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如今的德国,经济萧条、能源价格飙升,许多工厂不得不拉闸停产。然而,与此同时,又纷纷来中国建厂。
一边是德国政府对“中国战略”喊着“去风险化”。另一边,是德国企业关闭本土工厂疯狂涌向中国。是什么让德企选择“背叛”自己的祖国?对中国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德国现在咋回事?
说起德国,大家脑海里一定浮现出那一排排闪闪发光的奔驰、宝马、奥迪等汽车,和那些精密的机器设备。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制造业能像德国这样,称霸全球。
而且德国的经济在一段时间里,也给欧洲乃至世界做出了不少贡献。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经济逐渐显现出疲态,曾经的工业巨人,似乎有点撑不住了。
根据德国央行的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的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到了-0.2%,也就是说德国经济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都将面临衰退。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长久以来,经济增速变得缓慢,高通货膨胀以及相对低迷的投资环境,正在致使德国的传统优势逐步减弱。
自2021年以来,德国的生产水平下降了9%以上。工业输出能力的减弱,使许多曾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现在却面临着“退居二线”的局面。
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德国经济怎么可能这么快就陷入困境?答案其实很简单,成本高了,竞争力就自然下降。
德国一直以来依赖高质量的制造业和出口驱动型经济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价格持续居高不下。德国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难以承受。
即使是德国的强项汽车制造业,也没能逃过成本压力的困扰。要想保住市场份额,德国的车企就只能把生产线搬到劳动成本低,且市场增长快的地方,比如中国。
事实上不只是汽车,化工和机械行业也在经历类似的困境。比如德国的化工巨头巴斯夫,这年在中国的投资逐渐增大,甚至已经宣布将在湛江投资100亿美元建成一个大型复合材料工厂。
德国国内目前也有越来越多民众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满。高昂的税收、繁重的社会福利支出,再加上频繁的能源危机,政府的应对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在这种种情况下,德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
虽然德国政府早已提出了“去风险化”的战略。政府要求企业减少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但德国企业的行动却恰恰相反,还是继续加码对华投资。
为什么?因为从企业的角度看,降低依赖不是一个必选项。中国的市场体量巨大,经济增长潜力十分强劲。再加上中国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所以你会看到尽管德国政府一直在倡导“去风险化”,但企业的选择却是截然不同,他们没办法抵抗中国市场的吸引力,纷纷选择将生产线搬到中国,甚至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官方数据显示,光是今年上半年,德企对华的直接投资金额就达到了73亿欧元,比去年这个时候更高。
德国企业为何纷纷涌向中国?
问题来了,在全球范围内,劳动成本低、市场增长快的地方不少。为什么德国企业要选择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企业纷纷涌向中国,这其中除了成本优势之外,最大的原因便是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还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崛起,德国企业看到的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消费市场。
以汽车行业为例,德国的车企始终把中国视为全球重要的市场组成部分。伴随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发展之际,德国的车企全都加大了在华的投资力度。
大众在合肥的投资扩张、宝马在沈阳的生产基地,这些都是在为迎合中国市场的需求提供支撑。
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动的政策,也进一步激发了德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中国政府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措施,鼓励外资进入高技术领域和产业升级。
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的政策扶持力度非常大,这无疑为德国汽车和化工企业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这些政策让德国企业中国市场能够更快的获得回报,同时还降低了生产和销售的风险。
除了低成本劳动力以及消费市场所具有的吸引力之外,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亦是德国企业纷纷涌向中国的关键原因。德国企业当中,大多数都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上游位置,具备着精湛的技术以及创新能力,不过却不得不依赖于下游产业的支持。
中国在制造业、零部件生产、物流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
咱还是拿汽车来举例,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可不只是依赖中国本土的消费者市场,中国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设备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强大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完善的产业链,使德国车企通过中国成为全球生产的核心地带之一。像宝马在沈阳的生产基地就不仅仅面向中国市场,它的部分生产线还供应全球市场。
看到这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了。其他一些国家,尽管劳动力成本较低,但拿市场规模和产业链的完备程度与中国相比,还真不够看。而且以中国的全球战略地位和市场吸引力来说,选择中国是妥妥的优先项。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德国政府不断给德国企业施加压力,也改变不了德国企业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的现状。
毕竟从长远来看,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且在多个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外企纷纷涌入中国对我们有影响吗?
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现象对中国既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那德国企业的集体“赴华”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呢?
先说好处,德国企业的投资,不仅能为中国经济注入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它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这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有着重要作用。
德国企业在汽车、电动汽车以及化工这些领域的技术,一直以来都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像宝马、大众等品牌,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还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
随着德国企业的技术以及研发中心逐步在中国扎根,本士企业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的进步也会变得很快。对于加强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肯定是好事。
中国目前的产业链,已然逐步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进行转变,德国企业通常具备完备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及高效的生产模式。德国企业的投资无疑给中国提供了一个能迅速提升的契机。
另外德国企业涌入中国,也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就业岗位的增加,最直接的就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民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还有相关产业的税收增长就不多说了。
讲完了优点,再说说缺点。
随着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加深,中国可能面临更多来自欧洲的地缘政治压力。面对中国的崛起时,德国政府不免会对中国形成一定的政策压力。
两国如果发生外交关系上的变化,德国企业的决策也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不稳定的投资环境。
尤其是欧盟的对华政策一向不太友好,之前法国《费加罗报》,就曾直接发文批评这些加大对华投资的德国企业,说它们就像是“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意思大概就是它们本身是中国产业崛起的受害者,现在反而去帮助“加害者”。
德国政府对待中国也一直强调的是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些政治方面都是不稳定因素。
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会使中国本土企业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在一些技术密集型的领域,外资企业的引入势必会抢占本地企业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虽然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这些职位往往依赖于外国资本的稳定流入,外资如果撤离,那对本地劳动市场也是一场打击。
不过不管怎样,中国的崛起已经无法阻挡,中国在全球经济领域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德国企业的“赴华潮”,正是这一现象的有力说明。中国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