令华为我做一件事吧。”
轮椅上的贺子珍颤抖着用手示意李敏靠近一点,然后在李敏的耳边轻声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听完,李敏瞬间泪流满面。
噩梦般的苏联生活结束
“你就帮帮我吧,我们一定是要见到她的。”
王稼祥向莫斯科的工作人员尼古耐夫求助道,其妻子朱仲丽也用请求的目光望着对方。
王稼祥与朱仲丽夫妇
夫妻俩1946年来苏联,是为了治王稼祥的病,却意外得知贺子珍同志居然被关在苏方的精神病院。
他们着急得不行,联系罗荣恒一起想办法,找关系。
苏联经不住他们的反复要求,终于答应将贺子珍释放。
此时,是1947年。
贺子珍在精神病院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事实上她的精神并没有任何问题。
但她这些年的经历,放到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是可以让人疯掉的程度。
贺子珍在苏联
1937年,她负气离开毛主席,想着来苏联养好身体,顺便转移视线,看看世界。
当时的局势动荡,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紧接着苏联又被德国入侵,陷入了战争中。
如果是在中国,贺子珍一定立刻上战场,与法西斯作斗争。可在苏联,她语言不通,只能做一些看护的工作。
异国他乡的无所适从,抱负又无法施展,加上莫斯科漫长且寒冷的冬天,令她本就不好的身体更不好了,一切的一切令她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
那时候的每一个晚上,她都在想:
“如果当初不离开延安,不离开中国该有多好。”
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专挑苦命人。
儿子廖瓦在出生后不久,便因为环境艰苦而不幸夭折。丧子之痛,让贺子珍终日郁郁寡欢,不过不至于到精神出问题的程度。
而毛主席得知了她在莫斯科的生活,特意将女儿李敏送去。
毛主席与李敏
有女儿的陪伴,贺子珍渐渐振作起来,心情好了不少,对生活有了一些盼头。
谁知,莫斯科的工作人员对她有意见,强行将她关到精神病院里。
“出来吧,你的中国朋友来带你回去了。”
正当她陷入沉思时,苏联的医护人员突然打开了门。
她云里雾里地跟着医护人员走到大厅,看到了几位故友。
看着熟悉的面孔,贺子珍没有第一时间同王稼祥夫妇问好或者是诉说自己的遭遇,而是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主席,还好吗?”
得到对方肯定的回复后,她自顾自地点了点头。
王稼祥问接下来打算如何安排,她不言语。看着她坚定的神情,王稼祥立刻心领神会,贺子珍是一定要回国的。
贺子珍早就知道毛主席已经结了婚,但她不怨恨谁,接受了这一切。
因为,她不只是将毛主席视作爱人,更是一起革命的战友。革命之情大过天,她又怎么会拘泥于儿女情长里。
不服输的女战士
即将离开生活了将近十年的苏联,贺子珍心里没有一丁点的不舍,只想快点回到祖国的怀抱。
此时的贺子珍早已不如来时那样神采飞扬,变得沉默寡言,被剪得短短的头发都在揭示着她在苏联这些年过得很不好。
离开前,贺子珍和李敏在莫斯科的照相馆拍了最后一张在苏联的合影。拿到照片时,她用红笔给照片上的自己画了一圈头发。
那时候,李敏年纪小,觉得母亲的行为很奇怪,也无法明白其中的含义。
对于贺子珍而言,这圈“红发”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新的希望,代表着她回国后将焕然一新,一切从头开始。
或许不少人只知道她曾是毛主席的妻子,却不知她最大的荣耀其实是曾经的头衔。她是井冈山第一位革命女战士,也是为数不多走完红军长征的女性。
苏联那几年梦魇般的生活,打倒不了她。
当从莫斯科驶出的火车停在哈尔滨的车站,贺子珍带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跑出站台,李敏连忙追上去。
在一片大雪纷飞中,她跪倒在土地上,手里捧着一把掺着雪花的泥土,深情地亲吻起来。
贺子珍的“奇异”举动,无不在说明她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以及她对祖国浓浓的热爱之情。
与此同时,东北局妇委书记蔡畅也收到了毛主席的致电。毛主席特意打来电话,是想请她帮忙多多关照一下贺子珍母女。
蔡畅连忙答应下来,其实就算主席不说,她也会这么做。贺子珍是革命老同志,二人曾在延安一起奋斗过,于公于私她都不会对贺子珍放任不管。
于是,贺子珍被安排到东北财政局工作,忙碌时蔡畅就帮她照料李敏。
当时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城市,发展是飞速的。贺子珍之前十年都在苏联生活,与中国隔绝太久,应对工作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她还是很努力地学习,常常不顾身体,带病工作。蔡畅见状便劝她养好自己的身体是第一要务,不要强撑。
贺子珍婉拒了蔡畅的好意,战士的使命感让她觉得愧对人民,认为自己多年没有为党和人民做过事,现在好不容易回来了,得抓紧时间多做点儿贡献。
不管蔡畅怎么劝,她都不愿意“放过”自己。
哈尔滨的重工业那时候位居全国第一,在推崇全国工业化的时代,东北的许多干部流行南下,去工业基础薄弱的南方指导。
贺子珍不服输的劲再一次展现出来,也想跟着干部们一起去。可南方天气潮湿,组织担心她的旧疾突发,便没有同意。
长期离别,短暂会面
虽然贺子珍和毛主席分开了,但主席始终默默关心着她。
1949年,李敏被送到了中南海,妹妹贺怡也在找她当年遗失的儿子毛岸红的途中不幸出车祸身亡。
生活,又再次跌入谷底,她一下子就病倒了。
而这个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毛主席忙着改革工业和振兴新疆,对贺子珍的情况毫不知情,大半年的时间都在苏联访问以及在新疆考察。
1950年,毛主席来到哈尔滨视察工厂,期间想起贺子珍回国时就在这里,赶忙问随行的叶子龙她在哪个部门工作,自己想去看看她。
见主席如此关心,叶子龙纠结许久,还是决定如实告诉他贺子珍的近况:
“贺同志去上海了,她现在不工作了。”
虽然叶子龙没有道明贺子珍不工作的理由,但毛主席知道,她一定是因为身体不好,怕自己会耽误组织的工作才决定离开岗位。
曾经在自己身边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的女战士,新时代来临后却只能黯然退场。想到这里,毛主席很是心疼。同时,他也为没有见到贺子珍而感到有些遗憾。
回到北京后,毛主席立刻致电给上海市长陈毅,委托他给贺子珍安排一份工作,她的工资、日常开销则从主席这边扣。
陈老总豪爽地答应了,不过表示不需要毛主席承担贺子珍的相关费用。
后来,毛主席从稿费中分出一部分留给贺子珍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她一分也没要过。
多年后,原华东局组织部长胡立教无不赞叹地评价道:贺子珍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只领自己的那份工资。她生活节俭,从来没有向组织要过钱。中央给她准备的钱,她一分没动。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忙着抗美援朝等事宜,鲜少再提到贺子珍。
直到1954年,从李敏那里得知贺子珍病倒的消息,一向坚强的毛主席竟在女儿面前痛哭起来。他第一次跟女儿提起二人之间分开的原因:
“那会,我们经常吵架,我一心只有革命,时常会忽略她的感受。你母亲就怀着身孕离开了,我是怎么劝都劝不回来。她刚走的时候我还有一点埋怨她,现在想想,我们两个人都有一半的责任。”
对于当年负气出走的贺子珍,毛主席没有埋怨,更多的是心疼。
谁能想到,贺子珍当年一别就是十年,回国后,两人又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无法见面。
上天终究还是怜悯这一对曾经的革命伴侣,给他们安排了一次重逢。
1959年,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毛主席因公事来到这里,终于得以见到贺子珍一面。
刚到地方,得知贺子珍也在庐山,他就对一同前来的国务院副总理陶铸的夫人曾志说想和她见一面。
听到主席这么说,曾志便立刻安排起来。
阔别数年,再次见面,双方都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
几十年的思念换来了一个小时的寒暄,贺子珍已经知足。见毛主席神情疲惫,手里的烟就没断过,还吃了不少安眠药,她知道主席很忙,叮嘱他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离开前,她拿走了毛主席的香烟、几瓶安眠药。他们谁也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是永别。
贺子珍的心愿
自庐山一别以后,贺子珍思念加重。由于各种原因,她无法去北京看病重的毛主席。
见毛主席一面,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1976年9月,毛主席与世长辞。她得到消息,伤心至极,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
贺子珍遭受了巨大打击,身体情况更不好了。她非常想像大家一样,去送毛主席最后一程。
于是,她给中央写信。中央没有立刻同意,一来她当时的身体状况极差,中央怕她触景生情。
二来,毛主席去世后,国内外的局势都不太稳定,情况不允许。
因此,贺子珍的请求被暂时搁置了。
作为女儿,李敏何尝不知道母亲在想什么。参加完毛主席的治丧活动后,李敏夫妇立即飞往上海,陪伴在贺子珍身边,生怕她出什么事儿。
从那以后,她变得更加沉默,时刻坐在一旁发呆,情况很不好,担心生前无法完成自己的心愿。
令她没想到的是,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
1979年,一切逐渐恢复平静。邓公看到贺子珍的申请后,考虑到她为革命所做的贡献、对毛主席的感情,写下了两个字:同意。
收到信件,贺子珍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她终于能看看新中国的首都长什么样子,为此感到激动。另一方面,如今物是人非,她有些伤感。
她立马打电话给李敏夫妇,让他们陪自己去一趟北京。
就这样,在毛主席逝世三周年的前一天,贺子珍在女儿女婿的陪伴下,坐着轮椅来到了北京,以及毛主席纪念堂,
李敏夫妇推着贺子珍进入纪念堂,眼神一刻都不敢从她身上离开,生怕她会太激动,导致身体出现什么状况。
随后,夫妻俩将事先准备好的花圈敬献在毛主席的白玉石雕像前。整个过程中,她一言不发,盯着雕像看了许久。
半晌,她才向李敏招手。
李敏连忙快步向前,弯下腰听母亲说话。贺子珍说:
“希望能跟毛主席再合一次影,这是我的心愿。”
听到母亲朴实无华的请求,李敏备受感动,招呼孔令华一起在毛主席的白玉石雕像前合影。
这一张特殊的合影,令人动容,贺子珍终于完成了心愿。
当瞻仰毛主席遗容时,贺子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
李敏夫妇担心她的身体经不起刺激,所以在纪念堂待的时间不久,便带着她离开了。
5年后,贺子珍带着对毛主席的思念离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