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冠冕的起源,据历史文献的点滴记载与推测,似乎与古人对自然界的模仿息息相关。他们观察鸟兽的头形,以此为灵感,加以装饰与改造,从而诞生了冠。古人巧妙地将鸟兽的须胡转化为缨与緌,构成了古代冠的基本框架。通过簪的穿插,使冠稳稳地固定在发髻之上;而缨的点缀,则为冠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华美;緌带的垂挂,既保证了冠的稳定性,又赋予了它更多的审美价值。在材质上,冠的演变也经历了从黄帝时期的皮革到后来的布帛的转变。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小冠:(也被称作束髻冠)这种小冠束于头顶,多为皮制,形状如同手状,正好束在发髻之上,通过簪将其贯穿固定在发髻上,再用緌系于脖颈处。武官壮士常常在冠顶饰有缨,这种风格也被叫做垂冠。最初是在燕居之时佩戴,后来便通用于朝见礼仪以及接待宾客等场合,文官和学士也经常使用。

頍、頍冠:頍就是额带。首服最为简单的形式,是把布或者革条环绕束缚在发际处。《诗·小雅·頍弁》提到:“有頍者弁,实维在首。” 頍属于额箍,通常是没有顶部结构的,不过在龙山时期以及商代玉人的“頍”,往往被制作成扁平的冠饰,有的还会在打结之处缀以玉石之类的饰件,这就被称为頍冠。頍冠在商代应该是相当流行的。

缁布冠: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冠饰,商代人形玉雕中有一种布质的帽冠,它齐整地覆盖额头、发际以及后脑部位,冠顶四周有缀物用来固定冠体。相传在太古时代,人们以白色的布当作冠,要是遇到祭祀活动,就会将其染成黑色。《礼记·郊特牲》记载:“太古冠布,齐则缁之。”按照周朝的冠礼制度,初次加冠为缁布冠(之后依次为皮弁和爵弁)。

委貌冠:也被叫做玄冠。玄冠是以玄色的帛作为冠衣,《仪礼·士冠礼》提到夏朝称之为“毋追”,殷朝称作“章甫”,周朝叫做“委貌”。委貌冠后来发展成为诸侯朝服之冠,“委”表示安定,“貌”表示端正的容貌,“委貌”即遵循礼仪之道。依据《庶物异名疏》记载:其形状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制作如同覆杯一样,前面高大宽阔,后面低矮尖锐。没有笄但有缨,形状如同覆杯,是用皂色的绢制成的。

皮弁:以皮革作为冠衣,冠上应当有饰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杜预注释:“弁以鹿子皮为之。”文献中所说的皮弁冠,前面高后面低,与用皂绢制作的委貌冠在形制上比较接近。

爵弁:郑玄注释《士冠礼》说:“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白虎通·冠绋篇》则说“其色如爵。”汉代何休解诂提到:“所谓皮弁,爵弁也。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

獬豸冠:或许是因为其形状类似于獬豸角而得名的。獬豸(xie zhi),是一种传说中的独角兽,看起来像羊又不是羊,像鹿又不是鹿。汉代杨孚的《异物志》对其释名:“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它也被称作法冠,是古代执法官吏所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长冠:汉高祖刘邦之前佩戴过这种冠,是用竹皮编制而成的,所以被称为刘氏冠,后来被确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也被叫做斋冠。

进贤冠:进贤冠属于重要的冠式,大多为在朝文吏所佩戴,冠上有梁作为标识,通过梁的数量来区分等级爵位。按照古礼制的进贤冠,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形成前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状,被叫做“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通透空心的。

通天冠(高山冠):通天冠在唐以后属于级位最高的冠帽,它的形状和汉画中的进贤冠结构相同。然而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而突出。学术界认为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这部分前壁就是金博山,《隋书·礼仪志》称其为“前有高山”,所以通天冠又被叫做高山冠。唐代的通天冠,帽身饰有等距离的直线纹,这些就是通天冠的梁数。

却敌冠:这是卫士所佩戴的冠饰。前面高一寸,整体长度四寸,后面高三寸,形制如同进贤冠。

鹖冠:又被称作武冠。鹖冠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武官的冠帽了,冠顶插饰鹖毛用以显示英勇。鹖(he),属于鸱鸟类,生性勇猛好斗,至死不退。《汉宫仪》记载有“虎贲冠(鹖冠)插两鹖尾”。常常被武将所佩戴。

樊哙冠: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突出四寸,形制类似于冕。这是司马殿门卫所佩戴的冠饰。此冠的取义源于鸿门宴时,樊哙听闻项羽想要杀害刘邦,急忙撕破衣服裹住手中的盾牌戴在头上,闯入军门站在刘邦身旁以保护他,后来就创制了这种冠式并以此命名,赐给殿门卫士佩戴。

建华冠:这是明堂乐舞人员祭祀天地五郊时所佩戴的冠饰。以铁作为柱卷,贯穿九枚大铜珠,形状好似缕鹿,下面的轮盘大,上面的轮盘小,就像汉代盛丝的缕簏。又被叫做鹬冠,可能是以鹬羽作为装饰。

漆纚冠:西汉时期的冠饰,长24.4厘米,宽26厘米,垂翅长8厘米,于1972年长沙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冠是由丝线编织而成的。因为它编织成亮地显露出方孔,如同丝织物的平纹纱,汉代称其为纚。冠的表面髹有黑漆,外观坚硬挺括,便于佩戴。

梁冠:是在朝文官所佩戴的冠饰,来源于进贤冠。一品官员的梁冠有七梁,二品为六梁,三品是五梁,四品为四梁,五品三梁,六品和七品二梁,八品和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喜爱佩戴。梁冠形状方正,前面低后面高,向后倾斜,有围片,前面开口后面闭合,冠形按照《三才图会》复制。

远游冠:多为王公所佩戴,有展筒(也就是冠前的横围片),冠上一般饰有三梁,有时候也会衬黑介帻或者青緌来作装饰。远游冠形状方正,向后倾斜,外面有围边,前面开口后面闭合,据《晋书》记载:“前无山,有展筒于冠前”。

貂蝉冠:(也被称作笼冠)是为三公亲王所佩戴的冠饰,官居一品也有佩戴的情况。其形状方正,左右两边用细藤织成两片,形状如同蝉翼,并且涂有金银作为装饰,冠上缀有金,并且附有蝉作为饰件(用以表示高洁),冠顶插有貂尾,这是一种极为高贵的冠式。貂蝉冠也有在七梁冠、八梁冠上加笼巾(笼巾就是用细藤织成两翼覆盖在冠上)再加上金珰貂蝉与貂尾的情况,据《宛委余篇》记载:“金取其刚,蝉居高饮清,貂内竞悍而外柔。”取其中的意义而命名的。

帝冕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祭典大礼时所佩戴的首服。最初,诸侯王以上的冕上是有旒的。天子的冕上有十二旒,周朝的诸侯、王公的旒数量不能超过十二,有九旒、七旒、五旒的区别。后来只有帝王才能够佩戴有旒的冕,于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名词。

《说文》解释道:“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统纩。”延,又写作綎,是一块长方形的板。邃的含义是深远,延覆盖在头上。旒(liú),是悬挂在延的前沿的一串串小圆玉。纩(kuàng)是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玉石充耳,通常被叫做瑱(tiàn)。紞(dǎn)是垂在延的两侧用来悬挂纩的彩绦。旒、紞、纩都是冕的组成部分。

《汉书·礼仪典》记载:“冕,帝冠,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裹里,元表(元即黑),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其绶朱色为组缨”。