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林的黄昏》

作者:斜塘晚晴

我又独自来到

十里斜塘的水杉林

在冬至将临的黄昏

一场西风

让水杉林披上红丝巾

或许

它们不愿离开大地母亲

而把眼睛哭红

高耸入云的水杉林

倒影在铜镜般的河面

宛若一排排竖琴

野鸭轻轻拨弄琴弦

水之音符

化作一串串珍珠项链

献给岸边拍照的新人

这是一年中

最暗的黄昏

这是一年中

最美的水杉林

谁会是这里的主人

魔戒中的霍尔特人

还是桃花源的武陵人

我不是这里的主人

我只管默默行走在

一年中最暗的黄昏

一年中最美的水杉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人介绍:吴同伟,笔名斜塘晚晴,山东梁山人,北大光华管理硕士。现居苏州从事金融科技工作,梧桐智投创始人。九十年代担任过科技类期刊的执行主编。业余喜爱诗歌创作,作品散见国内诗歌网络平台和期刊杂志。

水杉林的黄昏》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冬至前夕黄昏时分的水杉林描绘得如诗如画,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细腻,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自然以及个人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水杉林的红叶、河面的倒影、野鸭的拨弦等意象,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诗人对这些自然景象的赞美,实则是对生命之美、自然之妙的颂扬。同时,诗人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归属感的追寻以及对生命旅程中孤独与美好的深刻体悟。整首诗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水杉林的黄昏》思想内涵

自然之美的礼赞:诗中,“一场西风,让水杉林披上红丝巾”,生动描绘了水杉林在冬至前夕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的无穷魅力。诗人通过对红叶的赞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生命情感的抒发:“或许,它们不愿离开大地母亲,而把眼睛哭红”,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水杉以情感,表达了生命对母体的依恋与不舍,同时也隐含了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高耸入云的水杉林,倒影在铜镜般的河面”,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共生关系。

孤独与沉思的交织:“我不是这里的主人,我只管默默行走在一年中最暗的黄昏”,诗人以自我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在自然美景面前的孤独感与沉思,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归属感的追寻:“谁会是这里的主人?魔戒中的霍尔特人,还是桃花源的武陵人?”诗人通过设问,表达了对归属感的追寻,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美好与黑暗的并存:“这是一年中,最暗的黄昏;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水杉林。”诗人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美好与黑暗并存的现实,暗示了生命旅程中的复杂与多样。

《水杉林的黄昏》艺术特色

细腻描绘,生动呈现:诗人通过对水杉林、红叶、河面倒影等细节的细腻描绘,生动呈现了黄昏时分水杉林的美丽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拟人手法,情感丰富:“它们不愿离开大地母亲,而把眼睛哭红”,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杉以情感,使诗歌情感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

对比手法,深化主题:“最暗的黄昏”与“最美的水杉林”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诗歌主题,表达了生命旅程中美好与黑暗并存的现实。

意象丰富,象征深远:诗中“红丝巾”、“竖琴”、“珍珠项链”等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内容,更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如“红丝巾”象征生命的热烈与短暂,“竖琴”则暗示了自然的和谐与美妙。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诗人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诗歌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描绘自然景象到抒发个人情感,再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这篇《水杉林的黄昏》,写作风格上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在形式上继承传统诗歌的婉约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在内容上展现现代生活的个人情感和复杂性。

诗评作者简介:史传统,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在人民网人民智作、中国诗歌网等10几家媒体发布文学评论和诗歌作品1000多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