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鬼谷子有言:“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懂得一个“藏”字的智慧。

藏智,是韬光养晦;藏言,是懂得分寸;藏心,是守得安宁,善藏,就是一个人最深远的见识,最顶级的格局。

一、藏智,大智若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李白《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菜根谭》中有云:“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恃才彰显,极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嫉妒,招致祸患。

而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藏器于身,不露声色。

三国时期,荀攸辅佐曹操,他才智过人,谋略超众,曾帮助曹操多次取胜,然而为人却很低调。

他始终谨记“功高不可震主,锋芒不可凌人”。

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封赏荀攸为军师。

得到封赏,好友皆来庆贺,并好奇问道:“听说攻取河北时,全靠您的妙计才能取胜,和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吧。”

荀攸一向低调寡言,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这都是军队的功劳,和我没太大关系。”

正是荀攸这种内智外愚,不露锋芒,不邀功劳的智慧,让他在朝二十余载,无论风云变幻,始终能够保全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古语云:“海不言自深,山不言自高,人不言自能。”

大海从不夸耀自己的辽阔,但人人都能看出它的博大;高山从不显摆自己的峻险,但人人都能看出它的巍然。

低调自持,是强者的姿态;不骄不炫,是生活的智者。

欲成大事,切勿人前卖弄,而是要收敛智慧,藏而不露,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沉淀自己,方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扶摇直上九万里。

二、藏言,大辩若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朱柏庐《朱子家训·全文》:“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黄庭坚在《赠张叔和诗》中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人生的诸多烦恼祸端,大都缘于言语之间,当你阅尽千帆,便会发现,越是有修养的人,越懂得藏言。

冉雍是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

在《论语·公冶长》记载了他这么一件事:

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可惜不善于言辩,没有口才。”

孔子不认同,回复道:“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意思是伶牙俐齿地和别人去争辩,咄咄逼人,只会惹人讨厌,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在孔子看来,善于言辩者未必就胜过不善言辞之人,很多时候,说得越多越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浅薄。

正所谓:“高山不语,静水流深;智者无言,心有日月。”

所以,与其毫无分寸的直言不讳,事无巨细地表达自己,不如保持沉默。

懂得藏言,知人不评,知事守口,说话知分寸,是处世的清醒,更是做人的智慧。

三、藏心,宠辱不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本是喜乐参半,面对生命中的无可奈何,最好的还击便是不惊不惧,不言悲喜。

藏住心事,悲苦自渡,向阳而生,在生活的泥潭里,修一个从容淡然的心境。

王维曾是风光一时的状元郎,初入长安便一举夺魁,人到中年,却历经官场沉浮,因为小人陷害,多次遭遇贬谪。

普通人,如果在被命运一次次逼到绝境时,或许已经自暴自弃,而他却始终如一的淡然。

历尽沧桑后,他说“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在终南山时,他缘溪而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他隐身山水,修养身心,在最低的境遇里,反而活出了至高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说:“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和绝望。”

人生总有风雨坎坷,而决定未来风景的,不是当前的境遇,而是你当下的心态。

沉溺于困境,只会自乱阵脚;真正的智者却会藏心静气,泰然处之。

藏心,是宠辱不惊的淡然,是不动声色的从容;藏心,是悲而不言的坚毅,是苦而不语的内敛。

无论当下的境遇如何,静下心来,安之若素,你只管做好自己,时间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周易》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生活中,越是厉害的人,越是深谙“藏”的智慧。

藏智,是一种格局,守拙内敛方能处世安稳。

藏言,是一种修养,人稳不言方能远离是非。

藏心,是一种境界,宠辱不惊方能宁静致远。

藏,是保局之法,也是破局之道,人生,懂得藏的智慧,才能行稳致远!

不论人生境遇如何,愿你我都能持心自守、宠辱不惊,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