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时间,2024年就结束了。那么,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将会是多少?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健委都尚未发布过2024年任何一个月或任何一个季度的出生人口数据,但有个别地方的卫健委或医院发布过本地今年出生人口(或分娩量)数据。下面是一些例子:

12月26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发文介绍,该院2024年第30000个宝宝在爱与希望中平安诞生了!这是医院连续8年年分娩量超过2万例后,在第9年再攀高峰,年分娩量破3万例。

虽然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没有说明今年分娩量比去年同期增加多少,但今年分娩量比去年增加,这一点是肯定的。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24年12月26日文章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24年12月26日文章截图

12月26日,广东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发文介绍,12月25日,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2024年总分娩量突破了10000例,较2023年增长23.57%。

12月24日,《羊城晚报》旗下账号“羊城派”发表报道称,截至12月23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产科部产科(增城院区)产科分娩量为10113人,预计全年出生10300人,而2023年约为8300人,2024年增幅高达24%。

12月18日,洛阳网发表一篇题为《龙年进入尾声可能还有一拨龙宝宝晚高峰》的报道称, “从去年下半年起,医院的产检建档量就明显开始增多,今年大年初一凌晨1点21分,医院首个龙宝宝降生;在5月23日一天,就出生了5对双胞胎;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共出生54名‘国庆宝宝’,10月新生儿出生量也创下医院今年的新高。”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孕产保健部主任宁飞燕说,截至11月底,该院共出生新生儿10107名,较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预计到12月底数据仍将有小幅攀升空间。随后,记者又从洛阳市中心医院产科了解到,该院的龙年生育数据同样喜人。“截至11月31日,今年我院共有3000余名新生儿出生,较去年同期增长约三成,最忙的是10月,共有342个龙宝宝在我们产科降生。”该院产科主任谭玉杰告诉记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1日,河南周口市中心医院发文介绍,据了解,与去年相比,今年周口市中心医院产科的分娩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涨幅较大。2023年1月份到10月份共接生2754名宝宝,2024年1月份到10月份共接生3212名宝宝,2024年比2023年多出458名宝宝,同比增长16.63%。

周口市中心医院2024年11月21日文章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口市中心医院2024年11月21日文章截图

11月11日,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发文介绍,今年是农历龙年,许多家庭希望在这一年迎来新生命,加之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的积极影响,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在10月份迎来了分娩量的新高,据统计,今年在该院“报到”的龙宝宝们同比去年明显增长,1月至10月分娩量同比增长50.67%。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4年11月11日文章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4年11月11日文章截图

10月21日,苏州市政府网站发布数据:2024年1-9月,常熟市(由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户籍人口出生2346人,流动人口出生2494人。而2023年1-9月,常熟市户籍人口出生2140人,流动人口出生2243人。可见,2024年1-9月,常熟市户籍人口出生同比增加206人,流动人口出生同比增加251人。

但也有少数地区今年的分娩量同比下降。例如,据湖南媒体红网12月25日报道,岳阳市政协委员、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主任医师肖锦艳所在的小组提出了《关于低生育背景下优化产科医疗资源配置的建议》的提案称,近年来,岳阳市出生人口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24年1-11月机构分娩量22318例,较去年同期辖区下降2.83%。

2023年底,我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2024年中国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会反弹吗?》预测:2024年出生人口会有小幅反弹,理由是:首先,由于三年疫情而推迟生育的相当一部分夫妇都在2023年备孕,这些孩子将在2024年出生。其次,2023年结婚人数比上一年增长。第三,2024年是龙年,由于龙在传统上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带有吉祥寓意,不少夫妇都希望生个“龙宝宝”。

综合各种因素,我基本上维持先前的预测:2024年出生人口会有小幅回升,即超过2023年的出生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而根据联合国在2024年7月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为890万人。

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政策干预,出生人口下降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原因是:年轻人口和育龄妇女数量下降;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改变,不婚不育的人群在增多,年轻一代生育意愿低迷。要扭转出生人口下降的大趋势,需要出台更大力度的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包括生育补贴、普惠托育服务等),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