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阋于墙”,抑或是“龃龉于其中”,并非本号所愿!“城市圈”关于蚌埠的文章引起不必要的蜗角之争,遂撤回该文。但一些问题也需要捋顺和深思,以免再次撕裂。
从留言中不难看出,大家对合肥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是“众口一词”“如出一口”!不过,老话又讲“众口铄金”,那么,“吸得肥”合肥是否诚如斯言?
一、合肥想“低调”都难?
近些年,合肥这座擅长“风险投资”的“赌城”可没少上热搜。
今年令合肥登上热搜的,一是“三只羊”事件;二是“女运管晾证强执法”事件;三是9月份期间连续发生5次地震。虽然都是小地震,但震中几乎为同一位置,而且合肥地处中国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上,这让合肥的受关注度再上一个台阶。
近日合肥让大家聚焦的则是另一场“地震”——“官场地震”。2024年12月16日,吴存荣在山西省政协主席任上落马。吴存荣虽然在山西任上落马,但应与山西任内无关,其2023年1月才跨省到任山西,此前曾长期在安徽和重庆两地主政。其中,吴存荣在合肥任职达11年之久,因而,合肥想“低调”都难!
目前无法确认吴存荣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在吴存荣被查之前,其任职重庆市共事的多位官员被查。这当中包括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陆克华,重庆市副市长熊雪,重庆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邓恢林等。
近20年来的合肥市委书记有3人升正部,1人落马,这个落马的就是吴存荣。自2005年底调任合肥,吴存荣前6年任合肥市长、后5年任合肥市委书记,2016年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比较神奇的是,从1977年至2016年,在长达近40年的跨度中,始终保持了合肥市长顺位接任市委书记的惯例,这在任何一个级别的地域都是很少见的。但是这一惯例在吴存荣这一届被打破,与吴存荣搭档的时任合肥市长张庆军于2016年7月在任上被查,两人搭班子近5年。此事在坊间颇有微词。
现任合肥市委书记的是张红文。张红文长期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工作,2024年3月18日至今,担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以来,反腐工作持续推进,任上被查也将成常态,莫以重权在握肆意妄为。
二、“一家独大”并非只有合肥?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其2023年GDP为12673.8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7%,是安徽唯一的“万亿之城”。
安徽各市GDP排名
合肥除了总量领先外,增速也领跑全省,GDP甚至超过了省内排名第2到第4的芜湖、滁州、阜阳三座城市的总和,坊间称“这才是遥遥领先的断档,用一家独大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也是合肥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所在。
但是,“一家独大”并非只有合肥。2023年,合肥GDP达12673.8亿元,第二名芜湖为4741.07亿元,两者相差7932亿元;武汉20011.65亿元,第二名襄阳5843亿元,相差14168亿元;成都22074.7亿元,第二名绵阳4038.7亿元,相差18036亿元。
据此可看出,如果说“一家独大”,那么,合肥之于成都、武汉也是望其项背的。这样说来,成都、武汉在各自省内才是“遥遥领先”。当然,中西部都是“强省会”模式,可以说“一家独大”者众多。
如果按此推论,就连“十三太保”的江苏也是“一家独大”,只不过不是省会南京“独大”,而是“最强地级市”苏州。2023年,苏州GDP达24653.4亿元,南京为17421.4亿元,相差7232亿元。
所以,江苏和安徽各自省内第一和第二相差7232亿元及相差7932亿元,这个相差量几乎没太大的区别,只是江苏13市都太强了,掩盖了其“一家独大”这个事实而已。
三、安徽“省会之争”,合肥是如何胜出的?
即使我们默认合肥“一家独大”了,那么合肥究竟是怎么“肥起来的”呢?
我们知道,此前安徽省最牛的城市是安庆和徽州,没有“安”庆和“徽”州,就没有“安徽”。
1952年,安徽确立合肥为省会。当时被戏称是座只有“5平方公里、5万人口、5条马路、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的小城,这也是合肥当时的“全部家底”,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几乎为零,远远比不上当时人口都在10万以上的安庆、芜湖、蚌埠。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在很多人眼里,合肥都和一个县城差不多,破旧不堪是很多人对它的印象!
省会设在合肥,基本相当于从零开始,重建一座城市。尽管此后一直有不同声音,认为省会应当放在条件更好、人口更多的安庆、芜湖、蚌埠,但毛主席1958年视察安徽后,给时任安徽第一书记曾希圣留了一封信写道:“合肥不错,为皖之中”,“从长考虑,似较适宜”,认为合肥沿途一望,生气蓬勃,有大希望。
据信,在当年安徽的“省会之争”中,合肥就凭毛主席一句“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才坐稳了省会的名头。事实上,合肥的地理位置,确实很有优势。合肥位于安徽中部,不偏不倚。而且,合肥地处江淮地区,这里物产极为丰富,往东是八百里巢湖,往西是森林茂密的大别山。
四、合肥也“靠”上海发家?
“一锤定音”后,合肥便投入到了聚五湖四海之人气、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去。
据相关档案记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56家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陆续从上海迁入合肥。这个是合肥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可谓意义深远。不仅为合肥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随厂来到合肥的上海人,给当时相对落后的合肥带来了大都市的新气象,也给工厂区周边乃至整个合肥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合肥变得更加“洋气”了。
其后,合肥在八九十年代又承接上海一批产业转移,建设纺织、五金和食品等传统产业。
依托于这些上海企业,合肥在八九十年代已经发展出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家用电器、汽车及工程机械化工和新型建材等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当时已经有美菱、荣事达、江淮汽车等明星企业。
2009年后由合肥政府筹资引进京东方(生产显示屏)、长鑫半导体、蔚来新能源汽车,带动新兴产业链发展;2015年后合肥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机构,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深空探索等高新产业。目前,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38个大科学装置中有8个在合肥。
经过经济长期的高速发展,合肥市GDP总量由2012年的416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673.8亿元,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从第31位上升至第20位。
其中,2020年绝对是合肥的“大年”:GDP首破万亿,加入了中国城市的“万亿俱乐部”,当年总共有23个这样的城市;首次入围新一线城市榜单;以“最牛风投城市”标签刷爆朋友圈,成为最大黑马、网红城市。
因此,近10年合肥的GDP快速增长,被称为“合肥模式”。
有人说合肥的上升速度犹如火箭式上升,由此也带来了省内其它城市的不满,称其为“霸都”,这个霸字,除了霸气外,还有霸道的意思!因为合肥还有另外一个外号,叫做“吸得肥”!省内的其它兄弟城市“抱怨合肥把省里其它城市的资源吸走,举全省之力,发展一座城市”!尤其是,2011年,原巢湖市一分为三,其中居巢区和庐江县并入合肥,为合肥带来约180万的新增人口。至2023年底,合肥市常住人口985.3万人,历史上首次超越南京,其中主城区人口接近700万,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近十年来,合肥被舆论群嘲“分巢湖壮大自己”“合一省而肥己”。那么,安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合肥?
在合肥没有崛起之前,安徽一直也是一个“散装大省”!搜狐号“街口镇”发文认为,由于安徽省内没有一座强有力的磁石城市,导致资源外流非常严重:“安徽,缺乏一个内部强大的磁场,如苏州无锡南京之于江苏,杭州宁波之于浙江,武汉之于湖北.....所以,综合安徽的发展,安徽需要一个强大的合肥!如果不大力发展合肥,安徽将成为一座竞争力中空的城市!”同理,中西部省份只能先做大做强省会城市来减少本省的人口流出。但是,这个过程却留下了诸多怨言和“不合理”!
如果说,毛主席“一锤定音”后,合肥全靠政策支持,那总设计师“画圈”,深圳是不是“吸全国的血”?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呢,发展的又如何?我们认为,在那个“计划时代”复杂的形势下未尝不是正确的选择,安徽乃至中西部省份实施“强省会”战略,也是迫不得已的。有优质资源优先给省会使用,让省会快速做大做强,然后再带动“省内兄弟”发展。
只是,有人认为“合肥的崛起,并没有给其它的穷兄弟带来红利”,资金、产业、医疗、教育高度集中于合肥,反而多了个“吸得肥”的外号。
这种“困局”,安徽不是没有“警觉”。2024年7月12日,安徽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报道组发文《合肥之外再无“大城市”,安徽怎么破?》,直指安徽缺少大城市的“发展之痛”。这个只能期待留点时间慢慢解决。
不可否认,合肥之所以能发展成现在这样,离不开国家层面及安徽省的政策支持。除了省内其它城市的“配合发展”以外,更多的还是合肥自身的努力和抓住了机遇,这就说明合肥在招商引资及投资这一方面确实有自己的一套。
这里细究哪个对合肥“贡献最大”的话,舆论认为,在合肥工业经济发展的征程中,上海是个最绕不开的城市。不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56家内迁企业来肥为合肥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还是八十年代初合肥工业开展“学上海、学沿海、学先进”活动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抑或是2015年上海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中提出未来最佳的合作对象是合肥,都书写着新时代的上海合肥“双城记”。
资料显示,在省级层面,安徽对于上海的对标是十分明确的。在安徽的十四五文件规划里,提到上海有19次之多,而江苏和浙江,分别是1次和0次。而且,安徽是全域对标上海。
如上所述可知,不光是“临沪”的城市“要靠上海发展”,就连这个上海都市圈外的合肥竟也是“靠”上海发迹,这是出乎意料的。
2024年12月26日,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作为长三角高铁网中唯一一次性贯通江浙沪之作,沪苏湖高铁虽然没有直接经过合肥,但其开通运营也将间接提升合肥在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地位。对于皖南部分城市来说,此前想要去上海,主要依靠合宁-沪宁组成的单通道,这也是国内目前最繁忙的高铁通道。随着沪苏湖高铁通车,合肥可以通过与其它城市的高铁连接,实现与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快速通达,从而增强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正如网友所言:合肥,“肥”有了,再进一步即是“合”——要看合肥能否带动整个安徽省的发展。合则两利,先“肥”带动后“肥”,众肥联手,方称合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