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很多人都在总结全年。但这种时候,有些人的总结明显是幸存者偏差。结果就是把明明越来越多的市场机会,给总结没了,那真是害人害己了。对此,我分两部分详细讲,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如果有相同的遭遇,那第二部分就要仔细看,是当前的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圣杯效应

就我自己看到各种观点、研报来说,现在普遍人的观点,偏向于死捂股票。原因就是2024年你哪怕捂到9月中旬绝望,只要再捂2周,立马就变天了。

然后在看看一些年度涨跌数据,更会发现,港股银行板块跌4年,结果1年就恢复了。然后再看A股,惊人的发现也有同样的情况。如果你能忍受工商银行六年股价不涨,就能享受到2023-2024的红利股抱团泡沫。

于是不难推导出2020-2025,如果你能忍受茅台六年股价不涨,也能享受到2026之后的白酒泡沫。死捂不放,最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实际上无论中外股市,都有一个圣杯效应,就是当你以为把握了投资的圣杯,发现了一只股票成为牛股的规律,结果你认为的那个圣杯一定会把你坑了。

这是因为总结出来圣杯,多数就是幸存者偏差。

别的不说,2007年你要是捂钢铁股,到现在也就一个零头。

银行能股能1年收复,根本和之前捂了4年没关系。而是散户对银行都绝望了,认为根本不会涨,没人要,但实际上,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机构积极参与了银行股有关。

2023年6月之前预期不行的时候机构很消极不活跃,横盘也无法突破。但机构预期改变之后,就表现出持续活跃,股价自然就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克服年底的幸存者偏差

股市里面很多人都会把偶尔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实力,实际这不过是运气,事实上成功总是被放大的,失败总是被忽略的,如果你相信了某种成功法则,那很有可能是失败的开始,然而数据不一样,它只会客观反映当下的一切。

比如,此刻同样是震荡,就像下面两个股票,破位和突破前,都是震荡,那个时候能看出哪只股是机构在做准备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遇到这样的问题,确实困难,因为机构交易和散户、游资的交易一直是混一起的,很难分辨。

但随着各金融模型日臻成熟及计算机算力的提升,通过对原始交易数据的收集、筛选、整理和挖掘,并通过模型进行比对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特殊现象,比如「交易行为」数据,尤其是机构交易行为,因为其本身就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因此就可以揭示更多鲜为人知的交易细节。

当然,看清之后,选择是不会有什么犹豫的,谁都机构积极参与的震荡,总比机构放弃的震荡来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上述说的种种情况,概括一下,都叫信息差。现在80%的错误,都是在由于这种信息差造成的。想办法看清机构动作,就能消除这种普通投资者与生俱来的信息差。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