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业利差损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12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重点提及了人身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及应对。

近年来,受利率下行的影响,我国寿险业投资收益率快速下行,负债端成本则相对刚性,利差损风险加大。如何管控利差损风险,成为当前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利差损"利剑"悬顶

《报告》提到,随着近年来利率中枢下移,我国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明显下降,但负债成本较为刚性,加之资产久期普遍短于负债久期,人身险公司面临资产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的压力。

回望20多年前,8.8%预定利率的人身险保单进入狂欢夜。但随着央行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中国寿险业第一次见识了利差损的威力。几家头部寿险公司是当时那次利差损风险的主要受害者。

在国际市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末都曾面临利差损问题,甚至引发了人身险公司倒闭潮。

站在当下,随着利率长期下行和监管部门多次下调利率的"吹风",利差损风险成为保险业高频词汇。

当前行业对于潜在的利差损风险已达成共识。在新华保险2023年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当时还是新华保险总精算师的龚兴峰直言,2023年资本市场的波动,给整个寿险业上了一堂生动的利差损风险课程。这个课程就是在于利率的杠杆作用,特别是对长期负债的杠杆作用,如果不能覆盖负债成本的话,产生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周期及国际竞争影响,使市场利率不断下降。而利率的持续走低,使得保险资金面临资产荒和再投资的双重压力,利差损风险凸显。

从负债端来说,近年来市场利率下行,存款利率、银行理财收益均快速下降,保险公司们则抓住契机销售了大量高预定利率的寿险产品。杨泽云直言,此前的存量保险产品不仅预定利率较高,而且还面临着产品销售费用率高于预定费用率的情况,期待用投资收益来补偿费用率的不足。然而,市场利率的下降不仅降低了保险资产的收益率,也无法补偿费用损失。

转变经营思路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已从多个层面引导保险公司防范利差损和降本增效。包括降利率、降手续费等。《报告》也指出,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采取了包括推行"报行合一"、下调传统险预定利率以及对万能险和分红险的实际结算利率进行压降等一系列措施来防范利差损风险。

不过,在业内看来,要渡过利差损这个难关,险企还需自上而下转变经营思路。在陆家嘴论坛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已经透露了接下来的保险业发展思路。李云泽表示,将推动保险业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引导保险机构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丰富产品供给,完善保障服务,推动供需更加适配。

谈及转变经营思路的具体举措,杨泽云指出,主要在于调整产品结构,降低保险产品中的储蓄属性,提高产品的生存或者死亡风险的保障属性。增加供给储蓄属性较强的保险产品,与客户共担利率风险和收益,降低储蓄型保险产品固定收益。此外,提高保险产品的附加服务,如保险+医疗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保险与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产品等。

强化资产负债联动

根据海外经验,保险业应对利差损的方法除了下调产品预定利率降低保险负债端成本,还应该从资产端发力,并做好资产和负债联动。在资产端,需要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夯实投资能力。

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配置难度进一步加大,面临资产荒。此外,保险公司在高利率时期配置的债券、存款等资产临近到期,在低利率环境下配置难度增加。

方正证券研究所金融首席分析师许旖珊认为,长端利率持续下行,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或是险资增厚投资收益的重要方式之一。展望2025年,分红险、万能险推广预期增强背景下,资产配置以及投资能力或将成为行业分水岭。

对于投资端的具体举措,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保险公司要多元化投资组合,分散投资于不同资产类别和地区,以降低单一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另类投资比例,如基础设施、不动产、私募股权等领域,这些通常能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并且与传统资本市场相关性较低。此外,险企还可以探索跨境投资,寻找海外市场的投资机遇,但需注意控制汇率风险。

在投研能力建设方面,安光勇表示,保险公司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利用专业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捕捉市场机会,同时加强对冲工具的应用,以管理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