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见证历史转折路口的中国银行业。
作者:董云峰
编辑:叶冬
2024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极其艰难的一年,净息差、资产质量等持续遭受考验,经营压力前所未有,很多小型银行机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另一边,在资本市场上,银行股凭借相对稳定的业绩表现与较高的分红比例,走出了波澜壮阔的行情,全年涨幅超过40%,遥遥领先于大盘。
冰火两重天。如此巨大的反差,恰恰体现了银行业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
尽管挑战重重,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亦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向新而行的历史机遇。
这是减量提质的一年,也是筑底前行的一年。
01
减量
过去数十年里,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从2024年起,减量成为主旋律。
早在年初举行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年度工作会议上,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就被排在重点工作首位。
目前,全国共有4000多家银行机构,其中大部分为农村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监管层鼓励优质银行参与并购重组农村中小银行,加快推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实现减量提质。
今年以来,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节奏明显加快。据企业预警通最新数据,年内已有171家银行被吸收合并、重组合并或直接解散,数量已超过去两年之和,其中包括1家城商行、76家农信机构和94家村镇银行。
从减量手段来看,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是主流方式。例如,4月,广东南粤银行获批收购中山古镇南粤村镇银行,并设立广东南粤银行中山分行,成为业内首个“村改分”案例;6月,辽宁农商行获批吸收合并辽宁其他25家农商行、11家村镇银行等。
与此同时,一些中小银行开启“抱团取暖”之路,合并后组成区域内的大中型银行,目前已有浙江、山西、四川、河南、广西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辽宁、海南则成立省级农商行。
这背后,在净息差收窄、大型银行业务下沉背景下,中小银行业务受挤压更严重,通过合并重组,能够整合银行业资源,提升行业整体效率,促进风险持续收敛,维护金融稳定。
从国际金融发展经验来看,金融机构也有向头部集中的趋势。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末,美国共有4236家银行机构,较1983年高点时的1.4万家大幅下降。
02
筑底
减量不是目的,提高发展质量、降低风险隐患,才是监管层的着力点。
过去这一年,在内外部种种考验之下,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稳中有升,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同比增长0.5%,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这得益于净息差的逐渐企稳。根据金监总局披露的数据,今年前三个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54%、1.54%、1.53%。
以邮储银行为例,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净利息收益率1.89%,继续领跑国有大行;前三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2149.47亿元,同比增长1.46%;实现净利润758.18亿元,同比增长0.22%。
还有兴业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保持在1.84%,推动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39%至1115.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42.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1%;拨备前利润1189.13亿元,同比增长3.74%。
与此同时,稳中向好的资产质量,也成为商业银行基本面的持续筑底提供了扎实支撑。
从不良率来看,商业银行三季度末与二季度末持平,均为1.56%。在全国性银行里面,邮储银行与招行表现最佳,不良率分别为0.81%、0.94%;紧随其后的是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06%、1.08%。
此外,虽然今年来商业银行损失类贷款增幅较大,不过整体拨备覆盖率稳步提升,处于较高水平,风险抵补能力依然厚实。
市场分析认为,考虑到存款挂牌利率调降速度加快、存款重定价进度提升以及手工补息、同业负债等业务加强监管,预计2025年全年息差降幅将略有收窄;同时政策的持续发力托底风险,商业银行核心指标有望保持稳定。
03
向新
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居首位。
今年6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指出,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过去一年里,商业银行纷纷向新而行,将科技金融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四大行为例,2024年以来,4家国有大行将科技金融列为重大战略发展安排,科技贷款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其中,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超3300亿元;建设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达12.31%。
在股份行里,兴业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之外“第四张名片”来打造,以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前三季度,该行科技金融贷款较年初增长14.74%,明显高于整体贷款增速,占当期贷款(不含票据)新增额近50%。
还有区域性银行,诸如上海农商银行将科技金融业务作为对公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截至9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102.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21%;客户数4080户,较上年末增长24.58%。
值得一提的是,商业银行积极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推动科技金融战略落地,除了在总行层面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机构,还结合国家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布局,打造多层次组织体系,例如兴业银行就构建了“总行科技金融领导小组+19家科技金融重点分行+150家科技支行”的“1+19+150”总、分、支三级专属经营管理体系。
据央行统计,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3.2个百分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可以期待的是,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将成为银行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毫无疑问,即将到来的2025年,困难还会很多,挑战依然严峻,然而,对于屡经风雨洗礼的商业银行而言,仍有望是蓄势向上的一年。
The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