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印象里,熊廷弼由于“嘴毒”和清高,不仅得罪大量同僚,也不会在朝堂结交盟友。所以遇事就被群起而攻,以至于难以施展才华。实际上这位“江夏大炮”非但不是孤臣,他的关系网还非常广。
熊廷弼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最初连续几次乡试不中。在他有点心灰意冷时结识了第一位盟友,武昌府推官胡嘉栋。正是胡嘉栋的鼓励和资助,让家境贫寒的熊廷弼有了坚持的动力。之后两人也互视为知己,并在朝堂互相扶助。
万历二十五年乡试,熊廷弼原本又要落榜。但主考官兵部主事冯上知,在“搜落卷”时不仅挑出了熊廷弼,还将他点为“解元”(也有人认为胡嘉栋在幕后有推荐或盘外交易,理由是熊廷弼的会试成绩很普通仅列三甲第115名)。
注:明代科举主考官在阅卷过程中,除了复核阅卷官选出的考卷,还需抽查被淘汰的考卷,以免遗漏或误判,这一步骤被称为“搜落卷”。
冯上知是东林骨干人物,和赵南星关系密切,在“李三才弹劾案”中他也是吏部尚书孙丕扬背后的重要谋士。所以在那个党争激烈的年代,熊廷弼这个“楚党”却有个东林“恩主”和“座师”。
万历二十六年会试时期,熊廷弼凭着解元的名号,结识了一个重要人物 – 礼部尚书郭正域。两人不仅相见恨晚结为知己,在郭正域的引领下熊廷弼也正式加入楚党。
万历三十一年,郭正域因“妖书案”被停职查勘。熊廷弼不仅多方联络搭救,还与郭正域“指腹为婚”结为亲家,以示绝不背弃(后郭家生子、熊家生女并按约定成婚)。
熊廷弼入仕的第一个职务是保定府推官,由于工作用心且能力出众,获保定巡抚汪应蛟赏识并与之结交。在汪应蛟的推荐下,熊廷弼又结交了东林的江秉谦、刘弘化、周朝瑞等人。而且这些都不是点头之交,在熊廷弼落难时他们都主动出面救护。
除了楚党和东林,熊廷弼还和其他“党派人士”有着广泛的交往。如齐党魁首亓诗教、昆党领袖顾天埈,他们和熊廷弼都是知交好友,私下通信来往频繁。除此之外,还有宣党首领汤宾尹。虽然熊廷弼说他们不熟,但叶向高却出面证实过他俩私交密切。
熊廷弼关系网的能量如何,我们来看看熊廷弼的斗争“实例”。
万历三十九年,熊廷弼被升任提督南直隶学政。在整治南直隶士风的过程中,熊廷弼激怒了江南士绅和东林,例如他黜落了东林魁首顾宪成长子顾与渟的生员资格。很快就遭到东林的报复,应天巡按御史荆养乔弹劾他“庇护奸人、杀人媚人”两罪。
注:“庇护奸人”是指控熊廷弼在一桩“士子纵淫案”中包庇科举世家(太平府)梅氏,“杀人媚人”是指控熊廷弼为向宣党首领汤宾尹示好,故意杖责打死曾得罪过汤氏的士子。
负责调查此案的左都御史孙玮由于偏向东林,就想通过程序手段(荆养乔的弹劾后被证明不实)扳倒熊廷弼。他以“二御史相争,必行勘,乃足服其心”为由,让熊廷弼返乡待勘。
不仅楚党全体出动(官应震、姜性、吴亮嗣、梅子焕、黄彦士等),齐党亓诗教、宣党赵兴邦、昆党的张笃敬等人也纷纷上疏为熊廷弼辩解。熊廷弼的东林友人们虽然没有出面相助,但也没有站出来攻讦他。
熊廷弼的这帮盟友几乎全是言官,攻击力十足。在他们的反劾下,孙玮和左副都御史许弘纲很快就招架不住,两人最后都被迫请辞弃官。除他俩之外,南京吏部尚书赵焕(偏东林)也被弹劾下岗。
也正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能量太大,让神宗有些忌惮。皇帝最终选择两边各打五十大板,让已被证实清白的熊廷弼继续在家待勘。
萨尔浒惨败后,明廷急召熊廷弼还朝并任命他为辽东经略。原本朝廷没什么人针对他,但由于他坚决不同意朝廷主张的“辽人守辽土”再加上他的“嘴毒”,从而主动挑起了纷争。例如他弹劾兵部调兵慢的《部调纸上有兵疏》,不但不就事论事,还莫名地要骂上一片。
兵部尚书黄嘉善、户部尚书李汝华,身担兵饷重担,皆图全躯保妻子,莫有肯为皇上拼死力争上紧干办者,何况各省镇督抚诸臣。
这么搞怎么会不被群起而攻?所以熊廷弼经辽的靠山万历驾崩后,各路官员就开始集火弹劾熊廷弼。其实这时候熊廷弼不见得要下岗,因为他的盟友们也纷纷出面跟他的敌人们斗得有来有回。
但天启登基后,有拥立之功的杨涟很聪明地捅了熊廷弼一记“软刀”。
刚烈男子一刀两断,端不宜效近来顽钝行径,既不认作,又不肯去,使麻木不仁之症受之国家 ……
《言边事三疏》
杨涟明面上建议熊廷弼配合调查弹劾的问题,实际暗骂熊廷弼婆婆妈妈、不敢担当。耿直的熊廷弼哪里受得了这种阴阳怪气,不待朱童蒙的查勘结果,就直接上疏天启请辞。就这样熊廷弼刚收拾好辽东残局就自己申请下岗了。
而朱童蒙提交朝廷的报告对熊廷弼的评价很高,“臣入辽阳,民士庶垂泣而思,遮道而代之鸣,谓数万生灵皆廷弼一城之所留”。但熊廷弼的意气用事,也让年轻的皇帝认为他遇事就撂挑子,所以也不提让他复职的事情。这才有了后面辽沈失陷,朝廷被迫复召熊廷弼的事情。
天启二年广宁惨败后,朝廷开始议处王化贞、熊廷弼之罪。兵部左侍郎王在晋第一个站出来保熊廷弼,请求皇帝允许熊廷弼出关收复宁(宁远)前(广宁前屯卫)将功赎罪。
御史江秉谦和兵部给事中刘化弘,也不包庇自己的“同党”王化贞,上疏为熊廷弼喊冤。他们指出熊廷弼的经略之权被王化贞伙同兵部尚书张鹤鸣、职方司郎中耿如杞架空了,不当背负战败主责。
接着礼科给事中周朝瑞上奏朝廷,恳请给熊廷弼戴罪立功的机会。内阁叶向高在这份奏疏上票拟“留着用”。天启询问为何如此票拟时,叶向高的答复是“熊廷弼似胜王化贞”,须知叶向高是王化贞的老师。
在他们的影响下,朝廷舆论一度认为熊廷弼会被轻判,但是天启早已决定处死熊廷弼了。除了之前约定的熊廷弼和王化贞“同功同罪”,熊廷弼自己的行为也让皇帝有了必杀之心。
使广宁告急之日,廷弼肯仗义誓师,或卷甲疾趋广宁,提一剑以勘祸乱,或坚垒固守右屯,收余烬以图恢复,反败为功,且不朽。计不出此,一闻大兵既败,疾呼不救,先奔榆関,尚书平日何等威风,一旦作此举动,岂不负国恩而遗笑于天下乎?即有盖世之气,料事之明,亦不足以赎丧师失地之罪矣。嗟乎,封疆大臣破坏封疆,国有定律,百口何辞 ……
首先,熊廷弼在知晓王化贞战败后,既不尝试夺回广宁也不组织防守,而是直接弃守关外(王化贞没跟他一起返回山海关)。这在天启和朝廷部分官员看来,就是能为而故意不为,其心可诛。
我祖宗特起熊廷弼于田间,授以经略,赐之尚方,宠极人臣,义当尽瘁。然廷弼欺朕即位之初,始则托病卸担,举荐袁应泰而辽阳亡;既则刚愎不仁,广宁败后,不发援兵,望风先逃,而使辽河以西尽失……
其次,天启觉得自己和先皇(万历)都厚待熊廷弼,但他每到关键时刻就“撂挑子”,天启觉得不杀不足以平愤。所以熊廷弼被判死刑后,虽然叶向高、孙承宗多次出面为熊廷弼缓死(推迟执行)并谋求大赦,但天启最终还是下令将其斩首并传首九边。
编者附:通过熊廷弼的经历不难看出,他这个“楚党”颇受一些东林骨干的看重。并不是东林想挖楚党墙角,而是明朝的“党派”跟现今的“党派”不是一个概念。东林、阉党、楚党、浙党等等组织都非常松散,均是因一时利益、志向、欲求而抱团形成。各派系并不能严格区分,经常性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