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两岸耸立着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走入其中,是分不清顶楼还是一楼的“魔幻”建筑布局,是眼花缭乱的立交桥,是麻辣劲爽的火锅和恣意畅快的都市生活,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重庆。与此同时,在群山、楼宇和薄雾之间,隐藏着另一个人们并不熟悉的重庆:生产了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1/10的手机;全国1/8的汽车,1/5的摩托车;今年上半年,121.4万辆汽车和221.4万辆摩托车从这里走向世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两江新区是我国第三个、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长安、赛力斯等多家明星车企在此扎根,问界、阿维塔、深蓝等汽车从这里销往全球;近万家数字经济市场主体、5000家软件企业和超过10万的相关从业人员在此汇集,数字经济增加值和电子信息产值均占到重庆全市的1/3;这里聚集着京东方、康宁、翰博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超4000家;作为重庆空天信息产业“主战场”,目前至少有90%的空天项目落户在此。
跨越崇山峻岭、奔腾千里的长江与嘉陵江,最终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交汇融合,携手向东奔流入海。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创企业和科研人才,也如江水般汇聚于两江新区,在科技创新舞台上“大展拳脚”。当前,两江新区正以科创为引领,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存量”,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做强“存量”,大力推动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激发“变量”,新质生产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进入纵深。
提升现代产业,做大“存量”
在创新驱动的浪潮中,两江新区正以破竹之势,加速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补链、强链、延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从智能终端到5G通信,产业链条上的每一颗“珍珠”都被精心串联。在高端装备领域,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科技项目纷纷落地开花。汽车这一钢铁之躯,如今也在两江新区快速“换血”,向着智能化、网联化进发,自动驾驶技术突破、电池续航能力飞跃、车联网深度融合……
只需轻点指尖,就可以在线选定车型、色彩、配置,甚至交车日期,如果实力允许,你想要什么样的“梦中情车”,都可以在位于重庆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实现。作为重庆汽车产业领军企业,长安汽车不仅玩出了柔性生产新境界,而且在智能网联与驾驶方面,已掌握了行人自动紧急制动、远程智能泊车等200余项智能化核心技术。“如今的汽车不再像以前主要关注机械,电池、电驱、电控以及软件方面也同等重要,研发的产品更加丰富,研发的空间也急剧扩展。”据长安汽车品牌部经理章强介绍,为构建“新汽车新生态”的全新产业结构,长安汽车基于“软件定义汽车”的开发理念,在业内首次将汽车这一复杂机体拆解重构为六大科技层级:机械基底层、能源动力层、电子电气神经网络层、操作系统核心层、整车智慧应用层以及云端大数据指挥层,这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由几大系统组成的生产架构。“长安每开发一款车型,都必须经过500万公里和12400余项严格测试,每款车均按照可满足用户10年26万公里的使用目标进行产品设计。”章强介绍,强大的科研实力为长安汽车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该公司位于两江新区的全球研发中心占地1000余亩,是“六国十地”全球研发布局的中枢,内有混合动力、非金属材料等180多个实验室以及运用云技术打造的数据中心。全球1.8万余人技术研发团队、16个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中心,17家科技公司,共同撑起了长安的“科创王国”,去年,该公司平均每天就有14件专利诞生。截至11月6日,长安系列汽车销量累计突破2728万辆,足迹遍布7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道路上都有它的身影。
另一家备受瞩目的整车企业,华为问界的生产者——赛力斯也位于两江新区,其第三个现代化生产基地从签约到建成投产,用时不到一年。在这座超级工厂里,智能化设备超过1000台,更有3000余台机器人协同作战,关键工序100%自动化操作。不仅如此,赛力斯超级工厂还引进了行业领先的9000T压铸机,这一“大力士”让生产流程中的零件集成化变得轻而易举。它能够将87个零件巧妙融合为一个,重量减轻高达28%;更能将222个零件整合为仅仅10个,焊接点数量大幅削减1440个。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在轻量化设计和高安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为赛力斯汽车的高品质生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前3季度,两江新区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676.7亿元,同比增长35.8%,这一成绩的取得是由长安、赛力斯等整车企业和200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共同创造。两江新区的产业主要集中在龙盛和水土新城,其中龙盛新城鱼复片区的汽车产能占了整个重庆的30%,我国生产汽车功率半导体(汽车芯片)的龙头企业,重庆云潼科技有限公司就位于这里。据云潼科技负责人孙林介绍,公司创始人原在比亚迪汽车负责功率半导体研发,后下海自己在深圳开创公司,考虑到重庆强大的汽车产业配套和完整的产业生态,最终于2022年将公司迁至两江新区。“落户当年,我们就发布了全球首创车用六合一PIMMOSFET模块,这款全新产品跟成年人手指甲壳大小接近,与传统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体积更小、耗材更少、性能却更优。”孙林介绍,云潼科技目前已实现从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方面全链条自主可控,补足了重庆汽车产业车规功率芯片供应链,并已服务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100余家车企,应用案例包括主驱逆变、底盘域电子刹车/助力转向、热管理以及车身域等多种安全强相关应用。提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孙林表示,“汽车功率半导体最重要的是安全可靠,两年来,我们已交付2亿多颗芯片,目前仍然保持零故障、零投诉的纪录,而且我们80%的生产和检测设备都是自研”。
在两江新区的水土新城,重庆海浦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则通过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在一个个解决汽车行业的“痛点”。201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了国内某品牌汽车车身生锈的问题,这让海浦洛公司总经理李跃东和他的团队走上了解决汽车生锈难题的科研之路。他们经过调研发现,车身生锈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工艺采用的是简单的高压无气喷涂设备,喷涂面只有50%左右,防腐效果无法保证,为此,海浦洛研发团队花了2年时间研发出了精准注蜡系统,在该套系统下,企业能通过在一个注蜡喷嘴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孔或缝,并结合FRID技术来达到定量和定位的精准注蜡效果。经过反复试验,该系统喷涂的覆盖率能达到99.6%,材料用量较传统方式减少50%。借此,海浦洛率先拿下了宝马的订单,并最终成为奔驰、特斯拉、长安汽车等车企的供应商,目前业务更是覆盖了全国80%的汽车制造企业。此后,海浦洛的创新之路越走越远,针对汽车换色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该公司又自主研发出快速换色系统。之前汽车每换一次颜色,需要15天左右的时间,耗费约10万元,需要约5吨溶剂和树脂交替清洗,现在,海浦洛的快速换色系统只需50升清洗溶剂、40分钟左右1万元,就可完成换色,30余种颜色可随意选择。2021年到2023年,海浦洛还成功研发了精密涂胶系统和高压柱塞泵,迎来了比亚迪、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大批企业用户的订单。
如今,汽车行业“新四化”浪潮席卷而来,智能化与网联化成为新焦点,在此背景下,车企不仅要基本功过硬,更要拿出更多的“科技与狠活儿”。在两江新区,太蓝新能源率先领跑,其首座固态电池工厂投产,开启了半固态电池量产新时代。与此同时,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镁电池,也从理论走入现实。过去一年,两江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兴起,产量激增66%至36万辆,汽车总产量破百万大关,占据了重庆汽车产能的半壁江山。2020年以来,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激增13倍有余,燃油车智能网联化率实现4倍飞跃,单车价值提升30%。今年前3季度,两江新区汽车产业产值已达1676.7亿元,同比增长35.8%,数据背后汽车产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迈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生,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培育新兴产业,做强“增量”
作为“国货之光”,今年11月底,华为Mate70系列手机一经发布,便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国产纯血鸿蒙系统,自主研发的麒麟9020芯片,以及AI黑科技之外,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其搭载的第二代昆仑玻璃,相比华为Mate50具有成倍的耐摔能力。而这块被誉为全球最耐摔的电子玻璃,正是由位于两江新区水土新城的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所产。其之所以比普通玻璃耐摔20倍,是因为在7英寸大小的玻璃内,充满了亿万颗晶体,这可以阻断裂纹的扩散。
鑫景特玻只是两江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正在加速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全力做强经济“增量”。在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当记者走进明月湖畔的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视觉展示中心,看到3D涂胶质量在线检测系统、Micro-LED晶圆外观检测系统、曲面高反光表面3D缺陷检测系统等多款国内首台/套智能视觉装备在此一一陈列。作为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两江新区“院地孵化”的第一家硬科技人工智能企业,摇橹船公司也是我国唯一一家能够完整掌握“3D+4D光场+球积分计算光源+超高分辨率大靶面镜头”关键技术的智能视觉企业,其凭借“光学”领域技术优势,成立短短4年时间,便成为明月湖畔首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摇橹船公司首席科学家王建力介绍,该公司在结构光相机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拍摄速度极快,能形成独特的三维立体图像,在识别、定位、引导和检测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基于智能视觉精准识别和定位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相机拍摄物体形成坐标,然后传输给机械臂,使其能够自由抓取杂乱零件并放置到指定位置,这样的机械臂引导系统为自动化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王建力还表示,公司研发出的MicroLED晶圆检测设备,可以对数百万颗放在几英寸大小晶圆上、比头发丝还细的LED芯片进行全方位“体检”,漏检率小于0.01%,这帮助显示面板企业解决了巨量芯片精准转移难、坏点检测难这两大导致难以大规模商用的“痛点”,目前,该技术和设备已经应用在京东方的生产线上。
“2022年,赛力斯和我们签了7个点位,一年之后,增加至360多个点位,目前仍在新增和续签。”摇橹船品牌总监刘栩彤介绍,该公司的AI智能检测系统已大规模应用于赛力斯工厂的总装、焊装、涂装等车间。在涂装车间,线扫激光相机和涂胶枪完美配合,对涂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胶条的高度、宽度、长度等数据尽在掌握,检测精度比头发丝还要细,一旦发现异常,就会立即控制胶枪进行补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总装车间,智能视觉检测系统化身“零部件守护者”,精准狙击错漏装,尤其在底盘螺丝检查中,面对数百颗细小的黑色螺丝,系统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确保每一颗螺丝都准确无误。
摇橹船公司创始人郑道勤在京杭大运河畔长大,之所以给公司起名为“摇橹船”,是因为这种船只有一只橹,而且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如今,掌握了光学、计算机、电子和算法等核心技术,摇橹船公司正在一路向前。“接下来,我们会将3D线激光轮廓相机、4D光场相机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应用到机器人上,为他们装上‘眼睛’和‘大脑’,使其越来越‘智慧’。”王建力说。在距摇橹船公司40公里之外,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总部内,一只只“机器犬”,不仅拥有智慧头脑,而且“身怀绝技”,一声指令下达后,起身、转身、悠然踱步、继而加速、奔跑……多年来,该公司已完成了4000多例行业解决方案,从防爆化工领域的轮式巡检机器人,到能在复杂环境中稳健前行的四足机器人;从电力巡检机器人,到穿梭于高空轨道的挂轨巡检机器人,这些高科技的产物化身“超级英雄”,在石油化工、电力、氯碱、煤炭、钢铁等多个行业大放异彩。
与摇橹船公司和七腾机器人公司通过技术来输出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同,紫光集团专门在两江新区投资设立的重庆紫光华智科技有限公司则是在打造高度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工厂的同时,也致力于推广这种变革性的生产方式,将智慧工厂解决方案播撒四方。实际上,2019年12月开工建设,占地136亩,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紫光华智数字工厂项目未建先“活”,此前已经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了工艺的精妙模拟与产线的精密布局。如今,在紫光华智已建成的西部首条高度自动化服务器生产线和全自动智能终端生产线上,从物流拣选到智能生产,再到智能仓储,高度自动化遍布每一个角落,在AI视觉、智能终端、数字孪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加持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超乎想象。
在紫光华智未来感十足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5G小站如同空中哨兵,不断在生产、物流等环节上传下达信息,确保生产的高效和精细;不断穿梭的AGV小车,蓝灯待机、绿灯运行,红灯或黄灯则预示着告警或故障。车间内,人员虽少却各司其职,据工作人员介绍,穿白色衣服的是产线操作工,他们专注于将电子料上线,穿蓝色衣服的则是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只是偶尔出现,而穿粉色衣服的是质检人员,负责定时进行质量检查,穿黄色衣服的是车间领导,不时给予生产指导,穿棕色与深蓝色衣服的是厂方调试人员,他们是设备背后的守护者。在其中一条智能终端自动化产线上,在线分板、单板测试、老化测试……直至最后的整机内部硬件焊接、外壳安装,一切都自动化生产,流畅完成。生产线尾部的大型机械臂,精准快速地完成整体包装,此后AGV小车将成品送往仓库。在该公司3号立体库,记者看到,22米高的空间内,12个货架错落有致,堆垛机在货架间灵活穿梭,轨道小车则负责将从AGV小车上搬运来的产品送到库内,完全无人化、全自动化的仓储,让存储效率与传统相比提升了数倍。“高度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我们的特点,在重庆谈到智能智造,我们是个典型,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的这种生产解决方案和智能生产方式,能够输出去,帮助更多企业转型发展。”紫光华智工程总监胡正说。
近年来,两江新区在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辖区内众多企业走上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时至今日,两江新区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350个,先后建成智能工厂22个、数字化车间107个,总量位居重庆全市第一。与此同时,两江新区坚持“科创+产业”发展道路,找准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格局。而今,两江新区科技型企业总量高达5900多家,拥有1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众“新”捧月下,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创新要素集聚,激发“变量”
在两江新区碧波荡漾的明月湖畔,阳光穿透轻纱般的云层,洒在错落有致的现代建筑上,每一步都踏着创新与希望的节拍。作为重庆协同创新的热土,在明月湖三步就可能遇到一个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渴望的创业者,五步可能会邂逅一个步履匆匆的科学家,他们或是从世界顶级学府归来,或是本土科研的中坚力量,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关于科技改变世界的梦想。明月湖不仅仅是一个景区和地理空间,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全球的创新要素汇聚于此,目前,这里集聚了哈工大重庆研究院、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等高端新型研发机构50余家,院士团队3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累计完成有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600余项,强大的科研力量加持下,推动着重庆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成为激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
北京理工大学于2019年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建立了创新中心,也是最早与两江新区签约的高等学府之一。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不仅带来了深厚的学术底蕴,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据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主任助理潘颖秋介绍,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已构建起6个由两院院士领衔的高端团队,并设立了25个技术研究所,紧密围绕重庆的支柱产业和优势学科,聚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先进材料、智慧防务和先进空天五大核心方向,展开了一系列前沿科技探索与成果转化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承担科研项目约720项,合同经费高达11.2亿元,其中60%为产学研横向合作的项目。过去5年间,中心还成功孵化了约10家科技型企业。”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在两江新区的第一个实业项目,是利用毫米波雷达科技成果孵化出的重庆睿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仅短短一个月多的时间,该公司推出的系列产品,就先后卖到了北京、武汉、宁波等全国20多个城市,还布设到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高速公路。据睿行公司技术负责人郑乐介绍,该公司主要有两条产品线,一是汽车方向的汽车前防撞雷达、汽车角雷达、生命体征探测雷达;二是交通雷达方向的中距交通雷达、长距交通雷达、超距交通雷达。在具体应用场景上,防撞雷达可以更好地辅助自动驾驶,角雷达则可以更好地解决视野盲区问题。“安装在车角,例如当你开车门时,后面有车过来,就会发出预警,并且在变道时会有变道提醒,在你倒车出库时,它会给你提示。”夏天的时候,经常有儿童被锁在车内生死一线的新闻出现,生命体征探测雷达则可以无死角对车内进行监控,无论是稚童还是宠物,任何生命体均难逃“火眼金睛”,一旦发现问题会立即向车主或紧急系统报警,避免悲剧发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开发的下一代4D点云成像雷达能够从距离、径向速度、方位和俯仰4个维度进行精确成像,利用数十万级别的点云密度高分辨率地识别道路场景中的目标和环境。这项技术的成本仅为市场上流行的激光雷达的十分之一,目前已在进行与部分客户的实地里程测试。在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化车间内,10道生产工序,35秒可以生产一颗车用雷达。睿行电子已与凯翼、东风、沃尔沃等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每年能够交付数十万颗各型号车用雷达。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材料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会给未来工业发展带来巨大改变。在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装备轻量化技术研究所,一家专注于通过材料创新为汽车“减肥”的企业,成立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在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国产化材料建模软件研发领域大放异彩。这家名为重庆数元道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同样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孵化,走进其中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专注于超高强钢材料的研发,众多汽车结构件琳琅满目。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李金龙介绍,高强钢材料以其高强度和轻便性,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铝合金和镁合金,成为市场新宠。“在汽车行业,轻量化与安全性始终是一对看似矛盾却又必须兼顾的目标,我们的高强钢团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生。”李金龙表示,公司研发的高强钢强度高达2000兆帕,是传统钢材的数倍之多,且经过特殊处理,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性能,实现了轻量化与安全性的完美融合,为汽车制造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除了实体材料的研发,数元道公司还致力于数字化材料建模系统的开发,其推出的“MatFavor”产品,能够在虚拟环境中精准模拟汽车碰撞场景,对汽车制造中使用的各种材料进行深度剖析与数字化转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数元道公司给每一种材料都做了“电子身份证”。想象一下,从坚固的车身钢板到柔软的座椅面料,每一种材料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数字身份,其中包含了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乃至在碰撞中的反应预测等关键信息。当这些材料的模拟信息以高精度的数字化形式录入系统后,一场前所未有的碰撞仿真盛宴便拉开了帷幕,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汽车可以在无数种假设条件下进行碰撞测试,不断优化设计,直至达到最佳的安全性能标准,这一技术,彻底解决了传统材料建模周期长、精度低、费用高的难题。“科研成果只有真正应用于市场,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我们一方面与政府、高校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汽车厂、材料厂等下游企业的合作,目前已有长安、赛力斯等重庆本地知名企业成为我们的忠实客户。”李金龙说。
同样在明月湖畔,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孵化的首家企业——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短短两年多时间,就已经建成国际一流的钛合金精密铸造产线,为包括国产大飞机在内的多个航空发动机主力型号提供大尺寸、薄壁复杂结构件整套解决方案,还参与了多种高速航天飞行器、商业航天火箭及其发动机、卫星等高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钛合金是89种金属材料里强度最大的一种,而且耐腐蚀、生物相容性能也比较好,是天生的太空金属,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巨大应用空间。但钛合金最大的不足是因为它活泼,制造工艺非常复杂,对装备和技术要求很高。”据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负责人杨舜介绍,目前该中心已有近300人的科研团队,主要围绕航空航天用的钛合金材料,开展科研攻关。“比如这个钛合金的膜盒是给火箭上做的产品,在火箭、卫星或者一些武器上,如果用橡胶密封,温度太低,很容易老化,因此把它做成这种弹性体的金属膜盒,密封性能更好。再比如这个螺旋的铆钉,一架飞机可以有数十万个螺旋铆钉,它可以占飞机总重量的5%以上,原来是用合金结构钢的,为了减重改成钛合金。”
如今,经过多年培育,两江新区实现了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1个卫星互联网及应用核心产业,商业航天研发制造、无人机、通用航空、空天新材料5个重点产业和1个“空天+”服务支撑产业的“1+5+1”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末,累计引进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共计139家,产业规模35亿元。作为重庆空天信息产业“主战场”,九成的空天信息产业落户在两江新区。
时至今日,两江新区已建成70多个国际研发平台,各种创新要素流动汇聚,形成发展的关键变量。眼下,两江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引擎,全速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奋力夯实“存量”基石。在这里,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未来产业布局更是以前瞻视野精心落子,进一步巩固并壮大“存量”优势。同时,该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激发出无限“变量”潜能。在这场科技与产业的交响乐章中,新质生产力正以惊人的速度孕育成形,为两江新区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已全面开启!(调研组成员:陈颖、刘越山、刘腾执笔:秦云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