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4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正式发布,该名单包含29家银行,我国5家国有大行入选。不过,兴业(33名)招行(34名)等股份制银行距入围仍有些许距离。
记者对比了各项分值发现,我国股份制银行在“资产规模”上与入选的国内外银行差距不大,但在“复杂性”“跨境业务”的分项上有明显差距。
在2023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名单中,兴业、招行与交行处于同一组,但仅有交行入选了全球名单。与国际评估方法相比,国内名单并未设置“跨境”这一一级指标。
业内人士认为,入围该名单一定程度上是对金融机构市场影响力和重要性的确认,但也意味着要在维护金融稳定上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将面对严格的监管要求。
“第0组”的四家股份行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由金融稳定委员会(FSB)进行发布,2024年的名单包括29家银行,总数持平于上一年。
具体来看,第五组继续空缺(组别越高越重要);第四组仍然只有摩根大通银行1家;第三组由3家减少为2家,分别为花旗和汇丰,美国银行降至第二组;第二组包括12家,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均位于该组,与上年一致;第一组包括14家,交通银行位于该组。
不过,这一份名单信息量颇为有限,并未列示评分及细项。
作为G-SIBs评估标准的制定者,巴塞尔委员会在另一份报告中提供了额外信息,这份名单包括40家银行,即在更大范围内对29家G-SIBs银行以外的11家银行的经营指标进行了测算。
这11家银行被称为G-SIBs的第0组,并不附加额外资本要求,但出现了4家中国股份制银行,分别为兴业银行(33名)、招商银行(34名)、中信银行(38名)、浦发银行(39名),与野村银行、裕信银行、蒙特利尔银行、圣保罗银行等同组。
巴塞尔委员会的评级规则包括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复杂性和跨境业务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均被赋予了20%的权重。
对比细项评分,四家未上榜股份行在规模得分和关联度得分上已达到G-SIBs的入围水平,与上一档银行的平均水平没有明显差距;在可替代性的得分上,四家股份行也已达到了守门员水准,与上一组有30分左右的平均差距;在复杂性维度方面则表现较弱,与上一组有100分左右的平均差距;而在跨境业务方面,四家股份行得分均未超过30分,距离入围水准差距很大。
评分规则显示,复杂性可细分为场外衍生品的名义金额、交易和可供出售证券、三级资产;跨境业务可细分为跨司法管辖区债权、跨司法管辖区负债。这进一步指明了股份行的缺口所在。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位列前30至40名但未获选的中资银行,短期内可能仍难以入围。
另一方面,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与交通银行均位于第三组,但仅有交通银行入选了全球名单,这或与国内名单未设置“跨境”一级指标有关。
勋章还是标记
对于入围G-SIBs名单是否具有何种意义,股份制银行是否存在顾虑,业内多有不同观点。
据中国银协刊文,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意味着将获得政府隐性担保,增强品牌效应,在金融市场融资时会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可一定程度降低融资成本。其次,进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银行规模、服务能力与水平、品牌价值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优势,这有助于银行吸引更多客户,特别是需要跨境用户服务的客户。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记者,入围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从某种意义上是对金融机构市场影响力和重要性的一种确认,但也意味着需要在维护金融稳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更为全面和严格的监管。
这意味着,股份制银行是否乐意进入G-SIBs变得耐人寻味。
据悉,FSB设立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主要为了防范“大而不能倒”问题。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全球监管者开始意识到,大型机构更容易出现风险过度承担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在此层面上,G-SIBs评估体系更多是衡量的是商业银行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并不与其盈利能力或者业务水平直接挂钩。
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意味着更高的附加资本要求、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制定处置与恢复计划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1%、1.5%、2%、2.5%和3.5%的附加资本要求。
曾刚表示,本质上是通过增加监管成本,推动银行去降低其对风险资产规模的追求,从而控制系统性风险。组别越高,附加资本要求越高,且是非线性上升的。FSB有意将最高一组空缺,意味着并不鼓励下一档的银行继续提升其组别。
一份发布于2012年的G-SIBs名单显示,彼时第四组有4家银行,但时至今日只剩下摩根大通1家。曾刚认为,过去10多年间,部分银行主动从高组别退到低组别,出于风险资产规模增长需求和监管成本上升之间的权衡。
从资本要求来看,在已经入选G-SIBs的五家国有大行方面,现行资本充足率已高于监管规定,且财政注资补充计划正在有序实施,因此来源于G-SIBs的资本补充压力并不紧迫。
四家股份制银行方面,目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满足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即便假设入围时与TLAC等附加要求尚有差距,FSB按照惯例会设置过渡期,不需要立即兑现。
另一方面,尽管招行、兴业银行与交通银行位于国内名单的同一组,但国内名单的资本附加要求相较于全球名单而言更为宽松。
据央行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若银行同时被认定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不叠加,采用二者孰高原则确定。
此外,与国际评估方法相比,国内名单设置了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4个一级指标,但并未设置“跨境”一级指标。这或许是部分股份行与国有行处于同一组的原因。
2024年度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尚未发布,因为其评估办法将迎来修订。今年8月,央行在谈及下一阶段工作时提到,持续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研究修订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
步步为营
尽管主动追求入围G-SIBs尚待商榷,但不可否认,中国银行业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是一个趋势。
去年,交通银行在首次入围该榜单时发布公告称,表明该行经营发展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认可,有利于该行降低筹资成本、增加业务机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曾刚认为,银行在长期发展需要保持理性。如果股份行经营能力足以支撑其扩张,且愿意承受成本的上升,可以考虑追求入围G-SIBs。但如果环境不允许,追求入围则意义不大。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股份制银行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方面开始强调放弃规模情节严控风险资产,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加大海外布局。前者将使得入围G-SIBs的节奏不会过于“匆忙”,而后者则可能带来“跨境业务”评分的提升。
在经济换挡、息差缩窄、风险提升的行业形势下,监管多次强调推动银行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例如,招商银行近年来多次强调 “质量第一、效益为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经营理念。在6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招行管理层表示,规模的合理增长应是风险可控的增长,是保持资本内生的增长,这样的增长才是有价值的增长。
同样,兴业银行管理层2023年业绩会上表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重在优化业务结构,稳住息差水平,控制资本消耗。该行在三季度业绩会上再次强调,贷款投放的重心主要在优化结构,不再刻意追求规模增长。
另一方面,加大海外布局也是股份制银行的一个趋势。
今年3月,招行发布公告称,计划在阿联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向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申请颁牌,拨付营运资金美元5000万元。此前2021年,招行在卢森堡设立招商银行(欧洲)有限公司。目前,招行在集团层面共设立6家境外分行、3家境外全资附属公司及两家代表处。
12月20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已审议通过有关将伦敦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的董事会议案。此前,兴业银行伦敦代表处于2023年4月正式成立,使得该行的国际化布局再进一步。
中信银行在香港拥有中信国际金融、中信银行(国际)、信银投资,该行通过中信银行(国际)在港澳、纽约、洛杉矶、新加坡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目前兴业、招行、中信、浦发银行与目前获选的国内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尚有一定差距,但随着企业未来在海外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张以及业务的稳健发展,预计将带来积极的改善。
一定程度上,G-SIBs评分的变化迹象,也可以成为股份制银行审视风险和战略的参考。
当入围时刻的曙光将现,步步为营无疑是更好的姿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此公号(ID:cnzifi)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