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呼吁年轻人减少欲望,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当我刚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原本是想吐槽——为什么偏偏是年轻人要减少欲望?难道中年人、老年人就不应该减少欲望了么?

世界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难道不是在欲望的催化下不断向前的么?

但认真看下去,却发现复旦大学的这位梁永安教授所说,确实有些道理!

因为他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希——年轻人应该更理性地看待欲望,在追求和满足之间找到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提醒人们,过度追求感官享受和物质财富会导致心灵的迷失和行为的偏差。

有些人为什么会迷茫、会彷徨,终究还是自己的实际情况跟不上自己的欲望!心里想着豪车美女,兜里却只有两三百甚至更少,又怎能不纠结?

一旦遇到某个机会,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奢求”,哪怕有些不道德,甚至违法,有些人都有可能去做!

从这个角度而言,减少欲望,未必是件坏事情!更何况,减少欲望,并不是让你没有欲望,而是更加理性地去审视自己的欲望,从而实现一种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物品》,就是一部记录欲望和现实冲突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里,生活在危机当中的主人公帕特里·卢卡宁,有一天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能否建立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之上,而非去不断追求那些难以拥有的东西?

于是,他开始将自己的所有东西都藏了起来,每天只从中取出一件,且不能购买新的东西。

当他做到第八天的时候,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只要七件物品就能活下去,不需要更多的物品。

于是,他开始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最终得出来一个结论——你的物品,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你的生活也不是由你的物品所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部纪录片并不是让你彻底消除欲望,而是强调——唯有理性地消费,不再盲目追求物质,我们才能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

而这个观点,恰恰契合了梁永安教授的观点:减少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想要做到这些,有如下几种方法:

  1. 自我反省与认知:定期思考自己的各种欲望,分辨这些欲望,究竟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还是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
  2. 控制冲动消费:在下单前,给自己设定冷静期,避免冲动消费,尤其是超出自己经济实力的消费;
  3. 培养简约的生活方式:不单纯追求品牌或者新款,而是更加注重物质的实用性、及耐用性;
  4. 减少无效社交:将注意力更多转移到家人、朋友,以及自己身上,减少无用社交。
  5. 提升精神追求:可以通过阅读、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层级,而不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满足来愉悦自己。
  6. 保持平和心态:人生难免不如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和失败。将自己的关注点更多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

念随心转,当我们学会适度满足,减少那些无效的内耗时,就会发现自己变得快乐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