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威 高级合伙人
book list
我的书单
张爱玲说:对于三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今年过了55岁的生日,真正的人生过半,就有很多感慨,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觉。
年轻时的任性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年纪大了任性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了。
生命是自己的,最重要的是让内心舒服自在。
今年看的书相比往年少了一些。
原因有二。
一是眼睛花了,看书就有点累眼睛,特别是晚上灯下,从前那种不拘哪里、不拘何时、肆无忌惮地捧着本书就一路看下去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二是学会了掼蛋。本来也一向没有午休的习惯,只是这样一来,原本中午看书的时间都用来跟几个合手的牌搭子打掼蛋了,不要太欢乐。
在我自己,读书与掼蛋本来也无太大区别,都是哄自己开心的事儿。
非虚构
今年读了很多的随笔、杂文,观察生活和在别人的书写里观察生活,都很有意思,那些沉寂于历史中的小细节太迷人了,平静的叙述里自有一种惊心动魄。
北野武的《菊次郎与佐纪》
写得真好,毫不讳言生活里的穷困和窘境。当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很不容易”时,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又看了一遍《菊次郞的夏天》,那个有点笨拙、不讲理的不靠谱男人,是他成年后对父亲的理解与同情。
张北海的《早上四,晚上四》
喜欢看他写的台北、纽约,那些人、那些事。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海峡另一侧的人的生活,不是大历史,而是个体经历带出的历史感。老爷子的最后一本书,有太多的故事都被带到另一个世界了。
黄仁宇的《地北天南叙古今》
换个角度、换个阵营来看那段以为自己很熟悉的历史。
王恺的《地球上的陌生人》
有浪游的机会,又有观看的能力,还有思考的深度,可以不受约束地放纵地写。写得过瘾,读得也过瘾,最喜欢那篇《难中寻吃》,作为背景的灾难比直面的灾难更触目惊心,写生命的流逝沉重又哀而不伤。
陈冲的《猫鱼》
真是姜文序言里说的,难得那么诚实地讲述,这种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写外婆,写外婆与母亲吵架,写晚年的父母,那种琐碎也是寻常百姓。她写自己年轻时的迷茫和迷失,也一样毫不留情。
李孟苏的《庄园与下午茶》和 《小小不列颠》
书里的内容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事,但读来既仍感新鲜又有物是人非之感,唯一的缺憾是没有照片。她现在人在英国,每天在微博上跟着她的步伐看各种有趣的人和事儿。没有命题作文的压力,感觉写得更轻松更有趣。
黎戈的《茫然尘世的珍宝》
她的书写得慢,我也就慢慢读,因为字字珠玑,不舍得快读,而且总还要重读一遍才过瘾。我喜欢她写的书评、画评,总有想不到的细腻和新意。喜欢她写母亲、女儿和平淡的日子,总有会心和感动的点。她写下了这些转眼即逝的瞬间,让这些不凡的平凡被看见,虽然说起来都是些平淡的琐屑,但都是时间的金屑。
西西的《我的乔治亚》
西西在这本书里写她的娃娃屋,一开始还觉得有点儿琐碎,但后来就越读越有意思,由娃娃屋和玩偶延伸开去,内容越来越多、布局越来越大,变得有趣起来。那些生动的细节描述,读完长知识又长见识。清贫的西西为了娃娃屋和玩偶,可以走遍世界各国的娃娃屋博物馆,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沉浸其中,真是幸福呀!
《叶嘉莹谈诗词》 叶先生过世,把这本拖着看了好几年的书一口气读完。
王晓磊的《唐诗光明顶》 唐朝诗人的拼图又补上了几小块。
止庵的《苦雾抄》《比竹小品》《旦暮贴》 因为出身医科,他文章中保留的理工科遗迹或许就是对“言之有据”的重视,翻阅旧纸堆详加考证,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余斌的《周作人“偶遇”张爱玲》 高估了自己对这种偏学术文章的喜欢,不是真的感兴趣,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
虚构类
小说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世间的千姿百态,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韩松落的《晚春情话》 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像玩个游戏,人物都有相互的影子,但又不同。不同的平行空间里就发展出无数个不同的故事轨迹。他故事里的人,就总让人牵肠挂肚。
韩江的《素食者》 没有想象中的晦涩,很有可读性,也许是翻译得比较好。比较有趣的感受是,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人是多么不一样。在妹夫眼里,妹妹就是个最普通平凡的女人,而他更喜欢姐姐,姐姐更有女人味,更能干,也更开朗一些。在姐夫眼里,妻子贤惠得让他只觉得烦闷和无聊。他喜欢妹妹的单眼皮,高颧骨,单薄的身材,沉默寡言,深思。人看人,是多么不同呢!
葛亮的《灵隐》 喜欢的不是主线,而是那些支线的故事。还喜欢那些半真半假的香港背景。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 几年前读过,静下心来重读,感觉短篇小说留白多也更有后劲,平白的语言,总是在某个点心被撞击了一下,然后让人念念不忘。
林棹的《潮汐图》 第一遍读,陷入了语言的迷雾之中,再看一遍,就一切都清晰了,也觉出作者的用心和格局来。
杨云苏的《团圆记》 相比她之前写的东西,这本书因是虚构类,还是细节不够。除了叙述者,其他人还是不熟。好的作品几句话就让人会对书里的每个人都牵肠挂肚。
止庵的《令颜》 因为《受命》和他的杂文而读的这本书,却是难以想象令人震惊的不喜欢。
双雪涛的《不间断的人》 他的新书试图走出东北的大背景,可还是最喜欢有东北背景的那篇。
还读了张天翼《如雪如山》,林戈声《纷纷水火》,到年底回想起来已没什么印象了。
原版书
今年安下心来读了几本原版书。
《莫斯科绅士》和《呼吸》都是女儿推荐的,强烈要求我去读原版。
埃默·托尔斯的《莫斯科绅士》 英文版里有太多的法语和俄语,太多的酒和美食,太多的音乐、绘画、文学、历史、神话,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借着一个虚构的贵族、两个小女孩还有一间酒店来写那段历史,一个传奇。开放式的结尾,是美国人的想象,实际上根本逃不掉,人民的汪洋大海里可是无处藏身的。
特德·姜的《呼吸》 过年期间耐心读完。第一篇最轻松,关于时间的环,既神奇又烧脑。其他几篇后劲就更大了,借着科幻的壳,讲的都是些让人思考的哲学问题,特别是那个记忆修正的故事。
Ann Cleeves 的《Red Bone》 《Hidden Depths》
Clare Francis的《a death divided 》
都是披着悬疑的壳,写的其实还是人。这两位英国女作家, Ann Cleeves做过假释官、观鸟基地的厨师、海滩救生员,然后才是职业作家。她的一系列犯罪小说被BBC拍成了十多季的电视剧。
Clare Francis,她居然先是位职业航海家,写过三本关于她跨洋航海的书,作为专业作家,又写过十一本畅销书。
这些女作家,真是有着令人羡慕的丰富人生。
专栏文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