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诞节。

去看了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以下简称《锦衣卫》)。

非常好!

没想到在一部原创音乐剧里面能有这么多好听的歌好看的舞

很难得!

一部原创音乐剧里面能把故事、音乐舞蹈平衡、融合得这么好!

虽然也有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但是瑕不掩瑜,作为一部原创音乐剧,我觉得它绝对值得记下一笔。

01 我为什么喜欢《锦衣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声音来自感性,就是因为它好听好看

《锦衣卫》这次的音乐不仅曲风多元,而且旋律都很动听,简直是把中国风运用到了极致。

看得出来,是打磨了很长时间,而非只拿一、两首主打歌就匆匆上台,这种创作态度是值得尊重的。

因为大家都知道,好听的歌可遇不可求,它需要时间来捕捉灵感,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做出来的多为平庸之作。

除了歌曲,舞蹈也特别好!

这个在原创音乐剧中很多时候会严重缺失的板块,《锦衣卫》算是给大家喂饱了。

编舞刘晓邑也是我心中内地最会编创音乐剧舞蹈的导演,没有之一。

这不是因为他编舞有多厉害,而是他对音乐剧舞蹈的理解,对人物、节奏和气氛的把握都很准确。他的舞蹈不是装饰,能把你的情绪带到更高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舞蹈方面也有我不喜欢的一点,就是有些地方太不分敌我,打着打着敌人都能跳成兄弟,这也是我认为这部戏最大的缺点:

就是太不严肃!(不是风格,是态度)

例如把那只蛐蛐叫做「刘晓邑」,例如随便叫人「爸爸」,例如锦衣卫的人扮舞女……等等。

这不是搞笑,这就是胡闹!

看得出,这次他们放得太开了,玩得太嗨了,完全放飞自我了!

这里我也想做个小调查,你会因为这些地方给《锦衣卫》加分,还是减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结果如何,刚刚也说了,瑕不掩瑜。

喜欢《锦衣卫》的另一个声音来自理性——原创音乐剧这么走就对了!

怎么走就对了?

就是要先得好听好看,歌舞欢腾,给大家带来欢乐,然后再讲究其他的,然后再追求其他的。

你的目标可以是《剧院魅影》和《悲惨世界》,但是你不能跳过去,也不能飞过去,只能一步一步走过去。

如果连好听的歌、好看的舞都没有,那一定没有人陪你走下去!

所以,看到有些人说它的剧本不够严谨,人物不够饱满,舞美让人困惑的时候,在我眼里,这是问题,也不是问题。

因为它给我的惊喜远远超过了它的不足。

02 我为什么说《锦衣卫》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我在《锦衣卫》身上看到了主创们对音乐剧理解的转变和提升。

联想到最近樊冲老师提出的「原创音乐剧已迈入2.0」的观点,刚好可以借《锦衣卫》来聊聊我对原创音乐剧的一些观察和看法。

我对原创音乐剧1.0和2.0的理解与划分是这样的: (以《赵氏孤儿》为代表的几部作品不在这个评价系统之内,我认为他们走的更远一点)

1.0是纯粹的 模仿 阶段,追求的是 形似 ,讲究的是 怎么像怎么来

2.0是自我 觉醒 的阶段,追求的是 神似 ,讲究的是 怎么舒服怎么来

1.0的时候,因为大家最看重的是「像不像」,所以「好不好听」和「好不好看」就被摆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

例如必须尽量多唱少说,即使唱得再难听,也还是要唱,而不知道,也不敢用「说」来代替。

这个阶段,我们流行一个词,叫「尬唱」

但是如果一种表演类型越来越不好看,那即使它再怎么「像」也是坚持不下去的。

所以,他一定会走向2.0阶段,慢慢理解到「好听好看」才是王道的「真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阶段,他们会跳脱出西方成熟音乐剧固有的束缚,真正开始探索我们自己的音乐剧之路。

其中一个主要体现就是,叙事和唱段的「若即若离」。

也就是大胆地增加对白的比例,先让叙事顺畅;同时,让唱段也时不时地挣脱叙事的枷锁,先好听,再去满足叙事。

之前,在《杨戬》身上我已经看到了这种苗头;今天,在《锦衣卫》身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看过的应该都可以体会到好。

有时候,「歌好听」的代价就是「叙事减弱」。就看你如何选择。

当然,也不只是《杨戬》和《锦衣卫》,最近新出的音乐剧,例如《她对此感到厌烦》和《无间道》,你会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这种风格。

这就是2.0的主要外在特征。

而《锦衣卫》,就是原创音乐剧2.0的里程碑式代表作。

它从模仿走向了觉醒,看懂了观众,也看透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看透音乐剧,也看透自己

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喜欢音乐剧?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看的第一部音乐剧都来自西方,到现在为止自己最爱的音乐剧也很可能就是某部西方音乐剧,但我觉得:

我们本质上爱上的,是一种戏剧加音乐,再加舞蹈的表演形式;

而不是:

西方戏剧,加西方音乐,再加西方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

能认识到这一点,不管对创作音乐剧,还是欣赏音乐剧都很重要。

但是因为音乐剧也是一种舶来品,所以很多人会先入为主,形成审美惯性,认为有西方特色的音乐剧才叫音乐剧。

这就是我们原创音乐剧1.0,甚至可以说中文音乐剧1.0的特点和枷锁。

这里的「原创」特指内地,因为我们还有港澳台,特别是香港的同行,看得更透。

大家公认的香港第一部原创音乐剧是1972年首演的《白娘娘》,作曲顾家辉,作词黄霑等,潘迪华主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不仅大胆地选择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白蛇传》,而且在音乐风格上也都很中国风而非一味「西风」。

例如其中就有一首很有本土特色的唱段《茅山道士》,唱到「天灵灵、地灵灵,茅山道士……」

很巧,《锦衣卫》里面也有这样的歌词。

从《南唐后主》开始,制作公司「剧伙」出品的几部古代题材的音乐剧打出的旗号都是「新·国风」

什么是「新·国风」?我不知道, 但是对中国题材的开发这很酷。

中国的故事,中国的音乐和中国的舞蹈,做得好,同样可以创作出能感染每个人的好音乐剧。

当然,这也不是说原创就要排斥西方元素,只是不要唯西方音乐剧马首是瞻。

重要的是跳脱,所有音乐风格都可以是我们的创作素材。

如果你认可,那么再进一步,如果一部音乐剧里面加入二人转你会接受吗?

嘿嘿,先打住。(这里其实也有故事)

04 怎么定义音乐剧?

那到底什么才算是音乐剧?

我看到太多人喜欢用一个定义去轻易地评价一部音乐剧,我不太认可。

我不想在这里引用学术定义,事实上它也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定义。

用《西区故事》的作曲、美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的话来说,音乐剧就是游弋在歌剧和杂耍之间的一种表演形式。

这是很笼统,说了又好像没说,但是我认可这种宽泛的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eonard Bernstein

因为定义都是出现在事实之后,它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不是欣赏的标准,更不能用它来束缚创作。

如果只用定义去评价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一件很狭隘的事。 即使可以,那也肯定是专家的事,而不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事。

所以,我的观点是,你可以说一部戏不是你喜欢的音乐剧,但请不要轻易说它「是不是」音乐剧。

尤其是在我们音乐剧发展的的初级阶段,以开放的心态去创作,以包容的心态去欣赏,我觉得这很重要。

《锦衣卫》首演之后压倒性的高口碑也足以说明一切:观众是识货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好听好看」才是重要的!

 《锦衣卫》,非常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锦衣卫》,非常好!
《锦衣卫之刀与花》25号返场表演

撰文 | 摸戏校尉

剧照 | 剧伙音乐微博

摄影:夏文雪、LamB、光池、天然sha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