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CNBC 报道,美国当地时间 12 月 16 日,软银集团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孙正义在访问特朗普时表示,软银将在未来四年内向美国投资 1,000 亿美元以提振美国经济。

特朗普在与孙正义在联合声明中承诺,“这项投资将创造 10 万个就业岗位,重点关注 AI 及相关基础设施。这笔资金将在 2029 年特朗普卸任之前完成部署。”

特朗普声称:“他(孙正义)这样做是因为自大选以来他对我们的国家感到非常乐观。这项历史性投资是对美国未来的巨大信心,它将有助于确保 AI、新兴技术和其他未来产业在美国创造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CNBC)

而这一幕与八年前很相似。2016 年 12 月,特朗普首次当选总统后,孙正义也是在他候任总统期间到访并发表了类似的声明。特朗普与孙正义在首次会面后宣布,“软银在美国投资 500 亿美元,旨在创造 5 万个就业岗位。”

对于此次向美国投资 1,000 亿美元,按照孙正义的说法,“随着特朗普选举获胜,我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大大提高。我将不得不加倍下注。”

至于资金来源,报导指出,这笔资金可能来自软银控制的多个渠道,包括愿景基金、资本项目以及 ARM 等,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笔资金是否全部为新募资,还是会包括一些已经宣布的投资。

据《华尔街日报》分析,这项宣布强调了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承诺的目标,促进美国就业、吸引外国投资,并让新兴科技领域的创新在美国本土开花结果。振兴经济是特朗普竞选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也曾经表示准备在下个月上任后迅速推进相关议程。

至于八年前孙正义向特朗普承诺的 500 亿美元,虽然未公开具体金额和就业数据,按照软银方面的说法目标已经达成,愿景基金 1,000 亿美元中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投给了美国初创公司。

跌宕起伏的投资历程,孙正义终靠 AI 翻了身

提起孙正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这位被誉为“亚洲巴菲特”的投资大师在过去数十年间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大胆的投资策略塑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他不仅在日本国内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更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投资决策改变了多个行业的面貌。

1957 年,孙正义出生于日本佐贺县鸟栖市。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展现出经营才能。1975 年,18 岁的他在美国求学时通过在校园里贩卖从日本引进的一款电子游戏赚到了 100 万美元。

1981 年,孙正义在日本创立软银,成立之初他还只是在一家公司的角落里从事 PC 套件软件的分销业务,随着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他在数年间把软银打造成为一家专注于 IT 产业的风险投资企业。1994 年,软银上市,孙正义身价超过 10 亿美元。

彼时,随着互联网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孙正义不断加大对新兴互联网公司的投资力度,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当属对雅虎的投资。1996 年,软银分两次向雅虎投资,最终以总计约 1.02 亿美元的资金获得了该公司大约 35% 的股份 ,这笔投资最终为软银带来了丰厚回报,甚至让孙正义身价一度超越比尔·盖茨做了几天的世界首富。

此外,他还敏锐地捕捉到了阿里巴巴这一潜力股,2000 年首次投资 2,000 万美元、2004 年追加投资 6,000 万美元。随着阿里巴巴 2014 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软银持有的股份价值飙升至超过数百亿美元,单笔投资回报率超千倍。

而后,孙正义和软银的投资规模愈发阔绰。2017 年,软银推出首个愿景基金,旨在打造一支能够引领信息革命下一阶段的超级基金,吸引了包括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阿布扎比穆巴达拉投资公司以及苹果、富士康等国际巨头的支持。

愿景基金募集的资金总额达到 1,000 亿美元,并接连投向了包括 Uber、WeWork 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然而,由于部分投资项目估值过高且商业模式存在缺陷,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部分被投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或维持高增长态势,愿景基金曾遭遇巨额亏损,投资损失一度达 165 亿美元。

面对困境,孙正义不得不作出战略调整:一方面,减少了对新项目的直接投资,转而更加谨慎地评估潜在机会;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已有资产的优化整合力度,尤其是在 AI 领域,他嗅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6 年,软银以 320 亿美元收购了英国芯片设计公司 ARM,此举被视为他在 AI 时代布局的关键一步。

2023 年,随着大模型爆发,AI 成为新风口。要说英伟达在这场 AI 盛宴中“吃肉”变成了市值超 3 万亿美元的巨鳄,ARM 哪怕“喝汤”依然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毕竟,基于 ARM 设计开发的芯片成为支撑 AI 生态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智能设备中。

同年,ARM 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首日股价大涨 25%,市值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这不仅为软银带来了可观的财务收益,也为愿景基金创造了亏损三年以来的首次年度盈利。而后不到一年时间,ARM 市值最高一度超过 1,900 亿美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正义和软银靠 AI 翻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软银的愿景基金共投资了约 470 家公司,资产总额达 1,600 亿美元。软银近期还投资了 AI 初创公司Perplexity、Glean 和 Poolside。

对于 AI 圈的“当红明星”OpenAI,软银更是加码下注。今年 10 月,软银向 OpenAI 投资 5 亿美元,11 月再次向其投资 15 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笔交易是在孙正义的推动下完成的,他一直寻求获得 OpenAI 更多的股份,以加深软银在 AI 领域的布局。”

事实上,孙正义对 AI 的执着业界早已有目共睹。在 2022 年,孙正义就表示将退出软银集团的日常经营并将主要精力用来推动 ARM 的业务增长,同时他也表达了对 AI 智能体和机器人的兴趣,未来将重点投资 AI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动新一轮 AI 技术的发展。

孙正义坚信 AI 将是未来增长的源泉,他试图重塑软银及其旗下的愿景基金以确保在 AI 引领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软银正积极筹备“数百亿美元”的资金,以推进 AI 领域的下一个大动作。

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AI 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将彻底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谁能在 AI 领域占据先机,谁就能掌控未来。”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2019 年,孙正义以 40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所持有的 4.9% 的英伟达股份(若持有到现在这些股份价值将达 1,500 亿美元)。 每当提起此事,孙正义都后悔不已。 今年 11 月在日本东京举办的英伟达 AI 峰会上,黄仁勋直戳痛点地说道“他(孙正义)曾经差点成为英伟达的最大股东”,孙正义一时间无言以对,直接搂着黄仁勋“抱头痛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出于对自己此前失策的弥补,孙正义近期决定开发软银自有芯片,并把 AI 普及到各个领域。

近日,孙正义宣称正在专注于利用自家芯片“打造下一个英伟达”,以期在 AI 市场分一杯羹。按照他的说法,希望利用对一系列创业公司的投资以及软银所持有的 90% 的 ARM 股份,成为 AI 芯片领域的有力竞争者,计划最早在明年夏季开发出原型产品,目标是到 2026 年推出首批可供货的 AI 芯片

业界对 AI 的投资热情丝毫未减

2022 年底,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一炮而红,让 AI 从概念层面变得切实可用,短时间就迅速成为一款风靡全球的现象级产品。

如今随着算法优化、计算能力增强以及数据可用性的提高,AI 模型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展,推动了更多应用场景的实现和落地,从医疗保健到金融服务,再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 AI 解决方案来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

不难发现,美国市值最高的几家企业均是 AI 相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市值超过 3 万亿美元的 AI“卖铲人”—— 英伟达,其股价和市值表现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显示,自 2022 年底以来,英伟达股价上涨最高达九倍之多,与 AI 的热度增长相契合;而自今年年初以来,英伟达市值已经增长了两倍,从 1 万亿美元增长到 2 万亿美元用了 8 个月,从 2 万亿美元增长到 3 万亿美元仅用了 96 天,并且今年已经两度问鼎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增速之快让业界咋舌,而这也直观反映出 AI 的热门程度。

或许有人觉得 2024 年以来 AI 的热度似乎有所消退,但对于投资者们而言,对 AI 领域的投资热情其实丝毫未减,透过融资数据一目了然。

在美国,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止到目前融资过亿的 52 家 AI 公司的融资总额达 332 亿美元;另据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 AI 公司融资总额达 190 亿美元,占所有风险投资的 28%。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二马斯克创立的 AI 初创公司 xAI 宣布完成 60 亿美元 C 轮融资,投资方阵容豪华,包括摩根士丹利、贝莱德、光速创投、红杉资本,以及英伟达、AMD 等在内的近百家投资机构和科技巨头参与;加上该公司今年 5 月完成的 60 亿美元融资,至此 xAI 的总融资额达 120 亿美元。根据 CNBC 报道,xAI 的目标估值为 500 亿美元,达六个月前估值的两倍; OpenAI 也在今年 10 月完成了 66 亿美元融资,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风险投资交易之一,其估值更是高达 1,570 亿美元。

除了上述两大“明星玩家”,其他包括 Liquid AI、Scale AI、World Labs、Groq、CoreWeave、Glean、Magic、Tenstorrent 等 50 余家美国 AI 初创均完成了上亿美元(最高达 11 亿美元)的融资。

国内方面,今年以来中国 AI 公司融资总额较去年有所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4 年 12 月 17 日国内 AI 领域累计融资金额达 821.29 亿元,已经超越 2023 年全年的 636.76 亿元。比如,月之暗面今年 2 月完成 10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8 月又完成 3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百川智能 7 月完成 50 亿元的 A 轮融资;无问芯穹 9 月完成近 5 亿元的 A 轮融资。仅在 12 月,智谱 AI 完成了 30 亿元的新一轮融资,面壁智能和阶跃星辰也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

孙正义加码投资美国的核心在于市场吸引力

全球 AI 的热度居高不下,从投融资角度看,受益于股市繁荣,美国 AI 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金融支持。 包括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特斯拉等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巨头纷纷加大对 AI 的投资力度。

美国成熟的风险投资产业为本土 AI 公司提供了持续不断的资本支持,推动了这些公司的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部分 AI 公司的发展资金也来自美国金融市场。

根据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报告》,2023 年,美国 AI 行业融资额约 672 亿美元,中国 AI 行业融资额约为 78 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高盛)

展望未来,据高盛此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 2025 年全球 AI 投资将达到约 2,000 亿美元,其中美国的 AI 投资可能会占据一半,接近 1,000 亿美元。

如前所述,大量资本流入 AI 领域,特别是那些能够提供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开发运行AI应用程序的软件公司以及最终用户企业,这些都将促进 AI 市场的进一步扩张。

尽管 AI 投资周期的确切时间难以准确预测,但商业调查显示,其显著的投资影响可能在本十年的后半段(即 2025 年之后)开始显现。信息、科学和技术专业服务领域的大型企业预计将更早地采纳 AI 技术,引领这一变革。从长远来看,如果高盛的预测成为现实(即 AI 能够完全实现其对经济增长的潜力),那么与 AI 相关的投资在美国有可能达到 GDP 的 2.5% 至 4%。这不仅反映了 AI 技术在未来经济中的重要性,也预示了它将对各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政策层面,相较于欧盟较为严格的法规框架,美国对 AI 的监管采取了相对灵活和鼓励创新的态度,但同样重视安全原则。美国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指导文件,包括《算法问责法(草案)》、《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指南》以及《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等,旨在为私营企业与公共部门合作探索 AI 监管规则提供框架,并促进负责任地使用 AI 技术。

除此之外,特朗普作为下任美国总统或将一改拜登政府对 AI 谨小慎微的发展态度,可能会把 AI 产业打造为美国科技业的核心。特朗普还曾多次发言强调要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复兴,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回到本文开头孙正义对美国 1,000 亿美元的投资承诺,似乎与特朗普的政策导向不谋而合。这笔投资将为美国创造 10 万个就业岗位,对于提振美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软银的这一投资决策也是对特朗普政策的有力支持。

软银投资美国的背后其实蕴含多方面的考量,而核心在于美国市场的吸引力。尽管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科技研发、创新生态以及消费市场规模等方面全球领先,丰富的人才资源、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以及积极的政策导向都为企业的创新与扩张提供了空间。

显然,孙正义认为美国提供了符合他投资策略的机会。

业内人士指出,“软银将资金投向美国显然是想在这片创新的温床上进行深度布局,挖掘高增长潜力的项目,为其投资版图添砖加瓦。尤其是围绕 AI 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提前锁定美国市场的优质资源,有助于软银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面对自身投资项目的跌宕起伏,软银希望通过对美国市场的大规模投入优化资产配置、分散风险,以及在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中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美科技竞争或将加剧

AI 的基础不外乎算力(硬件)、算法(软件)和数据(资源),而算力的领先帮助美国在全球 AI 领域独占鳌头,毕竟全球 AI 算力芯片主要来自三家美国企业,分别是英伟达、谷歌和 AMD。

对于美国而言,孙正义承诺的 1,000 亿美元投资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将直接促进美国本土 AI 产业的增长,包括但不限于 AI 模型、数据中心、芯片制造等众多领域,加固美国在全球 AI 产业链中的领导地位;于中国,软银的加码投资可能会进一步深化和加剧两国在 AI 领域的竞争。

技术层面,美国更擅长技术原创、硬件开发等,中国侧重于应用落地、专利布局等。比如,在 AI 顶级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方面,中国都要远超美国。然而,国内当前 AI 应用中使用的许多底层算法,如 Transformer 架构、卷积神经网络,以及早期版本的 GPT 模型等均基于源自美国的开源技术发展而来。

在 ChatGPT 爆火之后,国内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All in AI”,这种转变确实能为国内 AI 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发展活力,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转变较晚国内 AI 企业在原创创新算法上的积累还有所欠缺。

展望未来,全球 AI 市场或将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竞争态势,即所谓的“大鱼吃小鱼”现象。为了在这一趋势来临之前确保竞争力,需要建立起坚实的 AI 产业基础和技术体系,使中国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政策层面,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 +”行动,科技创新成为 2025 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而发展 AI 又是科技创新的核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业内人士曾指出,“面对飞速发展的 AI 产业,一种策略是优先推动 AI 技术的应用落地,然后根据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逐步完善相关法规。”很大程度上,如果不让 AI 技术真正落地,就难以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进而很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管政策。

在考虑降低监管成本时,重点也不应仅仅放在规则的制定上,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技术的发展,这意味着应该更加关注于推动技术创新,而不是单纯依靠严格的法规来控制风险,准确的说法是在两者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规则制度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同时鼓励有益的技术进步。

围绕中美科技竞争还有一点,美国在大力发展本土 AI 产业的同时依然频频对中国“使绊子”,试图限制先进算力发展。这就不得不提到 2022 年拜登签署的《芯片和科学法案》,其旨在重启和振兴美国本土的半导体产业,计划将提供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补贴和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其他各国的芯片产业转移到美国。

有业内人士指出,“美国为了推动芯片制造业回流本土,借助立法手段试图重塑全球供应链和制造业格局,通过该法案提供投资补贴,同时限制补贴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借此打压中国的尖端制造业。”

而就在本月初,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还公布了对中国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新规则,将 140 家中国半导体相关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涵盖半导体设备工具制造商、半导体晶圆厂和投资公司,还包括对高带宽内存芯片,以及对 24 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和 3 种用于开发或生产半导体的软件工具的新管控。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 AI 产业发展的一个明显瓶颈是先进芯片制造能力欠缺。如上文所述,很大程度上,算力芯片的性能制约着中国 AI 产业的发展上限,因此,克服算力限制促进国产化替代是绕不过去的门槛,即使没有外部压力,中国也需要且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强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唯有此才能支撑 AI 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https://www.cnbc.com/2024/12/16/softbank-ceo-to-announce-100-billion-investment-in-us-during-visit-with-trump.html

2.https://www.cnbc.com/2016/12/06/trump-says-softbank-will-invest-50-billion-in-the-us-aiming-to-create-50000-jobs.html

3.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finance/softbank-ceo-announce-100-bln-investment-us-during-visit-trump-cnbc-reports-2024-12-16/

4.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12-16/softbank-s-son-to-pledge-100-billion-in-us-investments-cnbc

5.http://www.news.cn/tech/20241223/e191fb0eb4b441b79c868ac85c314988/c.html

6.https://www.cls.cn/detail/142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