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漫漫的长征岁月中,曾出现过一位“戴着手铐行军”的革命者。
那一年,若不是周恩来的深切关心与聪明机智,这位革命者,也许就永久长眠于长征途中了。
他的名字,叫做廖承志。
忘年之交
1924年,廖承志刚刚16岁。
一天晚上,周恩来去廖仲恺家,在岭南书院上完晚课的廖承志,回家正巧看见其与父亲在客厅交谈。
来访的客人,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以及刚毅的双眉,引得廖承志心中很是赞叹和好奇;客人走后,他才向父亲问起客人的名字。
“你不认识他吗?”
父亲装作很惊讶地样子说道:“他就是共产党赫赫有名的大将——周恩来。”
周恩来
这之后,廖承志在家里又见过周恩来几次,对方的平易近人,很快让他们之间变得熟悉起来。
周恩来比廖承志大了有十岁,但这点“代沟”,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时政、交换不同看法,俨然像一对同辈朋友。
只是,廖承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位大朋友,会在后来的长征途中,成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牵挂
1935年,红二、四方面军进入甘肃和宁夏。
周恩来大病初愈,但是凭借着强健的体质和惊人的毅力,已经可以独自骑马了。
此时,张国焘已经同意北上,中央领导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连夜开了好几天的会,商讨如何组织张国焘分裂红军的企图。
而作为周恩来,他心里还有着另一层牵挂:廖承志在张国焘的队伍里。
之所以格外牵挂,倒不仅仅是因为两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还在其父廖承志那里。
周恩来向来十分关心战友们、尤其是烈士们的孩子们——先烈们为了祖国的后代们能够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他们自己的孩子们,往往则因父辈们的身份,不得不隐姓埋名、颠沛流离。
这是令周恩来十分痛心的事情。
自从廖仲恺被国民党暗杀后,周恩来就一直很关心廖承志;此次长征,他原本希望廖承志呆在自己身边、便于照应,但是廖承志提出、想和朱德一起去红四方面军,周恩来也就不好再勉强了。
周恩来与廖仲恺家人在其墓前合影
廖承志哪里想得到,自己的这次选择,竟然会带来杀身之祸。
戴手铐长征的革命者
到了红四方面军,廖承志才发现,张国焘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廖承志在川陕苏区担任川陕省委常委、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天性耿直的他,在明白了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的企图之后,毫不留情地同其发生了正面冲突、与其错误思想作斗争。
而刚愎自用、心胸狭窄的张国焘,哪里容得下一个年轻人在面前如此指责?
在他的授意下,廖承志被打成了国民党的“特务”,并被开除党籍、戴上了手铐,由保卫部门押着行军。
于是,在红军的长征队伍里,出现了这样一位特殊的、戴着手铐行军的革命者。
私下里,其实张国焘已经动了处决廖承志的念头;只是由于他的父亲廖仲恺名声太大,这才使张国焘有所忌惮。
不过,张国焘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
可以说,这时的廖承志,是名副其实的“命悬一线”。
重逢
廖承志的事情,周恩来早已经听说了。
只不过,他并不知道廖承志是因为和张国焘意见不合、才遭此厄运;他认为,是两人的性格造成了矛盾。
但是,一想到廖承志和骄横的张国焘在一起,他心里就觉得不踏实;所以,在行军途中,一看见后面有红军过来,周恩来就马上会前去打听廖承志的消息。
这一天,廖承志正低头慢慢走着,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抬头一看,竟然是他最熟悉的周政委。
廖承志一时愣在了当场——他料不到周恩来竟会亲自来找他,更不不知道该不该打招呼,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现在的事情,给周恩来添了麻烦。
周恩来看见廖承志,也没有说话,只是下了马、走上前来,轻轻地和他握了一下手,然后,就扭头上马走了。
当天晚上,廖承志就被叫到了司令部。
“严厉”的批评
廖承志进了司令部,又一次感觉到不知如何是好。
里面已经坐满了人——张国焘、朱德、刘伯承、周恩来,还有他们红四方面军的领导......
这之前,廖承志已经听说了:张国焘已经下达了枪决自己的命令。
“是不是行刑前,还要再审判一次?”
廖承志心里虽然嘀咕着,可是,看见周恩来坐在那里,他心里反倒有了一种踏实的感觉——周恩来是不会善恶不辨、就随便置人于死地的。
张国焘对于廖、周两家的关系,已经早有耳闻,于是他明知故问地看向周恩来:“你们两个早就认识吧?”
周恩来却避而不答,声色俱厉地直接问起了廖承志:“廖承志,你知道错误了没有?”
延安时期的廖承志
廖承志本想为自己申辩,忽然看见朱德很隐蔽地朝他摆了摆手,顿时心领神会:“认识了!”
“认识得深刻不深刻?!”
“很深刻......”
“改不改?!”
“改!”
就像家长教训孩子,一个问、一个答,配合得完美无缺!
“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会欢迎你的。”
周恩来先声夺人,已经抢先堵住了张国焘的嘴、直接为廖承志的错误行为“结了案”。
以观后效
“宣判”结束,周恩来叫廖承志留下来吃饭,却再也没有理他。
吃饭时,每当廖承志的眼光望向周恩来,朱德就会在桌子底下踢他;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一直替自己说话的朱德,刚才一句话也没有说,原来,他和周恩来早已经“串通”好了!
周恩来的“严厉”批评,给足了张国焘面子,让张国焘看在眼里十分满意。
晚饭后,周恩来让人立即把廖承志带走;张国焘也改变了自己的指令——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
可以说,是周恩来用自己的机智,将廖承志从张国焘的枪口下救了出来!
而且,这个后效是喜人的——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曾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等职;在恢复对日建交工作中,成为周恩来不可或缺的第一助手,被誉为“中日关系第一人”,并深得日方友人的尊重。
如此,真的可以说:周恩来的这一次严厉批评,为新中国保留下了一位出色的外交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