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科学的引导与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孩子的“12法则”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多个重要方面,为家长提供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这些法则强调了健康家庭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家长用正面的话语激励孩子,让他们永远看到希望。

同时,也提醒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01 归属法则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

比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任由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有的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争吵,破碎的、长期分离的家庭,让孩子缺少归属感。

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更应重视对于孩子的安慰、疏导,尽量不要采取疏于管教、溺爱、过分严厉等错误方式,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希望法则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有的家长把这种希望转化为了压力,没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

优秀家长都懂得,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肯定,告诉他们“干得好”“太棒了”。

即使孩子一时没有做好,也要善于用鼓励的话语让孩子看到希望,下一次继续努力。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总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只纠结在为什么丢了5分上。

高标准、严要求固然正确,但过于强调也会适得其反,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03 力量法则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

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

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

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

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孩子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成年人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对孩子,该道歉该认错要及时进行。

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也会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04 管理法则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

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原则,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

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业、表现、爱好等)太听之任之,好像是给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却会感觉家长对自己“不在乎”而产生疏远。

05 声音法则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

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模仿,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

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而羞于在人前开口,也或许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06 榜样法则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

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对孩子产生影响。

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颇为重要。

除了家庭内的榜样,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少年来说,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媒体影视片,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

如果发现孩子误交损友,不要武断地阻止他们来往,而要了解具体情况。

孩子们都需要友谊,害怕孤独,有些孩子可能是因为搬家转学到新环境没有朋友,而与一些“边缘孩童”为伍的。

另外,要为孩子寻找和扩展新的健康友谊圈。

07 求同存异法则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

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感到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

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

如果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也要耐心地为他们解释。

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们,往往还无法进行多方位思考,而只会延续自己的思路,对事物考虑不周全。

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

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与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

08 慎用惩罚法则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力倾向。

因此,不提倡使用惩罚法。

但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而是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

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以便下不为例。

惩罚方式也要合理,可以采取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比如可以罚其几天不许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千万不要把一些应该做的正面事情当作处罚。比如罚孩子写字、劳动,会让他们认为写字、劳动是坏事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日后一做这些事他们就会有被处罚的感觉,很容易造成心理阴影。

09 后果法则

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连成人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其实,后果也不都是负面的。

家长的阅历比孩子丰富,更具有预见性。

比如,在指导孩子选择兴趣专长或申报学校时,家长可以对前景作些调查,并根据孩子特点鼓励其往哪方面发展。

然而,如果没经过自己头脑分析思考,仅仅随大流赶时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后果分析法,往往会耽误孩子。

10 规矩法则

教育孩子做到这点并不太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还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家长。

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那么孩子也会目无权威,表现得无法无天无规矩。

曾经,有位家长抱怨其上高中的女儿成为逃学逃家的“问题少女”,当我听到这位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炫耀自己如何把违禁物品带进美国等“光辉业绩”,就不奇怪为何她的孩子会蔑视校规。

11 延迟满足法则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做过一个经典的“成长跟踪实验”。

他在幼儿园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给每人一粒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吃,能吃到1粒,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2粒。

有些孩子马上就吃了,有些孩子熬过了漫长的20分钟得到了2粒糖。

经过多年跟踪发现:能等到20分钟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明显强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更容易获得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性急的孩子,也更多表现出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选择逃避。

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一个“3分钟游戏”,找来沙漏跟孩子约定:沙子漏完正好是3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3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3分钟,正是孩子专注的时间。

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他们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验。

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可以延迟一会儿满足他们,减少诱惑对于孩子的影响力,这是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

如果无法“避免”“减少”某种诱惑,那么请不要立刻做决策,而是“推迟”一下,留点余地。

比如,给孩子制定一个购物规则:不在第一次看到某个商品时就购买,下一次再看见依然很想要,我们可以再商量购买。

12 二十码法则

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意思是说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

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

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当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并随时准备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码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管教,应该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

年幼的孩子生活学业上或许需要比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但也要适当给他们机会锻炼独立性。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最烦家长事无巨细的询问唠叨,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爱搭理人,但并不代表他们没听见家长的话。

因此,家长不要没完没了地重复一番话直到他们反应为止,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无论好事坏事只说一遍,如果你不听耽误了,是你自己的责任。

与其成为被烦的唠叨家长,不如豁出去让他们耽误一两次而换取教训。

在管教孩子时,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此外,家长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同时,教育孩子也需要适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学会面对失败和困难,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家长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心,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关心他人,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

总之,教育孩子的“12法则”为家长提供了一套科学而实用的育儿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健康、快乐、有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