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茅台镇,投机资本冷却

“变化太快,像是一夜入冬。”多位茅台镇酱酒从业者向《财经天下》感慨道。

茅台镇,被称为“中国第一酒镇”,中国酱香型白酒的产能大多聚集在这里,因此又被称为“酱酒圣地”。生长在茅台镇的“酒王”贵州茅台,带动了这里的快速变迁。

在贵州茅台以及整个酱酒产业的带动下,2020年,茅台镇的生产总值就突破了千亿元,而且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中国百强镇”。进而,管辖茅台镇的县级市——仁怀市,也成为了千亿县,生产总值可以跟全国很多地级市相提并论。

然而,在过去短短几年之间,茅台镇的“风向”就发生了大转向——几年前资本狂热,纷纷涌进茅台镇,而现在,茅台镇变得越来越平静,茅台镇上的酒与故事,吸引力也大减。

“过去三年间,茅台镇上的酒厂已经大洗牌。”作为茅台镇人,又在一家大型酒厂工作了十来年,张朝眼看着茅台镇从热闹变平静。

几年前,茅台镇热闹寻常,酒不愁卖。张朝还租了窖坑自己生产酱酒。那几年,茅台镇上生产酱酒的窖坑是抢手货,但是,2024年,窖坑却受到了冷落。

“我的窖坑都是租的,今年租金最低。2022年我租的时候,一口窖坑的租金是5.5万元,今年租金只有1.2万元,有些出租的还说可以不要钱,关键是有些不要钱的也没人租了。”张朝告诉《财经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茅台镇上,繁华之处在白酒街、1915广场以及它旁边的杨柳湾步行街。不管是1915广场、杨柳湾街,还是白酒街,最大的特色是,随处都是卖酒的商铺。

姚嘉和亲戚曾开了两个售酒的门店,分别就在1915广场和白酒街。“几年前,想租个门面还得排队,很久才能租到。”当然,租金也很高。他说,白酒街的门店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月租金8000元;1915广场的门店只有30平方米左右,月租金达10000元。

这两个门店,做的是茅台镇最普遍的生意——背靠赤水河畔大小酒厂与作坊,做定制与贴牌。而现在,这两个门店都已关闭。“一个是2023年关掉的,一个是2022年关掉的。两个店都是租期到了就没有再续租。后来,我跟着协会去市里开了一个品鉴馆。”

姚嘉告诉《财经天下》,“今年跟去年比,销售情况差太多了。我原来的那两个门店,从退租到现在过去一两年了,还没有人租”。

不光姚嘉的门店关了,茅台镇不少售酒的门店都已关闭或者在转让。就连茅台镇附近的售酒聚集处,门店也关了很多。

张朝发现,在这些地方,今年卖酒的人比去年“起码少一半以上”。

在离茅台镇很近的盐津街道与中枢街道,也有很多卖酒的。张朝说,这些主要是做线上生意的,基本都聚集在二楼及三楼,但是,“今年关了一大半,关了后还没人租”。之前很多卖酒的人,改行去卖小吃了,“今年城区卖小豆腐的特别多”。

“前几年,有一些茅台镇上的酒厂,只招外省人或者仁怀市周边市的销售人员卖酒,因为这些人比本地人的资源更多一些。但是,好多之前在仁怀卖酒的外地人现在都不回仁怀了。”张朝称,明年,留下来的销售人员应该会更少。

02、曾经遍地资本味

站在茅台镇上的1915广场,隔着赤水河放眼望去,对岸全是酒厂的招牌,密密麻麻。

前几年,贵州茅台在资本市场上大热,且各种故事不断加持,使之成为了“股王”。贵州茅台带动了“酱酒热”,“酱酒热”又带动了“产区热”。

这里所谓的产区,便是茅台镇。彼时,白酒热,最热的就是酱香。

在茅台镇上,人人都在围绕着酱酒转,除了酒厂车间,剩下的几乎都是售酒的商铺,客栈和小餐馆点缀其中。而且,开客栈和小餐馆的老板们,话锋一转,身份立马就会变成酒商。

售酒者将外来客人通常称为“老板”,在知道姓氏后,称呼又会变为“X总”。2020年前后,“老板”或“X总”蜂拥而至,资本也不断进入茅台镇。彼时,在1915广场对岸,砂石车、混凝土搅拌车络绎不绝。在山腰上,塔吊高耸,不少酒厂都在扩建。

对于茅台镇乃至仁怀市的本地人来说,从事跟酒相关的工作,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赵坤就是茅台镇起伏变化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坤2007年就入行了,那时候是在茅台镇亲戚家的酒厂上班。干了很多年后,他又跳槽到了其他酒厂。茅台镇与酱酒市场的变化,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近十年。

2013年,白酒行业在“塑化剂事件”和限制“三公消费”的双重打击下,从“黄金十年”的顶峰骤然驶入低谷,高端白酒首当其冲,超越五粮液成为“酒王”的贵州茅台遭遇重创,飞天茅台价格线一度失守,其他酱香酒厂日子也不好过。

回头看,从2013年到2015年,是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期。那几年,茅台镇上不少酒厂都关了,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

正是那几年,茅台镇变换了容貌,发生着巨大变化——杨柳湾步行街、1915广场、白酒一条街等相继完成了改造、修建;茅台镇的很多居民都搬迁到了仁怀市区。

可能很难有人想到,在几年后,这些景点、街区会有多么吸引人,会给茅台镇酱酒生意带来什么故事。

赵坤说,从2016年开始,行业逐渐转暖,生意开始好做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贵州茅台的股价开始大步向上,仅2017年,就大涨约110%。在贵州茅台的引领下,酱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茅台镇也越来越热闹。

各种故事将茅台酒的稀缺性不断放大,也将酱香型白酒推向了“老板”们的心窝。作为酱酒的核心产区,茅台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赵坤回忆道,2017年到2019年,茅台镇就很热闹了,且一直延续到了2021年。从业多年,接待过各种“老板”,久而久之,他记住了不少行业“金句”,比如,“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再如,“遇见酱香,再无他香”。

2016年以来,一半以上本地人“都发了”。赵坤说,那几年,大家都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赚。那时候,广东、福建等很多地方的大小老板,虽然不懂酱酒,但是买走了很多,“有些人将本地几十块钱的酒以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钱卖给了这些人”。

他所在的酒厂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是生意很好。在2018年与2019年的时候,他都不用出去揽客,光是待在店里都接待不过来。那时候,是一种“你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我要接待下一波客户”的姿态。

资本市场上的一些历史时刻也在茅台镇发生。

2018年1月,贵州茅台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2020年7月,突破2万亿元。2021年2月,春节前夕,贵州茅台总市值突破3万亿元,将A股“股王”之位牢牢把住。

在贵州茅台驶向“股王”的时候,茅台镇处于狂热之中,全国各地的资本纷纷进入茅台镇“染酱”。修正药业、劲牌、水井坊、海南椰岛、海银系、巨人投资、金东集团、五叶神……都来了。

2021年夏天,有两家上市公司——远在天水,以种金针菇为主业的众兴菌业;位于厦门,做互联网营销、包装的吉宏股份,先后发公告要远赴茅台镇跨界收购酒厂,引发股价异动。

2021年上半年,茅台镇上的“资本味”一度到达巅峰。然而,转折从下半年就开始了。

03、已关停上千家酒厂

今年8月,《贵州日报》报道称,2021年以来,仁怀市果断出手,采取“清理退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方式,推进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截至目前,仁怀白酒企业已从2021年的1925家减少到868家。”

可以说,过去三年多,茅台镇经历了大洗牌。

转折发生在2021年8月。当时,针对资本围猎酱酒问题,以及茅台酒价高涨如何控制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专门召开座谈会。

紧接着,仁怀市就开始了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暨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称要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关停、改造升级、转型发展”,对白酒产业来一场“瘦身革命”。

很快,众兴菌业与吉宏股份的跨界收购,公告终止,最终不了了之。

资本围猎茅台镇,有的故事确实多少有些荒诞。就拿吉宏股份来讲,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欲收购茅台镇的古窖酒业,不仅属于跨界,更离谱的是,吉宏股份要收购的古窖酒业只有窖坑24口,这在行业内一度成为笑谈。

因为24个窖池,连一个标准车间的规模都达不到。因此,古窖酒业只能算作小微酒厂,甚至可以说,就是个小作坊。

在茅台镇上,除了贵州茅台,其它大小酒厂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三种:集中精力做自己的品牌,这主要是比较大的品牌,比如国台酒业;做基酒生意,贴牌、定制、卖给大酒厂,这是镇上大多数酒厂、小作坊的生意模式;与资本合作,或者直接“卖身”。

当热潮来临时,人人都想抓住获利的机会。当热潮退去,这三种模式都面临着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连茅台镇上的“顶流”——飞天茅台酒,其市场价格也持续下跌。

2024年4月,飞天茅台参考批价跌破了2600元/瓶,此后持续震荡下行,6月一度跌破了2100元/瓶,到现在也只是维持在2200元/瓶左右。

茅台镇的风向代表着酱酒行业的风向。实际上,白酒行业的风向也已转变。消费市场发生变化后,整个白酒行业都在变“冷”。酒卖不动了,是大小酒企共同面临的问题。

过去三年,茅台镇越来越平静。赵坤说,新客户比较少,“主要依靠老客户”。

曾经,在茅台镇上,很多作坊产的酒,即使还没烤出来就已经被预订了,而现在,行情大不一样。

张朝用租来的窖池生产的酱酒还有20吨待售,但现在市场冷清,价格也不合适。他说:“现在只能放着,价格太低了,反正暂时不再烤酒了,等行业回暖了再说吧。”

至于市场还会不会回暖,什么时候回暖?他也有些无奈:“会不会回暖都得放着,能咋办?”

(文中张朝、姚嘉、赵坤等为化名)

作者 |张向阳

编辑 |吴跃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