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季,人们为保暖采取诸多措施,却容易忽视身边最重要的保暖元素——空气!从热学原理剖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三种机制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气的热传导系数约为 0.024W/(m·K),这一极低数值意味着热量在空气中的传导效率极低。物质传递热量的速度就会很慢。

以双层玻璃为例,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双层玻璃结构能有效维持室内温度稳定。其关键在于两层玻璃间的静止空气层。静止空气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构建起一道高效隔热屏障。实验数据表明,在同等外部气候、室内热源及建筑朝向等条件下,装配双层玻璃的房间较单层玻璃房间,平均室内温度可高出 3 - 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入探究热对流原理,能进一步解释空气流动状态对保暖效果的影响。流动的空气不断引发热对流现象,如同持续运作的热量“搬运工”,促使热量在物体与环境间快速交换。人体置身户外流动空气中,身体热量迅速被带走,体感寒冷加剧。相反,静止空气能有效抑制热对流,在物体表面形成稳定隔热层。 以南极企鹅为例,它们在极寒环境下紧密抱团,群体间空气趋于静止。 研究发现,企鹅群中心温度可比外界环境高出 10 - 20℃,此现象直观呈现静止空气对生物保暖的显著助力,是自然选择中生物巧妙运用空气保暖特性的有力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人们生活中的保暖应用,羽绒服是典型范例。羽绒内部结构精细复杂,单根羽绒纤维呈分支状,众多分支交织形成大量微小孔隙,构成理想的空气储存空间。同时,羽绒纤维间存在斥力,保障填充后衣物的蓬松度,最大程度固定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测试显示,优质且填充合理的羽绒服,在低温条件下可减少人体热量散失 80%以上,这背后是空气保暖原理的深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