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禅者,俗姓王,法名熹,清代著名书画大师、佛学大师、古琴大师也。生于四川省梁山县仁贤乡(今重庆市梁平区),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享寿七十七。其一生,艺术追求与佛法修行并重,名扬四海,与“扬州八怪”齐名,居清中晚期书画名家之首。
竹禅幼时便展露书画天赋,十四岁出家于梁山县城北报国寺,受戒于双桂堂,成为第九代双桂法脉一超禅师的嗣法弟子。其一生云游四方,足迹遍布川渝、湖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走访古刹丛林,遍游名山大川。此等广泛游历,不仅开阔其视野,亦深化其佛法义理,终成深谙佛法之高僧。
竹禅之艺术才华,世人皆知。其精通诗文、书画、篆刻,尤以水墨人物、山水、竹石见长。其画作风格独特,自成一派,与“扬州八怪”并驾齐驱。其水墨人物,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山水之间,意境悠远,气韵生动;竹石之作,更是姿态万千,神韵非凡。竹禅常言“必得成竹于胸中”,故其画竹,上而尖顶,下而笋根,全身透露,影现檀栾,风晨月夕,恍惚遇之。其画竹之技,已臻化境。
竹禅之书法,亦为一绝。其师宗怀素,精于狂草,后又创“九分禅字”之独特书体。此书结体长方,兼有小篆与隶书笔意,禅味悠长,令人过目难忘。竹禅所作书画,每每题诗作跋,并自刻“王子出家”、“破山法嗣”、“竹禅”等印章,其《印谱》及《刻心经句印》一卷,亦传于世。
竹禅之艺术生涯,与其佛法修行紧密相连。其常以绘画作为弘法之手段,画作中常题写禅机佛语之诗句,使观者在欣赏画作之余,亦能领悟佛法真谛。其“以琴说法、以画说法”之艺术风格,深受世人推崇。
竹禅之生平事迹,亦多传奇色彩。其一生数次回梁平,咸丰六年(1856)前后,赠双桂堂贝叶经、舍利子等珍稀佛教文物,双桂堂因此修建舍利塔,至今犹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从重庆汇银千两给双桂堂,解决当时双桂堂之经济困难。次年,双桂堂派人到重庆请竹禅回梁平主事,其欣然应允。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七十六岁高龄之竹禅,带着一生积存之数箱字画,回到梁平,接任双桂堂第十代方丈。其升座后不久,即于当年隆冬示寂于双桂堂丈室。
竹禅之艺术成就,非止一端。其书画作品收入《海上墨林》、《韬养斋笔》、《益州书画录》等书中,著有《画家三昧》六卷传世,其名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其弟子方炳南等人,传承其技艺,并在自己创作中融入独特风格,使竹禅之艺术精神得以延续。方炳南之花鸟、蔬果等作品,亦受世人喜爱,进一步展示了竹禅精神之辐射力。
竹禅之艺术风格,朴素而又深邃。其画作往往呈现一种自然流淌之节奏,如同音乐般和谐。其构图简练而意境丰富,对细节之关注与精确之布局,使作品在视觉上有极强之吸引力,亦使观者反思画作所承载之哲学思考与情感共鸣。
竹禅之艺术理念,亦深具启示意义。在当今快节奏之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内心之感受。而竹禅之作品,恰恰提醒吾辈停下脚步,去感受自然、思考人生、寻求内心之宁静。其画作不仅是对自然与心灵之赞美,更是禅宗思想在艺术中之巧妙融合。正如其墓前联语所言:“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此既是对竹禅和尚一生之评价,亦是对其艺术贡献之贴切肯定。
竹禅和尚之一生,宛如一幅厚重之画卷。其艺术追求与佛法修行并重,其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深刻影响其所创作之作品。在竹禅之世界里,艺术创作不仅是表达,更是对自我心灵之探寻。其书画艺术代表了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之禅意追求,无论于艺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皆有着不可估量之影响与启示。对任何一位热爱传统文化与艺术之人而言,竹禅和尚之作品皆值得深入品味与探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