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大元帅之中,最为低调的应该就是刘伯承元帅了,他是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但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就从一线位置上退了下去。
其余几位元帅,要么在中央统领全局,要么在地方军区镇守一方,但刘元帅建国之后却像是隐身了一样,鲜有听闻,这是因为刘元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性格导致的。
当初毛主席有意让刘帅担任总参谋长,但却被婉言拒绝了:“我们是老人了,可新中国应该是年轻人的,我能做的只有为国家培养一些新人接替我这个老人。”
此后,刘帅便在南京开办了军事学院,潜心投身于培养人才的事业中去,深居简出,一直到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这位“军神”才再度出山,坐镇前线。
这次战役,众将领对“要不要打印度”这个问题争执不休,而刘伯承只说了一句话,便让在场的人哑口无言。
一、尼赫鲁的野心
对印自卫反击战,顾名思义,是我国出于自卫目的对印度发起的反击,经此一战,印度损失惨重,同时内部也因为没能及时恢复经济导致国家政权险些崩塌,虽然及时止损,但国力就此低迷,再也站不起来了。
不过这也是印度咎由自取,若不是他主动侵扰我国领土,发动侵略战争,也不会落得今天这步田地,只是印象中的印度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很弱势,为何敢主动挑起战争呢?
说到底还是领导人的问题,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先有华盛顿,后有罗斯福,他们在美国危难之际带领国家度过危机。
中国更不用说,毛主席开创了新时代,邓爷爷让中国的经济走上了正轨,为中国规划好前进的方向,所以我们才能迅速超越其他国家,步入超级大国行列。
只可惜印度就没好运气了,1947年,印度结束了近两百年的殖民地社会,但长期以来受帝国殖民主义的思想影响,印度先后几代领导人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二战结束后,和平成为时代潮流,但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并没有这种想法,一个国家想变强,要么沉下心来建设,要么对外殖民掠夺资源,比如强大的美国和苏联。
可尼赫鲁似乎脑子不太灵光,明明印度内部已经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了,他不带领国人专心发展,而是对外发动殖民战争,他以为印度很强?
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确实没什么威慑力,随后又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尼赫鲁趁着我国忙着对付美国,无暇分心,于1951年踏过了中印边境线并抢占了“麦克马洪线”地区。
1955年抗美援朝胜利,美国对我国有了忌惮之心,他记恨我们破坏了美国掌控朝鲜的计划,便积极支援印度,让印度能给我国带来点麻烦。
真是多事之秋,一战结束紧接着就是二战,二战打完打解放战争,然后又是抗美援朝,如今又来个印度,纵观我国近代史,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偏偏印度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实力一般,但就是人多,我国也没法迅速打败他,国内急需恢复,印度却在边上虎视眈眈,打不过我们也要盯着,真是癞蛤蟆趴在脚面上,不咬人却恶心人。
二、谈判不成,“那就打”
1959年,印度公然插手我国内政,企图割裂我国西藏地区,破坏我国统一,还制造了一起大规模恶性事件,导致许多百姓受伤,以及数名战士牺牲。
这已经是在我党的底线边缘来回试探了,尤其是主权问题,那是我国的逆鳞,出于理性,党中央派出周总理去印度和谈,解决矛盾,这一做法反而让尼赫鲁小看了我们,以为我们好欺负。
1962年,尼赫鲁表面一副和颜悦色的脸,答应回归地盘并道歉,结果转头就把军队开往边境组织进攻,我军一时没有防备,险些吃了大亏。
“那就打,没得谈,他敢来那就都别回去了!”毛主席早就压不住心里的怒火了,人善被人欺,要不是想早些恢复国力,加快建设,主席和老总们也不会派人去和谈。
结果自己一片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尼赫鲁更是扬言要直接“平推”中国,变成印度的领土,这如何得了,就连一向心平气和的刘伯承元帅也被激起了火,重新出山。
1962年9月,印度军在择绕桥对我军发起进攻,在激烈的枪战之后,我方数十名战士壮烈牺牲,这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直接导火索。
毛主席点兵点将,任命张国华为自卫战总指挥官,他是刘伯承元帅的“弟子”,曾在他手下做事,深得刘帅器重。
张国华率军赶往前线,刘伯承元帅也以“顾问”的形式随军出征,可在战前会议上,本来一致同意开战的众将领却争论起“要不要打的问题”。
原来对方不是什么无名小辈,而是印度王牌军,再加上美苏两国的武器支援,实力非同小可,所以有人提议暂且避其锋芒,找机会反击。
这种观点直接让“主战派”站了起来,他们被印度的行径惹恼,早就压不住心中的怒气了:“怕什么,当初美军不一样让我们打败了,现在还怕他儿子?”
众将争论不休,意见怎么也不统一,这时刘伯承元帅终于开口了。
三、骄兵必败
“必须打,而且还要打得漂亮,打出解放军的风采,这样才能告诉所有人,解放军不是谁都能惹的起的!”刘帅发表态度,众将也不再吵闹。
张国华也赞同刘帅的观点,随后就是该如何打这场仗,刘帅当时已经七十岁了,虽然隐退多年,但他“军神”的称号一直流传至今。
周围人都说请刘帅制定计划,但为了帮张国华树立威信,刘伯承拍了拍张国华的肩膀,对众人说道:“我就是个编外人,他才是总指挥,让他下令吧,我无条件执行!”
10月,中印战争爆发,在全军的配合下,首战赢得非常顺利,对方的王牌军第七旅竟然一个照面就被打退了,众人这才意识到,印军不是抗美援朝的联军,美儿子终究不是美国。
在张国华的带领下,部队分成两部分,前后夹击,对方所谓的“王牌部队”直接被全歼,消息传回北京,毛主席拿着电报,连连说好。
周总理之所以希望和谈,是害怕持续的战争影响国内人民的生计,但看到我军如此勇猛,首战告捷还是让他展露了笑颜,总理并非害怕打仗,只是他更担心人民而已。
虽然我军取得如此大的胜果,但并没有冒进,几个将军提议直接直捣黄龙让印军看看我们的厉害,却被刘帅阻止了:“不要轻敌,骄兵必败。”
这句话也点醒了在座的将军们,确实,因为赢得太轻松,以至于他们差点得意忘形了,骄兵必败的道理可是我们中华千年历史总结下来的经验。
果然,刘伯承丰富的战场经验起了大作用,印度失去了王牌军没有士气低迷,反而集结全军发起反扑,如果我军真的深入了,恐怕凶多吉少。
第二次战役,印军一字排开,宛如一条长蛇巨蟒,浩浩荡荡的军队看着就让人发怵,张国华又将部队分成三份,分别进攻首、尾和腰部,对方的军阵被划成三段,分崩离析。
结语
对印自卫战来得快去得也快,尽管有美苏两国的支援,印度还是没坚持多久就投降了,自此以后印度再也没敢侵犯我国边境一步。
这场战争比起抗美援朝不足一提,但却让我国对自己的实力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中印这一战干净利落,自此中国进入了很长一段和平期,再没人敢对我国有“非分之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