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我觉得你平衡得很好了,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

这是咨询师给我的反馈。我从没想过会有人这么回答我。回想起这些话,还是有些难以抑制地想要流泪,或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感到被看见被感同身受了吧,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用斥责或是沉默反向表达对你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学路漫漫

初中开始我逐渐成乐一个“问题孩子”,初三下以自学的名义回家“躺平”,考上高中后,又用相同的借口休学了整个高一。

这件事情除了家人和高中老师、同学外没有任何人知道。或许是他们潜意识觉得休学是一件不好的事,也无法接受我不能上学的事实。

休学一年的我本该在今年9月重返校园,但仅仅复学了两天,就被一种强烈的“濒死感”压制,之后便没再去过。当时的我可能也不愿相信自己病了,觉得自己只是逃避,只是抗压能力差。“怎么就你不行?”甚至连我自己都很认可这句听过无数遍的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钱不是万能的,但我们不能没有钱一样,虽然我不认为学历是万能的,但依旧认为自己需要学历。所以,我前往医院寻求帮助。此前的一年里,我只是单纯地休息,没有为复学做任何努力。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名医门诊室里,父母依旧觉得我“没病”,总是抢先我一步回答医生的问题,最终诊断的结果是适应障碍。经过量表、脑电图、精神压力测量之后,我迎来了第一次心理咨询。

但我和这位咨询师的工作并不顺利,直到后来在别的平台上找到了现在的咨询师。

第一次真正被感同身受

咨询工作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直到最近才真正涉及到我对自身情绪体验的感知。用咨询师的话来说就是,之前的我总像是在说另一个人的故事。

我察觉到了这点,好像事件本身,例如不想写作业、讨厌运动会、对进入校门感到恐惧等,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例如我总是担心未完成作业的自己,会受到的老师的指责,焦虑于可能受到的惩罚,例如被扣表现分,或是被通报到家长群。这些惩罚带来的耻感令我无法忍受,成为我初高中不愿意去上的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算你别的地方已经做的很好了,但还是会受到批评。”咨询师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动容,让我感到被认可和理解。

过去身边的人对我这份耻感的评价都是,“这怎么了,你人去学校不就行了,课上了最重要,别的去管他干嘛呢。”“你就是想太多了,别去想就好了。”但如果我真的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这份敏感,也就不会生病了吧。

这是我第一次被这样共情。

孤立无援的日子

我认为被认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因为父母或许是一个孩子,一个抑郁症孩子最后的避难所了吧。

我和爸爸僵硬生疏的关系,或许就是从我无法上学时开始的。

休学的我总是以“躺尸”的形式度日,企图用自我惩罚获得良心上的宽慰。而我的爸爸认为是手机害我如此不求上进、昼夜颠倒,于是总会“破门而入”将它夺走。一次气急时,他威胁着问我要不要去上学,说不愿意上学的话就把我的书全都卖了,还要开车带我去工地干苦力,看看到底是读书好还是打工好。甚至他还把我抱到楼梯口,差点将我扔下去,好在我的书和书包代替我飞了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记得初中时期,老师就我不愿意上学的事情约谈了我的父母。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导主任在约谈中对我和父母的指责,“你还听音乐啊,我女儿都听英语”。是啊,我对学习、对上学本身并不反感,我只是讨厌那些羞辱人的惩罚、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和无时无刻不在的批评、比较和压力。但大家从来不理解我。在他们的印象里,作为学生的我们要面对的课题只有“学习”。

最后的避难所终究转变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这也是每年都有如此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吧。

“中国小孩能想到的最残忍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死来唤起父母的愧疚”。

今年,我正在好起来

尽管我依旧对生活对世界感到失望,但我开始觉得活着好像也不赖,没有那种死了更好的感觉了。

在我彻底休学之后,父母好像也逐渐接受了我不能回到学校的事实,不再说一些“为我好”的话了。尽管很多时候还是会感到一些无形的压力,不管是来自家人的、朋友的、社会的,但得到了父母的理解真的让我感觉舒服了很多,我非常感谢他们能接受这个破碎的、不完美的我。

近两年的“挣扎”在我的手臂上留下了一条非典型的疤痕,那是指甲掐进肉里留下的。但就算是这样破碎的一面,它也被看见、被接受、被理解了。我非常感谢我的咨询师,她说,“我想你当时一定很无助、很绝望吧,你心中有很多的愤怒、委屈没有发泄出来。我觉得你已经平衡得很好了,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我还是没能成功回到校园,但也不再那么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我开始学习心理学,了解自己和别人是怎么一回事,也看了许多课外书籍拓展自己的兴趣;尝试记录自己的感受,分析理解它的缘由;开始参加各类志愿活动,丰富人生体验和阅历;同时也对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了一定的计划,找到了些许学习的方向和努力的动力。

我的治疗还在继续,期望自己能在下学期重返校园。希望读到这的你们也能够被看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好起来。

今日作者

小沈

休息中的16岁高一学生,有比同龄人更多的“胡思乱想”和经历。正在寻找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并期望自己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加入我们吧

(加入公众号)

审校/鑫姐、羊羊、杠铃

责编/杠铃

美编/杠铃

图片/作者提供、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