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199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青少年抑郁患病率高达15%-20%?官方辟谣?
02、“微笑型抑郁症”危害极高,却很容易被漏诊
03、精准精神心理学已发现抑郁症的真正根源!
01、青少年抑郁患病率高达15%-20%?官方辟谣?
最新公布: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大概是2%!
也就是大约100个青少年里,有2人被诊断为抑郁症。
前天(12月25号)下午,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情况。
在发布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特意进行了辟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说,最近网络上有信息称“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15%-20%”,看起来很吓人,但这是不实的;
根据权威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大概2%,远远没有谣言那么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少年的心身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这次辟谣很快就登上了热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还是有不少网友感到奇怪。
昨天的发布会是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所公布的数据肯定非常权威。
而之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的单位,按理来说,它公布的数据也很权威啊!
为什么卫健委的数据跟中科院的数据相差那么远?难道说中科院故意造谣、贩卖焦虑?网友们有疑问,神仙打架,到底该相信谁?
其实,这两个数据都是权威的,互相之间不存在冲突。它们之间之所以相差那么大,是因为所调查的内容不同。
作为一名精准精神心理医生,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跟大众解释一下,解开这其中的误会。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很高,有些网友看了之后觉得高得离谱,“100个孩子里,有20多个有抑郁症?这怎么可能!”
还有的网友则误以为抑郁症的问题超级严峻,“这么多孩子得抑郁症,现在这个社会是怎么了?”
其实,这个数据指的是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指的是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而不是抑郁症的患病率。
“抑郁情绪”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体验过、或者都会体验到的正常情绪,也可以理解为“抑郁状态”。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较大、或者较多的困难、挫折及打击时,就有可能出现抑郁情绪,情绪很低沉、不爱说话、容易唉声叹气和哭泣。
用网络语言来说,也就是“emo”了,但这不等同于抑郁症。
而且,除了抑郁症患者外,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等其它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现抑郁情绪,甚至重度抑郁发作。
所以,这个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可以包含很多种情况。
比如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又或者遇到人际矛盾,接受调查时心情不好,有点“emo”,这种情况也被算进去了,数值就会比较高。但大部分人还不属于抑郁症。
而国家卫健委所发布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这是正儿八经、正正式式被诊断为抑郁症的青少年患者占青少年总人数的比例。
而抑郁症是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的。
简单来说,如果个体出现的抑郁情绪久久未能缓解,还不断加重,出现抑郁症状,达到了诊断标准,又排除了其它精神心理障碍的可能,那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希望大众要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尤其要学会分辨“抑郁情绪”及“抑郁症”的区别。
之前网上流传的谣言,其实是一些自媒体根本不懂得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转述时出错了,又或者是为了换取流量和利益,故意夸大事实。
而且,如果是懂得相关知识的人,就会知道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一般不会发布抑郁症患病率。
根据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无权对精神障碍患者下诊断,也都没有处方权,只有精神科执业医师才可作出诊断和开具处方。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不是医疗机构,只是心理健康研究实验室,自然也没有抑郁症的诊断权,也就一般不会进行抑郁症患病率的调查。
在这方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是严格遵守规定和边界的,它所发布的数据没有越界,更不能说它制造焦虑。
但是,市面上有很多心理咨询师却常常“越界”。
根据法律规定,他们明明只能接待未患精神障碍的健康人群,却总是违规接待抑郁症患者,甚至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很多心理咨询师还在网上大肆科普、宣传精神障碍的相关知识,有意无意地吸引患者找他们做咨询。
为何会出现这种乱象?这背后的因素有很多。
现在的大众对精神心理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精神心理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哪里有巨大的市场,哪里就有唯利是图的人。
很多心理咨询师根本没有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为了流量、名声和随之而来的利益,他们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儿,违规接待患者。
他们所科普的知识往往也是非常低效的,甚至是错误的,容易严重误导了大众。
除此之外,这个问题的背后还有主流精神心理科医生的故作清高和沉默。
2013年,我赴郑州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精神医学会议。
当时,一位非常权威的精神科专家在会上说:“我们精神科医生就该老老实实地坐在诊室里给病人看病,对外面的事不要多加评论,那些事也跟我们无关。”
虽然现在已经是2024年了,有些精神科大夫在网上开设账号,积极地科普知识,但这只是一小部分。
更多的精神科大夫还是只愿意在诊室里接诊病人,其它的一概不理,不愿意公开分享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在这方面缺乏社会责任感。
那大众的需求那么强烈,精神心理科医生又缺位,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自然就容易钻空子了。
而且,很多精神心理科医生对在网上“抛头露脸”这种行为感到不屑。他们看到网上的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谈论精神障碍时,还忍不住吐槽这些人不专业。
虽然这些人的吐槽是事实,但问题是你们自己不站出来发声,不积极向大众科普,有什么资格吐槽别人?你行你上啊!
所以,希望更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能与时俱进,改变观念,积极地拥抱移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科普真正科学、有益的精神障碍知识,用良币驱赶劣币!
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个问题也不够重视,相关的投入和管理也不够大,违规、甚至违法的心理咨询师几乎不用付出什么代价,他们自然更加肆无忌惮。
02、“微笑型抑郁症”危害极高,却很容易被漏诊
话又说回来,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真的是2%吗?
这个数据并不一定真的客观!因为抑郁症的患病率还有终生患病率、12月患病率、时点患病率等之分。
而且,国内外现行精神医学的诊疗模式,还是以“症状学诊断”为主。
“症状学诊断”指的是如果患者所表现出的行为、情绪符合诊断标准,就可以下诊断;反之,就不可以下诊断。
简单来说,抑郁症的诊断主要靠看外表现象,如果患者故意隐瞒,又或者精神心理科大夫判断出错,那么诊断就会出错。
比如,很多青少年遭受了心理创伤后,罹患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但没有及时得到准确的诊断、有针对性的治疗。
此图为AI生成
他们很容易出现继发的重度抑郁发作,所表现出的症状与抑郁症无异。如果大夫没有深入问诊、辨别,就很容易把患者误诊为抑郁症。
还有,有很多“微笑型抑郁症”青少年没有被诊断出来。
“微笑型抑郁症”又被称为“阳光抑郁症”,这不是精神科临床中的规范诊断,而是对有特定特征的抑郁症的一种俗称。
“微笑型抑郁症”青少年心里其实非常压抑、绝望、痛苦,甚至有严重的自杀倾向。
但他们故意伪装,表面看起来很正常,有的甚至显得乐观、开朗、阳光,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看起来也能正常地学习,很多是“别人家的孩子”。
这部分人其实早就达到了抑郁症的诊断,但他们实在掩盖得太好了,身边人、包括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知道真相。他们根本不愿意去精神科就诊。
就算他们的父母有所觉察,带他们去看精神心理科医生,医生也未必能够识别出来,从而漏诊。这部分青少年也就不会被统计到抑郁症患病率中。
也就是说,虽然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看起来不高,社会大众不需恐惧、焦虑,但这并不代表父母不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即使孩子看起来开朗乐观,表现良好,父母也要警惕孩子是否有“微笑型抑郁症”!
03、精准精神心理学已发现抑郁症的真正根源!
在新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青少年突然跳楼的悲剧,引发轰动。
从表面上看,他们只不过是被老师、父母批评了几句,或者某次考试考砸了,就冲动自杀。还有的学生突然轻生、自残,看上去毫无原因。
很多大众看不明白,说现在的孩子内心真脆弱,玻璃心。其实,这些青少年往往就是“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他们已经痛苦非常久了。
一旦他们痛苦得再也不想活下去了,决定自杀,他们会瞒过所有人,悄悄实施计划,成功率极高!非常可怕!
还有,如果孩子出现了抑郁情绪,即使还未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这也很可能是前兆,父母一定要及时重视!
孩子出现了抑郁情绪,这意味着孩子已经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至少是有心理困惑。
如果这些困惑和问题一直堆积,得不到疏解,就很容易从量变到质变,孩子最终罹患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
所以,此时父母要做好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疾病的形成初期及时干预,控制疾病的发展,避免孩子偏离成长轨道。
除此之外,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常见征兆还有这几个:暴躁易怒,容易烦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父母要学会识别,及时应对,“学习障碍”是多数孩子患病的前期表现。
此图为AI生成
很多父母不够重视,以为孩子“叛逆”,结果孩子问题愈演愈烈,最后无法上学时,父母才知道问题严重了。
他们赶紧带孩子去看精神科,结果孩子的病情已经达到重度抑郁症了,甚至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父母非常错愕,后悔莫及!
最后,如果孩子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了,父母也要免于恐惧,要想办法找到能帮助孩子加快康复的方法。
国内精神医学的领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曾经公开说,“抑郁症和癌症、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终身慢性疾病”。
除了陆林院士外,国内外很多精神科大夫、专家都是这么说的。
很多父母听了之后,恐惧不已——抑郁症是终身慢性疾病,这不是就等于说孩子的病好不了了吗?
其实,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这个说法只是国内外精神病学/精神医学单一学科的观点,这是不够科学的。
国内外精神病学/精神医学是从生物学因素去理解抑郁症的,所以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保护性约束。
但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发现,抑郁症的真正病因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患者后天形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他们不断自我否定,遇到挫折就完全内归因。
所以,国内外主流精神科的治疗方法虽然能缓解症状,但解决不了心理根源问题,自然就很难把患者彻底治好。这是治疗技术的问题,不是抑郁症的本质。
父母要尽快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了解抑郁症的真正根源,尽快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
不管我国青少年真正的抑郁症患病率是多少,父母都不需要感到害怕。抑郁症不是洪水猛兽,它完全是可防、可治、可康复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