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阳九辨
一、艺术家之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境界的包容性,在国画创作的广义上已达完满的“无对之境”,即一种永恒境界。由心仪到深入直至完成这一境界对每一个游于艺者皆为终生之事,古人之所以具备不可超越性,并非今人退步,而是它的完美如天地自然般出现并永存,这也是从古至今常与变的自持状态。“抱常而守一”是本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理念,是无可改变的一种永恒真理。
二、笔墨当随时代的误区
我们往往为推陈出新而时常重温石涛此言。时代不同,笔墨随之变化,既有望文生义之嫌,又失于表面化的思维。笔墨是技巧,它的灵性随驭笔者性情的感动而生发,太阳不随时代更变而明灭,山川、草木等亦然。因此,有些事物表面在变而本质未变,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著作所探讨的旨趣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天体物理学多年来的研究结论与中国道家及印度教之结论惊人地并行且无丝毫改变。
三、流派的谬误
很多人动辄以某门、某派划分国画领界,同时又有人极热衷于打造什么门派,实则天下唯一派而矣,即正派。“君子不党,君子周而不比”,无派则大气。文王不派,孔圣不派,故德配天地,道义千秋。无派则无牢笼之鄙,故而能和,和者为大,分之必小。南宗、北宗皆归一宗,即正宗天道,不中必不正,不正则不大,不大必不久。
四、形与神辨析
造型与笔墨皆为国画重要因素,但若只强调造型而乏神韵,终非上品。国画是以情领形,以神造型,神遇迹化,情动而形移。对此而言,形为次,不可只张扬形姿,应赋予形以神韵。
五、关于传统与继承
继承传统是精神领域的事。如孔子云:“力不从心,中道而废,今女画”。亦有不会借鉴前人而言前人非者,不知其可也。传统是财富绝不是累赘。艺术是求得心灵的自在,无需争比,争比只能使人心性浮躁,创新的诱惑也会造成意识上的深度迷惘,心也不会沉静。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以博大自尊为底蕴的中和境界,大中至和、至高无上,就此意义而论,国画艺术的发展不存在创新问题,只争取在继承的深度和广度上再诚恳一些罢了。
六、风格何处寻
风格是一种内在修为的外在呈现,它是一种面貌和韵度,只能得之于自然而然之间,而不是争强斗狠或追求模仿乃至设计所能得到的。有意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见无心才是本心,无心亦是诚心,艺术上切切只管修心,莫问前程,如此才能得大道之万一。
七、悟之妙
以小事悟大道,故能明一而现万千;如视牛耕犁入土而想到力度,虫子吃木而悟线条,云水风度因其流畅而联想到不著痕迹,以生活常态悟天理,始能知天人和一之妙境。因此在绘画上淡化大湿大密,不重形而忘形,以不动容的心态尊重事物本来面目而达冲和之境,其乐也无穷。
八、曲线的深度
教书、创作皆应具深度,不能浅尝辄止。抓住艺术心灵的渊源,才能具备置身寂寞之道的恒心,急功近利、求脱过早,终生难以成熟。求新骛奇、好异尚怪不可怕,怕不知返。豆芽之生长、山水之起伏、云烟之波荡、历史之转折都逃不开一条曲线,即曲折之路为万物运动之轨迹。
九、再谈“抱常守一”
针对创新问题,有必要再重温古人强调“守一”的见解以释今日之疑。“守一”能使心沉,能使心安,“守一”能促使我们将外在的追求深化为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体悟与品味,而达感同身受之境。如欧阳修所云“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口”,因此才能历久而弥心。故而不要妄谈创新,妄者,姑妄言之也,既如此我们也就习惯了故妄听之,既不严肃、也不负责任。
霍春阳,生于1946年,河北清苑人,美术教育家、著名书画家。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天津市中国画学会会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原中国画系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