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氏何残忍,秦兵此处坑。愁云终古在,鬼灿至今明。”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新安城南坑杀秦军降卒20万人,彻底覆灭秦军的有生力量,为亡秦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羽却因此而被后世诟病不止,相关历史研究者更是将此视为项羽盛而衰的转折点,评论家史珥更是做出“羽之亡始于此”的断言。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项羽做出宁愿背负千古骂名、葬送妄图霸业也要坑埋秦军的决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军中缺粮,约降是形势所迫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冷兵器时代,粮草辎重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而此时正驻军漳水南岸的项羽也面临着“缺粮少食”的困境。应该说打从会稽起义开始,义军就不曾粮草充盈过,之所以转战天下而不设立统一的根据地,正是因为唯有转战可以因粮于敌。即使是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章邯并断绝了秦军的粮道,义军也没能实现粮草自由,反而因为旷日持久的僵持而陷入“断粮”的困境。

为了走出“缺粮”的窘境,项羽曾命陈余写信向章邯剖析天下形势,试图以此感动章邯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我方卧底”赵高也是不遗余力的打压顿兵在外的章邯。深陷敌我双方之困境的章邯亦在左右助手董翳和司马欣的劝谏之下动了“胁秦军而邀赏于项羽军”的心思。于是,一场各怀鬼胎的“约降”就这样展开了。而这就是《史记》所说的:“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章邯而言,身为三军统帅自有其骄傲所在,若非赵高居中弄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但不能给予远征大军以实际的支持,甚且还有“建功而身危、高功而见忌”的危险。且义军大势已成,天下事已不可为,作为“有志青年”自然不肯轻易就死,故只能胁三军之众以求一席之地了。

而在项羽看来,章邯此人不但是三军统帅,义军的主要对手,更是杀害其叔父项梁的凶手,国仇家恨不共戴天,若非万不得已,又岂能甘心情愿听其“约降”。此外, 从“军吏皆曰‘善’”的情况可见,彼时两军对战之激烈,以致双方皆已产生罢战厌战的心思。

综上可知,无论是章邯的“约降”,还是项羽的“受降”,都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因为“约降”的达成而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新仇旧恨,坑降是迫不得已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早在秦始皇“混一六合、一统九州”之际,故楚遗民就曾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复仇宣言,以示秦楚势不两立的决心。再加上天下苦秦既久,六国遗民对秦的恨意也没有因为秦始皇的去世而有所消失,不但没有消失,反而随着“亡秦号角”的吹响而越加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此之际,面对当初曾经奴役过自己的秦军,六国联军自是毫无疑问的“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而六国联军的这一举动也激起了秦军降卒的不满,毕竟,在他们看来,但凡章邯愿意坚持下去,秦军是有机会击溃项羽的叛军,凯旋而归的。基于这样的认知,降卒产生了“试图反正”的心思。而这也就顺理成章的促成了项羽坑降的举动。

就《史记》文本而言,这番逻辑不但合乎情理,而且严丝合缝经得起考验和推敲。但在我看来,“坑降”行动或许早在“约降”之前就已定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约降”之前,义军就已经处于“即将断粮”的阶段,一旦接受章邯的20万众,“濒危”的粮食又能坚持多久?毕竟,诸侯联军本身就有“40万众”啊,浩浩荡荡60万人的战斗部队,再加上负责补给转运的后勤部门,只怕有近百万之众了。如此人数,在文本中也许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但项羽眼中,这可都是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啊。

再说,章邯几占联军之半的人数,无论怎么看都是潜在的危险,是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而项羽是绝不会冒率领存在变数的军队前往攻打函谷关的风险的。毕竟,数百年来,作为天下雄关的函谷关从未被攻占过,一旦发生意外,项羽不但不能成功,反而容易像周文一样成为任人宰割的“瓮中之鳖”。所以秦军降卒这个隐患终究是要解决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受降”之初,项羽即“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使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的举动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项羽此举,其目的就是抽离秦军的灵魂,使其成为一支由偏将率领的丧失精神的肝胆俱裂任人宰割的丧家之犬。

而项羽的“软禁”手段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报复性的保护。首先,他给章邯的地位是建立在坑买降卒秦人不服章邯,而章邯自此失去爪牙不能再翻覆云雨的基础之上的;其次,对于章邯,抛开杀叔之仇项羽还是颇为欣赏的。至于董翳、司马欣之流,则不过是贪恋权势禄位之徒罢了。而事实也证明,在刘邦兵出三秦之际,唯有章邯死战不降,董翳、司马欣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改换门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贻害无穷,授人以柄的新安事件

“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翳、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就在诸侯相王、兵罢戏下之后不久,刘邦就在韩信的建议之下,怀着“亲父老莫不怨三秦王”的心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收降董翳和司马欣的侯国,不久又迫死章邯,彻底恢复三秦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刘邦和韩信的“轮台对策”内容而言,刘邦所以敢明火执仗大肆东出的舆论倚仗就是“项羽坑杀秦降卒,尽失关中父老人心”。如此愈可见新安杀降事件遗害的严重后果。但无论如何,就项羽彼时的境况而言,俨然已是风箱中的老鼠,首尾不能兼顾了,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在那个坑降如弃草芥的年代里,想必项羽也没想到“新安事件”会带来如此惨烈的后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