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佛教的历史长河中,舍利弗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力而闻名遐迩,被誉为“佛陀第二”或“第贰释迦”、“第贰佛陀”。舍利弗的智慧和辩才无与伦比,在佛教教义的传播和解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佛教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高僧,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在佛陀涅槃前自取涅槃。这一行为在凡夫俗子眼中无异于自杀,他为何会作此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心经》中出现的名字

“舍利子,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很多人以为这里的舍利子就是佛教高僧圆寂后产生的舍利子,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而闻名遐迩的舍利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经》作为佛教中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以其简洁而深刻的内容概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核心教义,即一切法的空性。而舍利弗在《心经》中与佛陀的对话,则凸显了他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为何佛陀选择舍利弗作为阐释这一深奥法门的对象?

在《心经》中,佛陀对舍利弗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教义揭示了色(即一切有形的物质)与空(即无形的空性)的不二性,是佛教中最为深奥的哲学之一。正是因为舍利弗的智慧足以理解并传达这种非二元的真理,显示了他在佛教智慧传承中的关键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在佛教经典中,佛陀与弟子的对话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体现了经文深意的另类手段。比如,在《金刚经》中,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突出了“空”的概念,而须菩提以解空第一的身份出现,与经文的主题相呼应。

那么,在《心经》中,舍利弗的智慧特质就刚好与经文所探讨的般若智慧相契合。这种对应关系不仅展示了佛陀教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反映了舍利弗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舍利弗究竟是如何达成智慧第一成就的?这就要从他小时候的故事说起。

(二)舍利弗的生平与事迹

两千五百年前印度南方的摩揭陀国,在两位长者宴请国王贵族们的宴会上,一个幼童旁若无人地坐上了只有德高望重的论师才能坐的宝座上。

正当大家错愕之际,得知这是著名学者提舍的儿子舍利弗时,就只当他年少无知,一时间笑声四起。

可是没想到舍利弗积极发言,言辞清晰,义理周详,语惊四座,诸大论师此时才都佩服赞叹,国王也很欢喜,当即将一个村庄赏赐给舍利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舍利弗,出生于古印度的摩揭陀国,属于婆罗门种姓。他的母亲名叫舍利(梵文:Sari),意为“鶖鹭”,因其聪明伶俐而得名。舍利弗的名字即来源于他的母亲,意为“舍利之子”。

可能因为遗传了母亲聪明的基因,他在年轻时就掌握了当时婆罗门的学问,包括吠陀经文和各种宗教仪式。

而在遇见佛陀之前,舍利弗曾是六师外道之一删阇耶的弟子。并在那里遇到了同学目犍连,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同,十分投缘,关系好到了可以穿同一条裤子。他俩约定,谁先获得解脱之道要第壹时间传授给对方,以求共享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大智度论》记载,舍利弗和目犍连追随删阇耶毗罗胝子修学了很长时间,把删阇耶的东西就学遍了,但感觉没有证得什么“道果”。他俩于是问师父这是什么原因?

删阇耶说:“我修道多年,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证得了什么道果。”

他俩觉得师父没有倾囊相授,肯定留了一手,所以赖在删阇耶那里不走,等着他离世。他们相信如果师父真的留有一手的话,在临终之际肯定会全盘托出。

若干年后,删阇耶即将病逝,舍利弗与目犍连便一个守在床头,一个守在床尾,等着师父把压箱底的货抖出来。师父见状,哈哈大笑。

两人问师父在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