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从国家建立到方针对策再到体制确定,赵普都是最大的幕后推手。

黄袍加身、先南后北统一政策和杯酒释兵权闹剧,宋初一切的一切,都少不了赵普这货。

名字有个普字,干的事儿没一个是普通的。

公元964年到公元973年,在开国皇帝手里当了十年宰相,给历代开国皇帝的宰相强势排个名次,赵普稳稳当第一。

赵普打击了武将集团,本身也不是科举出身,只是识字的小知识分子,不然也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笑料。

哪个集团都不归属的赵普,用行动诠释了我就是最强势宰相这个概念,从皇权到军权,都得听他的。

这货从刚当宰相就和宋太祖硬刚上。

按照北宋制度,任命宰相文件需要在职宰相签字,尴尬的是,前任宰相离任,暂时没人签字。

宋太祖赵匡胤这货也是大大咧咧风格,表示没宰相签字,皇帝我本人亲自来签字,也体现给你赵普面子。

没想到,赵普这货不要这个面子,表示不该你皇帝签字的地方就不能签。

其实,这次是赵普还没上任给宋太祖搞得下马威,先立个规矩:不该皇帝管的事儿少管。

当上宰相的赵普,牛气程度有过之无不及。

一次,他写奏章推荐一名官员,宋太祖不同意。

这次不是皇帝你坚决不能签字的态度,而是不签字不拉到。

第二天,赵普继续上奏,宋太祖依然不同意。

第三天,来人继续撕扯,所谓撕扯,愤怒的宋太祖把赵普的奏章撕烂扔在地上。

赵普也是生猛,坚持不慌不忙来日方长原则,把宋太祖撕烂的奏章拿回家,不是重新抄一份,而是粘在一起,第二天继续上奏,表示你一定要批准这份,我也不会重写。

宋太祖实在没办法,只能给自己个台阶,表示我到今天才理解你为国家举荐贤才的良苦用心。

赵普对上级这么坚持提意见,对下级却又是另一副嘴脸:谁都不能提意见。

他在办公室放了个大瓦壶,估计是学习唐朝酷吏的请君入瓮,这是请奏入壶,他把各种他不同意的奏章全部扔到壶里,一把火烧了。

这颇有点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自己的奏章,皇帝撕了粘好还要继续上奏,别人的奏章,全部烧掉。

虽然北宋在军权上面搞制衡,可这种制衡在赵普这里完全行不通,他把枢密院压制得完全没有存在感。

曹彬曾建议收复幽云地区,赵普不同意,这事儿就不能干,完全看不到枢密院的影子。

北宋灭蜀之战,大将王全斌等纵容士兵抢夺蜀中子女财产违法乱纪,蜀地人告到朝廷,本来该枢密院处理,却是赵普来处置,枢密院完全是个摆设,插不上话。

赵普如此强势,除了自身确实能力出众外,他和宋太祖特殊关系使得他能够将权力集中。

赵普之后,这种强势相权虽有些许减弱,但强势地位一直延续到宋真宗时期,澶渊之盟大小事务全部由宰相寇准决定,皇帝亲征如此大的军事行动,枢密院完全没有发言权。

寇准之后,北宋宰相的权力逐步分化,比如范仲淹和王安石搞变法的身份都是参政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